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的冲突

2009-11-04白艳红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赛珍珠

白艳红

摘要: 目前国内外对赛珍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学和文化两个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角色理论对她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产生她悲剧的文化根源,这会开拓赛珍珠研究领域,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宽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赛珍珠;自我期待;社会期待; 文化悲剧

一个人在社会中会同时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个体以及社会对各种角色都充满了期待,称为“自我期待”和“社会期待”。符合自身和社会要求的期望会使角色个体得到满足和赞许,反之,个体便会充满矛盾,受到社会的排挤,甚至导致不幸,赛珍珠便是个悲剧角色,为了中美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她扮演了各种角色,献出了了毕生的精力,但是中美两国都没有诚心诚意地接纳她,巨大的文化反差使她承受了两个“祖国”不同的文化规范和文化期待给她带来的伤痛。站在文化的边缘,她无法摆脱自身与社会对她的种种期待的冲突。

一、角色自我期待的冲突

—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角色的自我期待。由于无法同时满足各种角色的要求,角色本身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内心冲突,使角色自我处于尴尬、矛盾的状态。这种冲突本质上是由角色本身对自身不同的期待的矛盾所造成的。这种自我期待的冲突在赛珍珠身上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两种文化身份的冲突

赛珍珠襁褓之中便随父母来到中国,从出生之日起,就有两个自我:美国自我和中国自我。在她看来,自己首先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她热爱中国人民,崇敬中国文化,有了中国人的爱和恨。中国人的生活就是她自己的生活。然而义和团运动使赛珍珠对这种身份认同有了别样的体验。“这场变故意味着我突然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大地,被连根拔起,而且再也不会这么深地扎下自己的根。”[1] p235中国朋友对她的疏远使她认识到无论她怎样融入了中国的生活,她永远是一个美国人,美国才是她真正的家。然而,梦魂萦绕的美国让赛珍珠体会了更多的失望。虽然凭借文学天赋,在学术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赢得了荣誉,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人在美国,心却一直漂泊在遥远的异乡。

赛珍珠生活的时代,中美两国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两个世界的隔阂导致了赛珍珠两个自我的冲突。她时常处于两个自我的困惑和矛盾中。她视中国为故乡,又决定永远离开这个使她受伤的国家;她为美国的民主、进步而自豪,又为它的虚伪、倒退而无地自容,甚至希望“血管里没有一滴白人的血。”[2]p173这种身份的无法认同伴随了她的一生。

2.女性作家自身的冲突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赛珍珠自我期待的矛盾尤为突出。赛珍珠对于“贤妻良母”这一角色充满了期待。在她的心目中,“每个女人都应知道怎样收拾房子,怎样制面包,怎样烹调和缝纫,”而且,“不管有多少仆人,你应该知道如何做这些事,你生活的某个时期也需要亲自动手做。”[3]p135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无疑是作者梦想的折射,她们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家里,对老人孝敬、对丈夫依顺、对子女教育有方。

然而作为一个独立意识很强的作家,对整个人类命运尤其是女性价值的思考使她不得不放弃做一个家庭主妇,而选择一条更加崎岖的创作之路。她以一个作家所特有的方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向世人证明:女人不是附属品,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群芳庭》中的吴太太便是这种理想的尝试。吴太太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她与丈夫分居,为他纳妾,但丈夫没有感到幸福。她为此怀疑自己深思熟虑的选择,这正是赛珍珠自我矛盾的艺术体现,“二十五年的自我否定留下的持久影响之一,就是她渐起的自立感经常被自我怀疑所侵蚀,”[4] p71女性的独立意识虽然开始觉醒,但是在男权社会长期统治、压制下,她们的抗争不可能很彻底。长期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下的赛珍珠冲破男权统治、获得独立的步伐同样缓慢与艰难。

如果说塑造吴太太这一形象是赛珍珠女性觉醒的开始,《这颗骄傲的心》便是她对于女性自身价值的终极思考。女主人公苏珊是个雕塑家,才华出众,感情丰富,富有主见。在家庭生活中也符合贤妻良母的所有条件,缝纫、烹调样样精通。但她最终放弃了养尊处优的婚姻生活,走上艰难的艺术之路并获得了独立。女性终于摆脱了服侍丈夫、照顾孩子的藩篱。在独立的道路上女性终归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角色社会期待的冲突

一个人在社会中会同时扮演着种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称之为角色的社会期待。由于受文化、教育、信仰诸方面的影响,个体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规范的要求,引起角色本身与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冲突。赛珍珠与文学界、宗教界对她的期待相去甚远。

1.不和潮流的作家

赛珍珠的获奖改写了美国的历史,但是她的成功没有引起美国文学史家和评论家的任何重视。美国任何一部重要的文学史都没有为她保留一席之地。可以说文化狭隘导致了美国对赛珍珠的漠视,没有人认为她是美国本土作家。

然而赛珍珠却与美国“本土”相去甚远。获奖前她的绝大多数岁月是在中国度过的,“移民”到美国后,也只是个陌生的局外人。她的获奖作品在中国创作,描绘的是中国的故事,这就使在美国文坛声名斐然的作家对她的获奖感到不平、难堪,因而愤怒。她的写作风格也受到中国小说的影响,作品中常用简单的白描的手法叙述故事,缺少西方现代文学所流行的“意识流”式的心理刻画,这使她的作品远离美国主流文学,因而崇尚“美国文学”的评论家对她的作品与获奖都是绝难容忍的。尽管在以后的岁月里赛珍珠一如既往地热爱美国,美国文学精英们对于她得奖的愤慨却使她受到了终生的伤害。“必须承认,尽管许多年过去了,但我的心理创伤却一直未能痊愈。以后,我害怕同美国作家交往,我自己本该给他们做点什么,却也没敢尽心。即使现在走在他们当中,我便会痛苦地回忆起一九三八年的秋天。”[1] p62

2.摒弃信仰的传教士

特殊的家庭背景使赛珍珠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是她“孩提时代学着树立价值观的源泉”。[2]p1然而她的做法却与这一信仰背道而驰。作为基督教徒的女儿、妻子,本身又为传教士,赛珍珠没有积极地宣传上帝,相反她抛弃了“一神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特殊的生活背景,使赛珍珠平等和博爱的基督教精神更充分地体现于对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采取的宽容态度上。在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的生活与见闻,使她相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许多非基督徒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传教士不应该把自己信奉的东西强加于人。中国的贫穷落后、母亲的凄苦婚姻、美国的种族歧视使她不相信上帝具有拯救人类的力量,甚至怀疑基督存在的真实性。1932年她在阿斯塔饭店发表演说,大胆“揭露了福音教义的种种缺陷、迷信、文化上的无知和做法的残酷”,[2]169,坚决主张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应该相容共存、彼此平等。此后,赛珍珠以不同的方式声讨基督教的狭隘立场以及传教士的各种不当之举,彻底抛弃了父亲的信仰和价值观。教会无法容忍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对于赛珍珠的各种“反动言行”给与无休止的批判,而赛珍珠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最后毅然辞去教会职务已显示与虚伪的教会的彻底决裂。这一行为表明了赛珍珠不愿忠实于基督教,却愿意忠实于所有宗教的坚定立场,显示了她包容一切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结晶的博大气度。

结论

赛珍珠是中美文化的混血儿,也是两国文化的牺牲品。文化身份的不确定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期待、社会期待与角色个体的冲突,使她有生之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她的执著与贡献使我们难以忘怀这位战斗的天使。她一生的成就和尴尬揭示今天我们进行跨文化沟通和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她的文化理想不但超越了她的时代,也超越了我们的时代,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美] 赛珍珠. 我的中国世界[M].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8。

[2][美] 彼得·康.赛珍珠文化传记[M].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

[3][美] 赛珍珠.东风·西风 [M].林三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8。

[4]姚君伟.男权大厦里的怨恨者与反抗者. 选自《当代外国文学》第三期. [J].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5。

猜你喜欢

赛珍珠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风车山麓
风车山麓
哈金评说赛珍珠
风车山麓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过的地方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过的地方
“起死回生”的 赛珍珠
爱心大使
赛珍珠与《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