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使用

2009-09-02刘跃平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学目的导语使用

刘跃平

摘要本文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的作用和怎样在教学时合理使用导语。通过一些课文的经典导语来阐述观点,分析了导语的趣味性、导语要服务教学目的、导语形式应该多种多样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语 趣味性 教学目的 使用

如果说一堂课是一首完整的曲子,那么,导语就是这首曲子的序曲。序曲的好坏直接影响整首曲子的质量,同样,导语使用得好不好,对整堂课的效果的影响非同寻常。所以,导语的使用在教学中(特别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值得探讨。

一、重视导语的趣味性,尽量使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兴趣的意义,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第斯多德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托尔斯泰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话都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去,“钻”进去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兴趣,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导语位于整堂课的前面,它是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导,能给整堂课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如果教师能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课堂开始时涣散、紧张的心理就会自然消失,他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然后很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全文。但是要设计良好的导语并非易事,正像高尔基说的:“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

一位教师教《威尼斯》一文时,并不急于介绍作者,也不急于介绍文章的内容,而是这样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踏着《春》的脚步而来,携我们看了梅雨潭的《绿》,陪我们观赏了《河塘月色》,尔后,他匆匆而去,把《背影》深深印在我们脑中。今天,他从海外向我们发出了召唤,要带我们到世界名城《威尼斯》看一看。这位教师把朱自清的几篇散文巧妙而又妥贴地镶嵌到导语中,浑然天成。既让学生顺便巩固了作家作品,又使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自然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导语要服务教学目的,与课文内容应互相关联

导语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游离课文独立存在。所以,使用导语时,就不能为趣味而趣味,而应该使之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联,如果以为使用导语仅仅是一种形式,滔滔不绝地讲一些杂七杂八的笑话或街俚巷语,可能学生当时觉得快乐,课堂似乎活跃。但课后,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学,根本领会不了教师的意图,而且也会浪费很多时间,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如讲《范进中举》,可以从欣赏对联入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对联中的人是谁呢,他的遭遇是否和对联中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进中举》。这样,既暗示了本文中心,又吸引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又如,在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峻美”。用这句话来概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翁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在世界的文坛上,给我们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伟大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长廊。他虽然贵为伯爵,但是他的灵魂却始终放射着自由和博爱的光芒,他爱这块土地,也爱这块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可是,他的妻子却不理解他,最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出走,不久病逝在一个陌生的小站上。托尔斯泰一生为声名所累,所以在他才希望自己死后埋骨于一处自己选择的幸福所在,将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栖之地。1946年,在他百年纪念之时,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造访了俄罗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三、根据课文实际,合理使用导语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理论性强,有的文艺性强,有的纯属说明性的,这些千姿百态、形式各异的文章,就必须区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去套用某一形式的导语。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最糟糕的是滥用导语,把导语看得过分重要。其实,有的课文可用,有的可不用;有的可说一个故事,有的仅用复习式引入……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是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荔枝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果子,想必大家吃过,但你知道它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什么地方能栽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先板书“荔枝”,然后把“南州”“六月”“丹”板书)这样的设计,就能把说明文的特点讲出,也能从题目中初识本文写法特点,特别是语言特点,还能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之中。

《愚公移山》,是一篇文言故事,上课前,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同学们对李白这个人应该不陌生,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可是这个人小时候读书却不认真,贪玩厌学,整天东游西逛。有一天,李白去到一条小河边,碰到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不停地在石头上磨。李白问老妇人为何要磨这根铁棒,老妇人说要把那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老妇人的精神所动。回家从此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提问:从这个故事中同学样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

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四、根据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导语

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施教时必须有学生这个独立实体,承认他的存在,尊重他的人格,了解他的愿望,听取他的意见,满足他的需要,相信他的力量”。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工作取得切实的效果。使用导语,自然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主体。

如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以“经验型”为主,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大作用,那么设计导语时应尽量以形象性的居多,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可先将周总理的名言“我要像春蚕一样,把每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然后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党为人民操劳一生,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人民,他心中始终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在他逝世前,想到的还是别人,1976年1月7日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静默了片刻后,老师继续说:“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著名女作家柯岩写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寻找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而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强,适当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导语就更能吸引住他们。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五、导语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在中学,几乎每天都有语文课,如果经常性地运用一种形式的导语,学生就会觉得老套、乏味,毫无新奇感。因此,应该不断地变换导语的形式。故事,学生爱听,但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找到恰当的故事来作导语,再说,各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无法生搬硬套某一形式的导语,所以,导语形式应多姿多彩,应给人以新颖、贴切的感受,这不仅是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理决定的,也是由教材本身决定的。

常用方法如下:①意境导入法②故事导入法③情感导入法④知识导入法⑤思路导入法⑥悬念导入法⑦联系实际法. 而这些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相互渗透。

诺町丝认为:传统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和数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艺术、空间、肢体、人际情感等其它侧面能力的开发,于是忽略了激发学生参与人类生活的动机和道德力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发挥人类热情、关切和责任感的课程体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目的导语使用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目的的分析和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浅谈普通高校竹笛专业教材的使用
浅谈工位器具的合理性设计与使用
阔腿裤的小秘密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