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源泉

2009-09-18郭革英

教师·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范宽奇峰郭熙

郭革英

我国古代许多画家非常注重写生,以大自然作为学习的榜样.写生是山水画创作一个极重要的过程. 中国画早期以人物为主,山水画晚于人物画。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记载:山水画萌芽于晋。此时,已出现了不少作品山水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主要描写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凄美爱情,是一幅人物画,但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线通过描绘很简单的山水把画面空间关系拉开,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山水的描写,而这时的山水只是以“背景”的形式出现,为人物画服务,不是一门独立的画科。

随着时代的演进,对于大自然的神秘,人们开始对它进行关注、表达,必然对山水画产生重大影响,在山水画创作有了更大的提升。画家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转向自觉有意识。山水画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写生与创作并进的过程。写生是直接观察、领会、记录自然景物生态面貌的技法,只有到真山真水中实地写生,只有在大自然的启迪下,才能引发出创作灵感。“外师造化”、“师法自然”,讲的就是写生。山水画讲究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即所谓“见景生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钱松岩老先生曾经讲过“不看真山真水就没有资格画山水”的话,石涛也说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这都是一样的意思。范宽为何在山水画的高度成熟时期影响如此之大?郭熙何以在山水画的保守、复古和变异时期“自成一家”?清代的石涛为什么是自我派的代表?他们的艺术成就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下面就以这三位山水画家的三幅代表作为例来认识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性。

一、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一)范宽北宋山水画家,艺术成就卓越。历代画论对他评价甚高,认为他的山水画,在宋朝“自无人出其右”。他早年向李成、荆浩学画山水,对他们的笔墨章法,学得很像,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感到面临两条不同的艺术道路:一条是沿袭他们的面貌继续画下去;一条是另辟蹊径,自创新格,要创新那就必然需要到自然山川中去,作新的探索。他选择了后者,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画史上的一句名言:“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认为前人的画法是从客观自然中提炼出来的,他强调向大自然学习,非常重视写生,不仅“卜居于终南、太华”,而且“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注意表现自己对客观自然的认识、体会和感悟。这是范宽在实践中运用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

(二)其代表性作品《溪山行旅图》,画面描绘了关中(终南山、华山)一带景色。终南山宽广、高大、雄伟、山谷幽暗,太华山奇拔俊秀、险峻雄伟。这些特征在范宽的画上已留下深深的烙印。我们可以在这幅画中找到相似的印证。古人说范宽“善为山水传神”,正是范宽对终南山、太华山深入观察、感悟的结果。范宽以一句话总结他的领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宣和画谱》)

此画全景式构图,重山叠峰,草树蒙茸,山石坚硬,具有真实感。山势雄健、丰厚,正面折落有变化、有空间,山脚的开阔路上,毛驴行人,动态准确生动,富于关中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可见范宽对关中一带的景物和民俗了如指掌。

西峰-华山主峰之一。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又名“斧劈石”),浑然天成。特征: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呈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此峰与图的山貌相适。其山,用粗犷中锋笔线勾出山体,用笔断续,笔断气连。笔法重实,山石多以钉头、雨点、豆瓣一类的皴法。密实中有规律组织,与客观物象真实性相吻合,表现了山石的“质”。笔法呈刀斧砍状,有沉着、痛快、利落、生辣的特点,十分适合体现石山的现实观感。

岩壑间,用水墨渲染,多次在绢本上染成,故极具浓重沉着浑沦之意蕴。其石,描绘了北方常见石灰岩层的自然现象。因范宽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观察感受,体会这种真山压面的气势,才能创作出如此逼人的画意。而山石用笔效应是意境体现的关键,山石外廓骨线“重”笔,内廓皴纹理。从而显现真石质感。其树,和关峡、中南山植被相似。具有:楠木、樟木、巴山松、红豆杉、珙桐等野生树种的特点。树丛有前后之分,用墨讲究,用直笔、枪笔(在书法艺术上是指用笔由蹲而斜上急出),树身淡墨一染变过,树干中锋勾勒,树叶双勾、单勾、点染,看起来浑厚逼真,表现出画家“察物明理”的思想。总而言之整个画面充满了重质感,气势磅礴,凛凛逼人,[2]是关中一带地貌的真实写照。

二、郭熙的《早春图》

(一)郭熙,北宋山水画家。早年无师承,多从自然中来,中年之后专意李成,笔法大进,虽师法李成,但认识到师法自然的重要。《林泉高致》可以了解:他明白造就各地山水不同风貌的道理,则不仅师法大自然,而且注意深入研究。对于山水画创作,他提出要师法传统“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更重要师法自然“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最重要师法自心,主张“饱游袄看”、“所经之众多”对各地山水作精心的研究。他反复批评只在传统里转,没有经历丰富的画家,讨厌“惟摹”的坏风气他的画能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之特征。有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变化,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观,讲究山、水、路的结构,务必画出本质的真实,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他指出: “嵩山多好溪,华山好多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 “春山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这都是他深入体察生活,对景造意,刻苦钻研的结果。

(二)郭熙的代表作品:《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这离不开画家写生。此图传达了冬去春来的信息,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化。可以断定郭熙平日对自然的现象、季节特征观察细致入微。正如他所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饶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

此画空间处理运用了高远、平远、深远独特构图方法,繁复的崇山峻岭,体现了画家观察自然的独特方法和审美观,北方山石、树木和清雾缭绕的迷漫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景画巨石层叠而上,中景画薄雾轻笼,右部山头为云雾所遮,画中山石:用粗细而又曲折的线条写出轮廓,山石皴法几乎不用线条,用松而毛的笔恣意挥洒,再用水墨连扫带写加勾,速度很快,一遍基本完成,在略加修饰而已,有浓淡干湿和飞白的效果,称为“乱云皴”或“鬼脸石”。线条既不疤,小枝略带侧锋。上仰如鹿角,下垂似鹰爪,人称“蟹爪郭熙”。这都是画家通过写生实践,深入体察对象的结构、姿态、质貌及生长时节、气候、地理环境,才可以掌握对象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然后创作为艺术形象,产生合适的表达技法。其景点,人物、房屋、船的呈现,增添了生活气息。这些全都符合他对山水画创作的追求,整个画面体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景界,是对自然山水的提炼,是师古人、师造化、师自心的结果。

三、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一)石涛,清初著名山水画家。前朝宗室,为躲避清军追杀,保全性命,自幼出家。能书善画,性格顽强、耿直,一生结识了许多画友,其中对石涛画艺影响最深的是梅清。石涛学画过程,不仅借鉴前人之长,而且极注重外师造化,积极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主张“借古以开今”、“我自用我法”,强调从自然中吸取创作源泉,到大自然去写生。石涛一生登山临水,从湘源到楚水,从越中到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二)石涛传世作品甚多,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概括了画家一生游历所经山川之精粹,表达了画家的艺术思想。展开这幅画卷,画面群山起伏环抱,长城蜿蜒。尖峰峭壁、奇锋怪石,或横或竖,错落其间。山中樵径、溪水曲曲折折,往来萦回。远景一带河水,悠然而逝,给人以胸襟顿然开阔之感。平仰的视角,截取式构图,展示了北方山川的雄伟风貌。画中植被、点景都十分丰富,茂树翠竹,随处可见,争奇而生。屋舍隐现,渔舟往来,点缀人物,或闲坐论道,或援径觅句,或乘船往来游览。

图中的怪石、奇松、云海得法于黄山,他第一次登上黄山时,见到那种奇峰耸峙、云海变幻、怪石虬松,千姿万态的景象,内心异常激动,他为眼前是奇景所陶醉,搜奇选胜,目不暇接,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他将奇峰异境的印象牢记在胸中。在画跋中他曾提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

画卷笔墨的另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苔点的运用特多。无论是山峰,还是陂陀巨石,甚至水中,盘空点来,势如风,急如雨。浓淡干湿,层层叠叠,笔情恣肆,淋漓洒脱。极好地烘托出大自然山川的豪放郁勃之气势。

(三)卷首有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他一辈子从事山水画的创作革新活动所总结出的一句名言。一方面形象地体现了一辈子艰苦的艺术实践,他为了搜尽祖国的奇峰,到处跋涉,壮游万里;同时也说明了他正确的艺术道理,不是模仿古人,固守陈法,而是到自然生活中去,以自然为师,广收素材,在此基础上经过苦心经营和艺术加工,提炼出更典型的自然景色,塑造出比自然更为完美的山川形象。

在作品的卷尾,石涛本人作了一大段跋文,其中谈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也谈到了对当时占画坛统治地位的拟古、仿古山水画派的看法:“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牵牢莺尉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这是一篇重要的画论文献,对解读画作本身,不无裨益。

五、结论

从以上三位大师的作品可以看出:山水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山水画创作如果不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齐白石说的“造化天工熟写生,死拘皴法失形神。”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古人山水画技法的学习,更要立足现实,提倡写生,去感觉大自然,体悟大自然,学会如何在大自然中选取、探索更新的山水画技法,才能创造更有表现力的作品。(责任编辑:李之宣)

猜你喜欢

范宽奇峰郭熙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范宽《寒江钓雪图》
《中国画鉴赏》之搜尽奇峰打草稿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得意忘形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