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需求导向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9-09-18颜学勤刘志勇

教师·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岗位中职教材

颜学勤 刘志勇

当前,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又一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以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学校课程改革为例,探讨新时期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现状及弊端

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大潮的推动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淡出了历史舞台,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但讫今仍然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调整机制。由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普通教育,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存在以下明显弊端:

1.方向单一,适应性差。

由于课程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的基本要求,缺乏岗位的针对性。譬如电子专业,开设的《电子技术》《电工基础》《单片机原理》等课程,偏重于基础理论,与现代电子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较大距离。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性差,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大打折扣。

2.学科本位,知识陈旧。

打开教材,遍布“知识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构建,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知识陈旧、繁难、学问化,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不关心学生是否能掌握,教学效率很低,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就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

3.理论与实践割裂。

学科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从根本上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要求。

二、中职学校课程目标定位

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要求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泛,带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痕迹和“应试教育”色彩。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特色就是技能训练,因此课程“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第一种课程目标迎合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和家长、学生继续发展的期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培养的学生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第二种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损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利益。

事实上,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对职业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即既要具有胜任某一岗位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现代人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因此,中职学校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要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新时期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课程改革的做法是:

1.加强调研,及时掌握市场脉搏,建立针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

学校组织专门调研队伍,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收集市场数据,及时获取市场第一手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和论证。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把“大而全”的传统课程模式,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进行优化、细化,使之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譬如传统的电子电器专业,其原有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家用电器方向设置,学生所学课程几乎完全一致。这种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相距甚远。学校根据岗位需求将其细化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主板维修、电子检测、移动设备维护与维修、SMT技术。尽管各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但大部分专业课程各不相同,从而达到基础扎实、术有专攻的目的。

2.以生为本,构建适应职场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将钢笔字、普通话(有的专业还开设粤语)、实用礼仪、法律常识、心理素质、体育达标、就业指导等纳入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三年中按计划得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意志、团队精神和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设置活动课程,将各种兴趣小组和学生协会、社团等形式的学生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导向,构建新型学生评价体系。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人手一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手册》,根据课程体系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所有科目考核合格方可毕业。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问题是制约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瓶颈”,也是影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为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和实践能力不强几个方面。因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进学校”,他们或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执教,或是从普通学校调入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差是个不争的事实。解决的办法有三:一是 “请进来”,聘请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到学校上核心专业课;二是“送出去”,实施教师下工厂工程,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培训,掌握了最新技术再回校任教;三是鼓励文化课教师通过自学和派出培训转为专业课教师。

5.加强教材建设。

现行统编教材从内容方面看一般与企业岗位使用的技术有几年的距离,从组织形式上看一般是按知识体系组织,不利于学生学习。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学校一方面组织专业课教师从统编教材中甄选,尽量选用实践性强的教材;另一方面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使用企业内部培训资料等作为补充。

6、努力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实习实训,但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跟上市场技术更新的步伐,因此,实习实训不可避免地成为课程改革的“软肋”。学校通过如下途径破解这一难题:一是加大投入建设地区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近几年来,我校先后建立了11个实习实训基地。二是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工学交替式教学;三是学校与企业联办实习工厂。

四、以职业需求改革课程的评价

温家宝总理说:对职业教育最大的认可是实践认可和社会认可,最终是用人单位的认可。从株洲市生物工程中专实践经验来看,职业需求导向课程改革是一条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2004年开始职业需求导向课程改革的探索,至2007年完成了一个实验周期。总体来说,由于课程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市场“零距离”对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目标明确,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由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比一般学校毕业生明显高出一筹,深圳华为科技集团将学校列为湖南省唯一一所A类合作学校。富士康集团等知名企业也非常看好学校毕业生,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实践证明,职业需求导向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一方面,统编教材更新周期长,实践性较差,与课程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培训资料因涉及知识产权和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等问题,不能推广应用;同时,校本教材因开发力量有限也不能达到理想要求。其次是专业师资问题。虽然学校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途径有效提高了师资力量,但现行人事管理体制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不能根本解决。另外,还存在毕业生就业适应面窄的问题。

(责任编辑:贾腊生)

猜你喜欢

岗位中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