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探索

2009-09-16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言语感文言文

吴 勇

我以为,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有二:一是从文中直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二是从文中感觉和学习光辉的古代语言文化。只是在现实这两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扫除基本的文字障碍和进行一定量的文字积累。好比我们上山的目的是为了砍柴,磨刀是为砍柴服务的。如果只为了磨刀而忘了砍柴,那是一种目标的迷失和程序上的本末倒置。

对于文言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已经明确,那么不同的目标结合不同的选文,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取向,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

一、以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课堂形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所面对的选文必定是优秀的经典作品。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与欣赏。文章的难易程度实质上无所谓,因为再难的课文,有了相当水平的教师的讲解,再加上学生一般的阅读水平,也能讲解透彻。要注意的是,必须以所要学习作品本身蕴涵的文化信息为主要汲取点,而课文以外的内容,只是作为工具来帮助理解课文。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像演说家那样侃侃而谈,学生大可坐在那里欣赏经典的魅力。因此就文言文的经典名篇,教师选取权威解释,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的文化是必要的。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这类作品文字上不难理解,字词解释略带过去,重点是意义的解释、文本的解读,那就不仅仅只是关于李白仕途角度的阐释了。它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人生观、社会层面、文化层面作出一系列的解读,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的内容。老师能讲出味道,让学生体会深刻,并且印象深刻,就是成功的教学,最好是教会学生吟诵,那么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继承下来。此种教学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后情不自禁地读一读,回味一番,在潜意识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但基于学生心理、年龄、基础和能力发展的特点,这样的课堂形态不宜在初中施行,一般到高中阶段比较适合。因为到了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理性思维有较快发展,较容易接受此种教学方式。

当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就是高中阶段,这样的课型也是理想化了的。但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这种课型必将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要课型。

二、篇章积累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形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新课标的共识,也是语文界的共识。

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所选入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大多具有浅显、短小、经典等特点,除少数作品外,绝大多数都适宜于背诵。从孩子的语言学习和积累规律看,经典文本的整体积累是最有效的也是文本信息保存最充分的方式和途径。研究表明,语境展示(语境理解)越充分,语感就越强。篇章的整体性,就是语境的充分展示,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文言词汇的积累,一个是文言语感的培养。至于文言语感的培养,更需要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和感悟,这是用不着过多讨论的。况且,经典作品的意蕴都是十分丰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阅历和年龄的关系是很难完全消化的,让他们在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先背下来,是保存这些文化“财富”的好方法好时机。

因此,背诵式的篇章积累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形态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堂教学形态。这种形态的基本结构(或者叫教学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1.反复阅读(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停顿问题,语感上达到每个学生均能比较流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利用课文注解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课文,梳理出疑难问题。

3.师生共同答疑解难。

4.继续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5.师生讨论课文中的文化或价值内涵。

从微观角度看,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读得不够,背得不够。课文不熟悉,理解就不可能充分和深刻。只是在字词和句式等局部做文章,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为,学生就会像背诵字典一样形不成整体记忆,因而所学的文言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能发散的,难以迁移的,不成体系的,这样最终难以形成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而我认为,背诵式的篇章积累课堂教学形态都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这既是古代上千年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也是现代的学理研究和课堂实践能够证明的。

总之,经典作品的意蕴是十分丰厚的,应当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先背下来,让他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慢慢咀嚼、受用。但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多读课文直至背诵的技能技巧,让学生在不感觉繁琐和单调的氛围中相对轻松地朗读和背诵,反对那种粗放式的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那种彻底放弃了作为教师的调度和引导功能,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苦不堪言的做法是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文言语感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