APP下载

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文化

2009-11-04陈贵春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地区

陈贵春

摘要: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地位,高等院校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阵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对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文化艺术优秀精华或精品就是“传统”,它品位纯正、境界高远、技术完美、催人奋进,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富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推动因素。教育本身的功能就是要把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培育民族精神应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的。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则在今天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爱国主义首先是一个有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基础则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像我国历史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历史事实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及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反映在一些青年大学生身上却是肤浅的、淡漠的,甚至是一片空白。香港回归时,撒切尔夫人说:“英国把一块宝石交给中国。”有些青年学生看到这个消息时脱口而出:“到了中国手里,便成为一块石头。”这种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令人担忧。

和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把和谐作为艺术的、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而且把它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合二而一”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特别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可以看作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和谐”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3.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也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从世界的大局看,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上,也体现在国民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水准的较量上。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发表过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提出文化将是引起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流正面临重大挑战。现在的大学生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认同度下降,反而对港台音乐、港台文学、日韩舞蹈情有独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市场越来越倾向于港台化、韩日化、西方化,而真正属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空间正在收缩,有些甚至面临消亡,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回顾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日、韩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例,他们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

二、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先进性。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创建校园高雅文化的有效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要把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到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全面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者,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普列汉诺夫说:“人们对美的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是在变化着。”因此,对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既需要正面灌输,又需要积极引导。

2.依托教学,深入研究。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课堂和课外两部分,课堂是主渠道。学校要强化文化艺术的育人功能,要树立“民族文化进教堂”的观念,在配备或邀请相关教授、学者讲课或讲学,编写以“乐教”、“诗教”等优秀传统精华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开设“儒家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与古典诗词欣赏”等人文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在教学安排上,要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舞蹈、雕塑、戏剧、工艺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等。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课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作为教学和研究基地,高校文化教育部门要成立专门的“传统艺术研究中心”。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002年11月,××大学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大学则在2003年初成立了“中国冀派内画艺术中心”,把该校艺术学院的人才优势和专业教学水平与冀派内画王习三的专业技巧、实践经验相结合,使专业美术课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共同探讨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底蕴,掌握内画技术,使内画这一传统民间美术品种在现代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3.举办展演,重视社团。各高校要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通过举办民族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学校一方面要利用橱窗、广告栏、校园雕塑等物质形式,举办书法、国画、工艺美术等展览。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论坛”、民歌万里行”、“民俗文化周”等传统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渠道筹建传统文化艺术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如通过民间工艺研究所让学生亲手设计制作各种陶瓷工艺品、剪纸、雕刻等,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积极营造让学生了解、熟悉、亲近传统文化艺术的氛围,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德”的目的。

近年来,由于港台、韩日与西方文化艺术的日益传入和推广,在高校校园里,出现了“模仿秀”、“校园组合”等时尚社团,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越来越低。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校园内仍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如北大古琴社,便是在传承先贤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一些高校开始组建“读经班”、“戏剧社”、“书画协会”、“腰鼓队”等传统文艺社团。依托社团,鼓励与扶植社团,努力挖掘民族文化教育传统资源,增强弘扬民族艺术教育的紧迫性,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5月。

[2]宋海.《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大陆桥视野》,2008年5月。

[3]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4。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地区
发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美术课德育实效研究
怎样在幼师音乐课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