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期刊管理论析

2009-09-25谢翠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谢翠蓉

[摘要]高校期刊管理的出发点是提升期刊质量,落脚点是打造精品期刊。期刊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向服务要质量,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新理念;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建设一支优秀的期刊编辑队伍;以发展促和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把期刊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

[关键词]期刊管理;质量建设;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080—04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期刊管理工作者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建和谐期刊社,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校期刊管理的出发点是提升期刊质量,落脚点是打造精品期刊。期刊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向服务要质量,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新理念;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建设一支优秀的期刊编辑队伍;以发展促和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把期刊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

一向服务要质量,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新理念

期刊管理的出发点是提升期刊质量,落脚点是打造精品期刊。其具体体现是期刊品牌,实施是编辑人员。可以说,期刊的成败取决于期刊编辑是否对期刊进行了精加工和深加工。因此,期刊管理者应围绕这一主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管理为期刊服务,为期刊编辑服务,管理即服务的新理念,顺利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化。

期刊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为期刊服务的思想。对于高校主管期刊工作的校领导来说,要熟悉期刊发展规律,放远目光、转变观念,为期刊发展做一些卓有成效的服务工作:如在制度上、政策上和经费上为期刊发展大开“绿灯”,将期刊的发展作为学校的科研基地来建设,围绕期刊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开展调研工作等。期刊社中层领导干部是高校期刊管理的核心力量,其管理理念对期刊的发展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领导,应是一个出色的“服务员”。一方面应苦练内功,认真钻研期刊管理的法律法规,熟悉期刊发展规律,培养为期刊发展服务的思想,杜绝凌驾于刊物和编辑之上的陈腐观念,放下架子,做员工的朋友而不是领导,将角色从“管理者”彻底转变为“服务者”。另一方面,应提升锤炼人格魅力,用自己的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员工,让员工心悦诚服而不是表面奉承。此外,还应该加强与期刊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为期刊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服务。很难想象,一个一味以领导自居,不钻研期刊业务,不了解期刊发展规律,不研究期刊发展新政策的领导。会带领出优秀的团队和创造出品牌期刊。可以说,管理者的观念创新是期刊创新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期刊管理部门员工要有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期刊管理部门员工是高校期刊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成败对期刊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期刊管理部门的员工,一是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期刊管理工作也不例外。期刊管理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学校与刊物的关系,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对内和对外的关系。关系处理得好,期刊发展就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迈向发展的快车道,反之。期刊的发展就会举步为艰。二是要有钻研精神。期刊管理人员的钻研精神体现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上。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研究,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部门保持长久活力的必由之路。对于期刊管理者来说,要树立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实施期刊管理的过程中,要潜心研究期刊编辑出版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化解,促进期刊发展。

编辑人员要培养服务期刊、服从大局的奉献精神。期刊编辑是实施期刊质量提升的主体。对于期刊来说,编辑人员同样是服务者,应重视确立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这不仅是高校期刊本身的服务性所决定的,也是期刊发展的内在要求。质量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何提升刊物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期刊工作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为编辑人员,应时刻牢记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是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一本期刊成品,从栏目策划、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印刷出版等各个流程都体现了责任编辑工作的痕迹。一个负责的编辑所生产的期刊成品应该是一部精品力作,从形式和内容都应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美的享受。相反,一个墨守成规的编辑,他的期刊成品也势必会体现他的特点,那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缺少创新。二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期刊编辑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员”,高校期刊编辑尤其应该强化这一意识。我们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在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学者和研究者,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不要认为他们是“有求于我们”,我们就很有权力,一个谦逊的编辑总是能得到学者的喜爱甚至是垂青的。对于高校学术期刊来说,服务的性质就更加明显:一方面,高校学术期刊是本校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或其他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我们没有把握“服务者”这根弦,就很容易将自己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除了得不到作者的学术支持外,甚至也得不到他们的人格尊重。这不是影响了期刊发展的根本和大局吗?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是我们期刊发展的重要倚仗,其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否愿意投到我们的刊物来,直接影响我们刊物的稿源结构和质量。期刊编辑人员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完全可以赢得作者的好感,从而拿下期刊稿源质量的“感情分”。因此,期刊编辑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

二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期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要全面提升期刊质量,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立完善审稿专家库,把好期刊学术质量关。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决定期刊是否能够办成精品的关键所在。要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单靠编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学报,涉及的学科和专业很多,任何一个编辑在专业上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建立一支动态的、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建立一支能够为我所用的优质高效的期刊审稿专家队伍,在专业越分越细的今天。了解各个分支学科的专家的研究方向对于建立编辑部审稿专家库很有好处。目前,大多数编辑部都有自己的审稿专家库,但是,如何完善并实行动态管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有的审稿专家的联系方式、职务头衔甚至研究方向都会发生变化,部分专家还可能会离开学术界而转战商界和政界,如果不及时调整审稿人,稿件的学术

质量就很难保证。另外,即使审稿专家不离开学术界,但由于个人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勤奋程度,在学术方面的成果也会有优劣之分,这种客观现实要求编辑部根据形势的变化来修订和完善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将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生命力旺盛的,有高度责任感并乐意承担审稿义务的学者纳入到专家库来,让其为我们的期刊把好学术质量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可能在某个研究领域很优秀,成果很多。但却不一定是优秀的审稿人。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应该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将提携年轻学者作为己任;同时还应该具备审稿质量高、审稿时间短等优点,从而真正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和“人口关”。

其次,要建立期刊定期审读阅评制度,把好期刊编校质量关。对于编辑部内部来说,要严格执行“三校一审读”制度。责任编辑、作者和栏目编辑要交叉审读,主编或执行主编要对期刊进行终审通读,切实降低差错率。主编将在终审通读中发现的问题与责任编辑进行交流,找出错漏的原因,并在季度末对编辑的编辑质量进行评比,实行内部通报。对于期刊管理部门来说,应每年邀请有多年编辑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熟悉编辑出版业务,有高度责任心以及实事求是、大公无私的老同志担任期刊审读专家,对期刊进行集中审读。审读员可根据情况随机抽取审读内容,将审读过程中的差错记录在案,并在审读中对差错进行整理、汇总和归类后交期刊管理部门。期刊管理者应根据审读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学术方面的错漏和偏差。要督促编辑加强学习,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与沟通,防止此类错误再度发生。对于那些因编辑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错漏和质量下滑的现象,则应该严肃处理,除了对责任编辑进行批评教育外,还应该处以一定的经济惩罚。对于那些责任心严重不足且屡教不改的编辑则应该劝其离开编辑岗位。同时,应鼓励期刊参加“期刊编梭无差错承诺活动”等,此类活动是对传统的“无错不成书”的宣战,对于质量就是生命的期刊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参加此类活动,既可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提高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可以让编辑专家来审读挑刺,对于编辑质量的提高只有好处。最后,审读的结果只通报有关期刊,不向社会公布,对期刊本身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应定期开展期刊评阅活动。高校成立期刊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期刊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期刊品牌。设有期刊社的高校,一般管理了两家以上的期刊。期刊管理部门可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采取刊物之间的交叉审读,在社内开展质量互评,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得益彰的良好效应。或者每季度举办一次讲座,可以邀请期刊方面的专家讲座,也可用社内交叉审读过程后发现的问题为主题,每个编辑部主持一次,在挑刺中提高期刊编校质量。

第三。要完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把好期刊综合质量关。目前,国内对期刊质量评价的机构很多,综合性较强、权威性较高的是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社科类评价机构还有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开发的CSSCI研究评价体系。前者对国内刊物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进行排名,对期刊的整体影响进行了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中信所核心期刊及三大检索遴选的重要依据。后者对社科类期刊被CSSCI源刊引用的篇次作为分子,年载文量作为分母。其分数值作为影响因子进行排序,并将其数值作为CSSCI源刊遴选的主要依据。作为期刊管理部门,应对国内重要评价机构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将提高论文的影响因子、基金率和二次文献转载率纳入评价体系。只有优化稿源结构,提高稿源质量,影响因子、基金率和二次文献转载率才能真正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期刊编辑要转变工作作风,变“等稿上门”为“上门约稿”,从源头上提高刊物的质量。二是将刊物的差错率高低与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起钩来。差错率的高低,是一个编辑责任心的具体体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社科类学术理论期刊内文差错率标准应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科技类学术理论期刊内文差错率应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期刊管理部门制定的内部评价机制,应以此为依据,对于期刊成品的差错率超过其上限的期刊,要实行“问责制”,对于编辑质量优秀,差错率极低的期刊及其责任编辑,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双重奖励,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上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从而在期刊社内部形成“奖勤罚懒”的机制,鼓励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的形成,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

三以人为本,建设优秀的期刊编辑队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打造一支优秀的期刊编辑队伍,是提高高校期刊管理效益的关键。期刊是学术依托的平台,提升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和品格修养是期刊管理的关键所在。正如于友先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队伍问题仍然是促进繁荣的核心问题。……新闻出版事业对于队伍有着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有品格和境界。”这就对编辑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有专业素养;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作为期刊编辑本身,要将成为学者型的编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过去,期刊编辑大多是替他人作嫁衣,无力也无心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刊物评价体系的完善,期刊编辑自身的学术水平、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也一并纳入了评价指标。因此,新时期的编辑应该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培养默默奉献、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现代编辑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术研究和修养水平,也应重视对编辑学的钻研和领悟。一位成功的编辑,他不仅学有专攻,也应对编辑理念了如指掌。他不但是学者,同时也是编辑名家。一个不钻研编辑学理论的人,即使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学者,而不能算是一个“名编”。相反,如果对学术问题毫不敏感,不能对来稿进行最基本的判断和筛选,这样的编辑就好比是“收发员”,他的工作也就毫无技术含量可言,这样的刊物也就必然没有生命力。

作为期刊管理者,要有超前的人才意识和梯队意识,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创建学习型编辑团队的理念。首先,就期刊的发展而言,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前辈基础上的发展和跨越,不可能一蹴而就。期刊编辑的培养也是如此,也需要经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从亦步亦趋到改革创新的过程,因此,作为期刊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梯队意识,要独具“慧眼”,善于将金子挖掘出来,并让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优秀人才、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达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目的;要有甘为人梯的气魄,善于将有才华、有思想、年纪轻的人才选拔并委以重用,为人才的发展和前途铺好路,架好桥。对于新鲜血液,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要让他们

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去实践,让时间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期刊的“常办常新”。其次,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创建学习型团队的永恒主题。在学习型编辑团队的培养中。期刊管理者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既是组织者也是协调者,既是领导者也是执行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既有计划也有内容,既有学习也有评价,既有自觉学习也有集中学习等,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笔者认为,学习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编辑业务和学术探讨,也应包括形势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可采取指定相关书目学习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穿插进行。对学习的效果则要定期检查。防止学习流于形式。如开展编辑技能比武并对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等,充分调动编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坚持学习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将期刊编辑人员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纳入工作规划,分层次、分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把编辑部当作学科来建设,把编辑当作教学和科研人员来培养。对于学有专攻的资深编辑,要鼓励其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把握最新学术动向,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成为学者型的编辑;对于年轻编辑,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争取尽快实现学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对于新补充进来的编辑,要完善编辑的“传、帮、带”制度,使其尽快熟悉期刊编辑业务,同时,要给他们提供编辑专业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同时,在编辑的职称晋升、津贴福利、攻读学位等方面予以政策的倾斜,享受教师的同等待遇,让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能够甘于、乐子固守期刊编辑的平凡岗位。目前,高校期刊编辑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不完善、近亲繁殖现象较严重等现状,这是因为大多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重视期刊发展而造成的,具体表现有:将期刊社或编辑部归于直属部门或科研处下级单位行列;编辑地位不高,属于教辅人员编制;攻读学历学位政策上不放宽。经费上不支持;参加高层次会议、出国研修机会少等。因此,一些年纪轻、学历层次高的人员都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很多编辑部内部人员流动极少,给高校科研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以发展促和谐,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一个优秀的期刊社,必须是一个凝聚力强,向心力强,充满勃勃生机的和谐的期刊社。作为期刊管理者,应把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期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

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期刊编辑的工作是平凡的,是替他人做嫁衣的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它的价值正在于对人类文化的积累和对科技创新的贡献上。引导全体员工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项高尚的事业,倡导无私奉献、无名创造和无声润物的办刊宗旨,就会使员工有一份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就会对编辑事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尚的价值追求。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社风。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应是大文化发展的职业推动者,其身心健康向上是高质量创造、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有力保障。很难想象,一个思想落后、性格扭曲、怨天尤人的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先进文化,会高质量地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上,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编辑人员才会身心愉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潜力才会得到更大、更完善的挖掘。因此,作为期刊管理工作者,应在全社倡导一种和谐的社风,为员工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升全体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归宿感和认同感。“刊社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要成为大家的共识,要有“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荣辱观,把个人的发展与期刊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期刊才会蒸蒸日上,期刊管理部门也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谐是期刊发展的基础,也是期刊管理的最高境界。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就是使期刊管理人员和编辑人员在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下不断创新,在和谐共荣、你追我赶的精神状态中忘我工作。期刊管理工作者要在尊重期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全体员工全身心投人到期刊发展的事业中去,为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范晨芳等.以管理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构建和谐型出版社之我见[J].科技与出版,2008,(9):65-66.

[3]聂兰英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J].编辑学报.2008.(3):241-242.

[4]于友先.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的阶段性转移[N].人民日报,1994-04-07.

[5]胡晋杰.高校学报发展之我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96-98.

[6]丘丽等.论学习型编辑团队的建设[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123-126.

[7]孙树江等.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编辑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134-136.

[8]周群雅.期刊向“整合要竞争力”[J].编辑学刊。2008,(4):70-74.

[9]刘少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的修养与提升[J].编辑学报,2008,(3):273-275.

[10]张增顺.大文化与科学发展观[J].科技与出版,2008,(4):1.

猜你喜欢

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