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论到实践

2009-11-02齐龙腾

关键词:美术欣赏小学教学

齐龙腾

摘 要:目前,学术界关于美术欣赏的理论不少,但小学美术教师仍感欣赏教学困难,原因或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或是教师没有好的欣赏方法,或是教师的欣赏知识和能力匮乏,或是教师教育观念受当今各种观点的影响而无所适从。因此,需要我们从艺术创作的本质到欣赏的方法来进行思考,抓住本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美术欣赏教学之路。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123-03

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欣赏教学也让一些美术教师感到困惑:讲好知识点、把专家的欣赏结论告诉学生,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会阻碍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看作品后自己说感受,多数学生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流失,降低教学效率。在另外的一些美术课上,欣赏常常被讲故事和说传记,甚至被看录像替代。怎样在小学阶段开展欣赏课教学,便成为本文想谈的一个话题。

一、有关美术欣赏的几个观点

1.美术创作的基本原理。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觉与思维来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过程。任何一个画家在构思或创作一幅作品前都有一种要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冲动,并且在头脑中把这种思想或情感具体化为一幅可以充分表达出感受的“物象”,然后通过媒介(工具材料和介质),运用美术语言(线条、块面、色彩、体积、质感、明暗、构图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物化成能够表达一定思想和情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作品的物化形态的所有要素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安排,都蕴含着艺术家要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因此在欣赏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各种要素,如所用工具材料、画幅大小,美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艺术形象的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大体把握美术作品的美学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可以打动人。

一位教育者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说孩子小的时候要做两件事,一是经常听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二是经常看世界上最动人的图画,这样孩子长大后可以有非凡的艺术气质。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最精美的、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这就要求在选择作品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在展现图片时,要选择画质精美,尺寸足够大,层次丰富,色彩还原好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观看和体验作品美感。

3.对美术作品背景和相关内容的了解,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美术作品的创作受到画家个性、经历、所处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选择恰当的背景或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对作品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欣赏梵高作品时,要介绍梵高的率真个性和曲折经历,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上旋转的笔触和色彩,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4.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欣赏的,但是面对作品,每个人又会有自己的理解

欣赏是需要一些方法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基础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会欣赏。对学生而言,欣赏水平是要通过学习和体验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欣赏水平。尽管方法需要习得,但是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既要重视方法指导和必要的知识介绍,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渐形成个性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把相关的知识和欣赏的观点一股脑抛给学生;有些教师不讲方法,一味让学生自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

5.欣赏时,既要重视作品主题的内涵,又要重视作品本身的美感特质。

现在,有些美术欣赏教学往往只重视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如欣赏《狼牙山五壮士》,从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上讲的多,而从画面的色彩、构图、人物精神如何传达等美学方面谈的少或根本不谈。这样的美术教学,顶多算是德育课,不能算是美术课。如果把美术看作一种语言的话,那美术作品同样具有语言的特征,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线条、色彩、明暗、质感、形体、构图等语言要素;二是画面形象所呈现的表层意义;三是画面整体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对美术欣赏而言,从这样三个方面把握作品才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美术作品。

6.技巧之美是需要了解一定的技巧才能体会到的。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的物化,每一个线条和笔触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技巧,使我们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在美术作品的诸多美感要素中,技巧之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欣赏作品时,要想深刻地体会作品所展现的技巧之美,就应该对相关材料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如只有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刀法,才能体会到木版画中的刀法之美。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美感体验。

二、目前比较常用的美术欣赏方法

1.从三个切入点入手欣赏。

贡布里希认为要正确地解读图像,必须正确把握三个变量,或从三个切入点对作品加以解读,才能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美术作品。这三个变量是:代码、文字说明和情景。“代码是指传达时所用符号的意义,以及有关符号结合方式的规定”。“文字说明,一般指美术家给作品的标题,或用其他方式,如口头、书面所作的说明。”“情景则指讯息传达时所处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环境。”

代码的作用在美术作品中表现为对空间组织或形象的创造,以及表现在对象征的规定上。因此,要正确把握代码,就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如塞尚作品中画面结构的非焦点透视组织,以及把形体归纳成圆、方等几何体就是一种典型的代码样式。从创作中的象征来看,按照尹少淳先生在《美术及其教育》中的表述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文化规定的象征代码。如牛象征勤劳,丘比特象征爱情的到来等;二是由相似性或同构性规定的象征代码。如中国文化中的鸳鸯一般象征夫妻恩爱,其相似性就是在于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三是由谐音性规定的代码。这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如“鱼”等同于“余”,莲花和鱼,就象征“连年有余”。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从形象创造和空间组织上,以及象征意味上入手分析代码,以便能够准确把握代码的涵义。

文字说明包含画上的(油画、中国画)和画外的。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明确欣赏的方向,或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比如徐渭的《墨葡萄图》,用酣畅的水墨表现了葡萄,从画上自题诗的文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来看,此图是作者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了。西方油画在画面上一般只签作者名字和日期,不题很多文字,但是画家的一些笔记或书信记录了他们创作时的感受或对艺术的理解,如欣赏梵·高作品《向日葵》时,如果看了梵·高的书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梵·高为何表现出如此富有生命激情的向日葵,明白他为何如此酷爱使用金黄的色彩了。

情景是指讯息传达时所处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环境。如作品创作时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传统、具体的创作心境等。这些都对作品的形成以及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有深刻的影响,如蒙克少年时期亲人的离世对其影响很大,所以作品《呐喊》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形象和形式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又如上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家身心的影响,导致了众多颓废和无奈的作品产生。

在美术欣赏中,以上三个切入点都要重视,尤其是代码,是解读作品的关键,但是脱离了情景的代码又产生了诸多新的不确定性,因此,合理地使用文字说明和情景,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从四个步骤入手欣赏。

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因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析美术作品的特性,问题设置的语言灵活等特色,使其在学校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能够给学生欣赏作品时主动探索的机会。

描述:主要用语言描述画面上直接可以看到的东西,如形象、数量、服饰等,暂时不必考虑作品的含义和价值。作品若是具象的,应指明各物象和视觉特色。若是抽象作品,则应指出画面上的各形状、色彩和趋势等。这个步骤只要欣赏者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即可。如果设计问题,可以用“画面上有什么形象?”“几个形象?”“他们在做什么?”“有哪些色彩?”等进行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对画面的关注,提高观察和叙述能力。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欣赏作品时要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观看作品,尽量不漏掉画面上的细节。

分析:对作品进行造型关系的探讨。主要是美术语言及其组织形式,如各种形状及相互依存关系,色调处理特色,空间是如何处理的、画面构成的基本原则等。如果设计问题,可以用“画面上的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征?”“作品使用了什么材料?”“作品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作品上的形象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造型要素,体味画面美感等。

解释:是指学生根据画面形象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可以设计诸如“思考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什么样的观念?”,或“艺术家为什么要把作品画成这样?”。如齐白石为什么要画横走的螃蟹?毕加索为什么要画《格尔尼卡》?修拉为什么用好多小色点来表现对象?这些小色点给你怎样的感受等。此时,由于受到个人经历、知识、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会有一些差异,教师要鼓励学生忠实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评价:将上面各步骤的资料归纳,从艺术家和作品在美术史上是否有创新,或从艺术家在作品形式或某项技巧上是否有杰出贡献等来综合评价作品。设计问题时,可以用“作品的造型特色和主题的传达是否协调?”“作者所使用的技巧是否成熟?”“作品是否发挥了材料的特性?”“作品在美术史上是否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等。

也有学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把欣赏美术作品的四个环节转化成四个较为通俗易懂的问题,即:你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觉?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这些问题表达的具体明确,适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教师可以尝试。

三、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流程

美术欣赏的教学流程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灵活设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流程。下面介绍两个流程,是抛砖引玉,给教师一些启发。

1.教师按照欣赏的步骤,逐步提出欣赏的要求和问题,学生探索并回答,最终完成教学。如某节课中,教师计划引导学生按照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按照四个步骤分配上课时间,并分别对应四个步骤提出欣赏要求和问题。学生先按照要求欣赏作品,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描述部分的问题。完成该步骤后,再通过回答问题,逐步完成后面的分析、解释和评价步骤,从而最终完成欣赏学习。其基本流程是:导入——出示作品——关于“描述”提问——学生探索并回答——关于“分析”提问——学生探索并回答——关于“解释”提问——学生探索并回答——关于“价值判断”提问——学生探索并回答——尝试运用此方法实践(欣赏其他作品)——评价——课堂小结。

2.教师出示不署名作品彩色印刷品,请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为作品命名;然后教师提供作品背景材料,请学生阅读后,判断自己的命名是否恰当,并可以做调整;然后出示作品的题目,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命名,重新认识和理解作品。最后写一片欣赏短文。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流程设计,主要目的都是既要给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做到使学生学习经历更丰富,对学习更感兴趣,使教学更有效。

四、要鼓励学生多学、多练

学生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长期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欣赏方法和技巧,多关注和分析在生活中见到的美术作品,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3]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11.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小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