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09-08-17唐卫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9期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材

唐卫斌

新课程的实施,对来自第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来说可谓感触颇深。笔者谈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合理使用教材、研究教材。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点多面广,趣味性、可读性强,循循引导,逐一设计探究情景,特别注重学生活动,探究气氛浓,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各种版本的编写又不尽相同,给教师足够的选择余地,扩大教学和教改的空间和自由度。对教师来说,更能展示其教学才华和智慧。

2)新教材大大强化学生活动探究的力度,这是以前教材所没有过的。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究的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活动及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而使课堂成为教材做剧本、学生唱主角、老师既当观众又做评委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台。如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部分内容教学时,依据活动探究实验设计,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预测又体验、既观察又思考,学生探究热情极为高涨,摆脱以前学生实验中那种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能力得到发展。

3)新课程、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知识多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既可以当教材,又可以当作科普读物,功能增加,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4)新课程理念决定了新教科书的编写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取材于生活、生产实际,这就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通过身边的化学常识、周围的化学环境,来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提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小到厨房里的化学、饭桌上的知识,日常用品,大到市区周围的一些化工厂、铝厂等教学资源,使教学更贴紧生活、贴进社会。

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将学生带到教学实践基地、自来水厂,使学生现场动手操作,亲身感受水处理的各个环节;在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要求学生提前拟好考察课题,如本地区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三废的治理回收情况、防污治污中的化学原理,将课堂设在环保教学实践基地——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回收处理厂;在讲到硫酸及二氧化硫、酸雨形成时,与化工厂联系,使学生参观硫酸工业制法的全过程和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深切体会到环保就是保护自己,强化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定期地由学生办一些环保手抄报、身边化学小常识展板,介绍一些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的科普知识,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展开家庭小实验、日常用品小制作等一些活动,使学习化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素养,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使探究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伴随人的一生。

5)新课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制定对学生的平时评价细则、课堂评价细则和学期考试评价细则,多方位、多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爱学。课堂越来越活,不交作业的现象明显减少,参与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化学手抄报、科普知识展板制作的热情越来越高。减轻学生怕笔试成绩不理想的思想负担和压力,也消除笔试成绩不理想给学生带来的自卑感。

6)运用“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教授—注入”教学,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教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授、注入。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教材对于Na的化学性质叙述,只提供Na与氧气、水的反应,而对于Na和可与之发生反应的酸溶液、盐溶液等重要知识点却只字未题。这对于学生学习和认识Na的化学性质,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Na只与氧气、水反应,从而错误理解为不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由于学生缺乏Na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知识经验,很难自己建构此方面的知识结果和系统。所以在此类章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教授—注入”,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对提高教学时效发挥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又如“氨 硝酸硫酸”章节对于“浓硫酸”的介绍,只阐述其“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而对于其“酸性”“吸水性”却未涉及。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中,很难去建构浓硫酸具有酸通性和“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3大特性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因此,教师的“教授—注入”很有必要。

再如“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章节,只是简单地呈现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有机物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和常见的化学性质,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迁移有机化学知识很不利,且这些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和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对于各有机物按照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继而分子通式)并通过结构式分析其结构特点对“结构”进行“四式一特”分析,继而简单地认识代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并系统地分析各代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并始终如一地按照“结构→性质”这条教学主线建构有机知识系统。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青龙县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新课程化学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