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感悟

2009-10-22戴圣冠

科教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感悟自主阅读

戴圣冠

摘 要 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真正的读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来自内在需要的、积极的、主动的体验,通过感悟去搭建知识的框架,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领悟的境界,从而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阅读中促成自我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 阅读 自主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还较多地存在着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把知识 “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于是《语文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指出“……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自主”和“感悟”就成了《语文新课标》中的精髓。《语文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应是真正的读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来自内在需要的、积极的、主动的体验,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感悟去搭建知识的框架,而不应是外加的、消极的、被动。而“自主”和“感悟”正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的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地、主动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领悟的境界,从而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阅读中促成自我个性的形成。所以说“自主”和“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真谛。那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感悟”呢?

1 让学生利用教科书促进自主感悟

人教版的教科书的选文为中学生“自主感悟”提供了许多契机。其中,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前的“导语”和课文下面的注解就是一把把开启自主感悟文本大门的钥匙。

1.1 凭借“导语”自主感悟

人教版的教科书的选文,在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前都加了“导语”, 过去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它们应有的作用,甚至认为它们只是编写了课本的一种惯例,一种形式,殊不知,它们都有着特殊的自主感悟的作用。例如,初中语文六册书中每一单元前编者都设计了两段 “导语”,明确提示了阅读本单元所选课文在感悟的目标、重点以及方式、方法等。而每篇课文正文前的“导语”更是为学生自主感悟提供了捷径。的选文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导语”云: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短短几句话就激起了学生关注文题,探究文章主旨的极大兴趣。在正式解读文本之前,尤其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在课外自读文本时,学生如果能自觉认真地阅读相关“导语”,就可以快捷地把握文本的中心与主旨,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1.2 让学生借助注释促进自主感悟

人教版的教科书的选文,每一课文下面都有注释,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忽视了它们应有的作用,殊不知,它们都能引起学生的自主感悟的作用。譬如在八年级上册的《湖心亭看雪》的注释①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张岱的有关信息:张岱是一个高寿的人,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出身在明朝的仕宦(做官)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不做官),躲进山里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而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看注释①,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了解到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领悟到作者的那种思念故国的淡淡的忧愁,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而能直入文本。

2 让学生通过朗读促进自主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让每个学生都进入文本,进入到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笔者教《背影》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父爱,曾特意要求他们对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文字反复朗读。在学生找出了“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子,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后,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父亲做那些动作时是怎样吃力的神态,从而感受到父亲甘心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点语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从而让学生真切的体悟到在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中深藏着令人动容的对儿子的爱。所以说读书感悟是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

3 让学生通过向课文质疑促进自主感悟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人教版的教科书的选文不乏典型性,但白璧微瑕也常有所见。因此我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思想养料,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对课文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大胆的质疑,并带头在课文中“挑刺”。如七年级上册的《荷叶 母亲》中的语句“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中的“菡萏”在注解中解释为“荷花”,可是笔者认为在这个语句中这种解释是不贴切的,于是引导学生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这个词语,慢慢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到这个词语在这个语句中理解为“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更准确。渐渐地,学生的思想解放了,敢于向课文质疑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这已不仅仅是怀疑了,其中还包括有自主感悟因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4 让学生利用课文的空白处促进自主感悟

“空白”指的是作品中作者常不把话都(下转第68页)(上接第62页)说透,有意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刺激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样有助于读者自主地去感知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在意蕴,感悟其包含的思想感情。对于这样的空白处,笔者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在课文中的含蓄部分、跳跃部分、省略部分说出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来营造情景。如在《荷叶 母亲》教学中,发现有一空白处:“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母亲是怎么唤着的,此处略写,就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学生们踊跃地把自己的想像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们认为是这样唤着“莹莹,快进来,外面雨太大了。”“莹儿,快进来,小心感冒。”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自主感悟能力。

5 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促进自主感悟

比较阅读法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来看清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使更清楚地认清读物的特点的一种读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在九年级复习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就把《望江南》和《武陵春》放在一起来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的兴趣来了,用已有的蓄备知识进行比较,感悟到的相同点是作者的情感往往倾注在一些带诗人主观情绪的景象或物象(即意象)中加以表现,不同点是《武陵春》中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的表达,《望江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表达的自己情感,以闺情写难言之隐(男子而作“闺怨诗”,常常是对于那些不幸女子的处境有所同情,并由此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隐秘情感)。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形成系统的认识体系。

在阅读教学中,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进入文本,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自主感悟的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

猜你喜欢

感悟自主阅读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