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野的呼喊

2009-11-04卢彦宁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性存在

卢彦宁

摘要:《李尔王》的悲剧性不应是人物的性格悲剧,而有更深层的原因。通过对文本发展关键线索和场景的分析,李尔王之死既是伦理秩序被异化的恶果,也预示着个人努力轮回后归于失败的无尽的悲哀。而考狄莉亚与两个姐姐的悲剧性是不对等的。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性;伦理秩序;存在

莎翁名剧《李尔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与谎言,真与背叛,疯癫与死亡的旷世传奇。李尔王与三个女儿的爱恨纠葛,或许在常人看来是如此的不近人情,李尔王的结局或许也被视作是自食其果。透过李尔王幼稚甚至偏执的表面,这部被视为莎翁经典悲剧的意义到底在何处呢?

开场时,李尔暴躁得不近人情。同时,他轻率地凭女儿的赞美之辞就把国土一分为三的行为也显得天真和无理。作为一个统治辽阔疆域的国王,李尔的这种举动是不是显得缺乏基本的理智呢?实际上,这样刻画李尔的形象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他长期生活在宫廷中,身边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向他邀宠献媚,一切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在奉承和谄媚中的黑雾中难以自拔,甚至把自己看作万物的主宰和宇宙秩序的维护者。他强烈要求女儿狂热的表白,同时,君主根深蒂固的习惯又把这种希望转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要求和绝对的权力,对它的违抗就转变成了罪过和叛逆。

李尔自认为一个由神的权威控制的宇宙,和谐有序,反映到人间就是一种绝对的伦常关系。他自认为是信念、秩序、伦常的捍卫者甚至化身,考狄莉亚的话在它看来无疑是对伦常的蔑视,对既定秩序的否定。而他铸成悲剧的根源也由此而生,他错把伦理和政治混为一谈,甚至错把伦理和政治秩序当作两个对等的事物对待。殊不知,伦理代表着亲情,代表着自然的神的旨意,是一种绝对关系。而他强迫女儿们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利益,以亲情为借口,作为换取权力的筹码。这样,李尔和女儿们之间的亲情就不复存在了,伦理秩序在此处被政治秩序所异化,伦理关系被降到了一种相对关系的地位,自然的伦常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嫁妆的这出戏,只是正常的伦理秩序被破坏的开场。接下来,李尔把实际的权力分给了大女儿和二女儿,可笑的是,他不承认实权旁落,于是,他带着代表权力的百名武士,到两个女儿家轮流居住。这种寄居在李尔看来,不过是仍然握有实权的国王和父亲到代理人和女儿的地盘上巡查罢了,她们理应用对待国王的礼节迎接他。但两个女儿和他的想法完全相反,李尔在她们眼中只是个丧失了实权的老者。李尔还想用武士来彰显他的地位,这无疑是用空洞的符号来支撑其实体的影响。当女儿们用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他相处时,李尔却坚持享有空洞的权力符号。伦理秩序被异化的恶果爆发了。李尔被女儿们赶出了城堡,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

从采用的自然意象上看,随着秩序的混乱和崩溃,自然意象纷纷出现。在第三和第四幕里达到高潮。这些意象反映了疯狂中李尔的精神状况,而这些自然的意象使李尔的体验具有了一种普遍性,具有了超越他自身命运的意义。在荒野中受自然力量的洗礼,对李尔王来说,他的真正痛苦是他亲身体会到的且由他主宰的一套神圣、绝对秩序的毁坏。如果说荒野是李尔的再生之地,那么考狄莉亚之死让这次再生遭到毁灭。李尔因考狄莉亚战败自缢而悲痛万分,最终伤心过度也随考狄莉亚而去。如果说李尔一生认定和追求的是一种对宇宙和人的神性和秩序的肯定,那么他的死亡,预示着个人努力轮回后归于失败的无尽的悲哀。

李尔王之死透出的一种悲观的世界,好人因自身的善遭受的痛苦比坏人因自己的恶受到的报应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狄莉亚和她两个姐姐的死亡的悲剧性是不对等的。前者拥有真正的内在的高贵,后者在欲望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前者因为心有真爱,真善,而惨遭命运的戏弄,后者因其欲壑难填而最终跌入深渊。

李尔之死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最大的恐惧,那就是担心悔改无用,担心与神的誓约一旦毁掉,就不可能重新建立。李尔的死也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和神秘。他们的死,既非善的胜利也非恶的凯旋,而是宇宙恢复各种力量平衡的漠然运动。人类行为的最终结果无法预测,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剧中秩序与混乱的对立,导致了伦理与经验的对立。人的生命要延续下去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支撑。而在每一个关键时期,经验都是与伦理冲突的。两者的冲突与对立无法妥协。同时,两者之间的张力造成了其他各种对立,种种对立围绕着一个问题:人如何忍受自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悲剧集,(全译插图本)》.(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9月1日.第一版。

[2]《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 郑克鲁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1日.第二版。

[3]蒋学清、许杰.《李尔王》.悲剧的成因与现实意义。

[4]李毅.自我认识的局限———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 (5)。

[5]胡雅坪. 《浅析〈 李尔王〉两条线索中主要人物的异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 ,2000 ,25(12)。

[6]陆谷孙. 莎士比亚专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7]方平.《欧美文学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1日.第一版。

猜你喜欢

李尔王悲剧性存在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话剧《离去》
死亡与救赎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