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角度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究

2009-07-20米坤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中小学教师意义

米坤生

编者按:

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还会影响到科教兴国这一百年大业的完成。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提升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被人们广为接受。但现实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和教师的职后培训都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而难以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为其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显著的质的飞跃。此外,教师因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对各种培训或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或不愿参与其中。因此,谋求自主、良好发展的模式,就成为新形式下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要求。

非正式学习方式很好地促进了从训练型教育模式到发展型教育模式的转变,为教师的行动参与、实践体验等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作者抓住了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各种优势,将它对教师专业生命成长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影响都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从而利于被老师们接纳,也彰显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刻内涵。编者希望所有教师都找到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之路,真正乐学,善学,将教师教育引向一个新领域。

[摘 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以期对我国中小学师资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非正式学习 意义 措施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呼唤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的教师。进入知识社会后,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终身学习的观念也被大家广为接受,各种各样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在教师中日益兴起,并成为了教师获取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非正式学习简介

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是西方国家新兴的一个研究学习方式的领域,由美国学者MalcolmKnowleS 1950年在其著作《非正式成人教育》中提出,此后受到了许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的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在做中学、玩中学、情境中学等。只要不是典型的基于课堂的,且组织严密的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学习过程没有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发生在学校、教室等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任何地方,包括家庭、工作、公共场所等。学习过程主要由学习者控制,可以从容分配时间,自己决定进度,对最后的目标实现几乎没有时间限制。所以这是一个积极、自愿、自我发现、自我遏制、目标开发、愉快和探索性的过程。学习者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的。大部分非正式学习都嵌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者在社会中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这种社会情境的学习活动结构松散,学习指导者和调解者由周围享有同样价值观、态度、兴趣和信仰的合作者担当。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是学习质量而不是数量,且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注重综合而不是分析。

非正式学习方式的产生主要基于终身学习的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从朴素的“活到老,学到老”到孔子的“人非生而知之也”再到庄子的“吾生有涯,学也无涯”等,古代贤人的这些理念为后来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孕育了土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认为“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至70年代末,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已广为世人所接受。终身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能自始至终地接受学校或各种教育机构的正规教育,社会的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每个成员不断学习的需求。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现,并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生活中抓住点点滴滴的学习机会,融理论于生活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Piaget)于1966年提出的,他主要研究知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按照自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地学习,是主动对外部信息加以选择的沟通和思考。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在教师教育方面,从对教师的训练型教育模式到基于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发展型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个过程越来越强调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历程,强调教师的持续学习、实践、反思、发展智能,并注重过程性经验知识和教师的体验反思活动,提倡行动参与式、实践体验式、教师中心式等教师教育模式,这也即是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它的产生源于社会的变化。对社会的经济化原则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危机的思索和批评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后现代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反对主体性,强调内在关系;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倡导创造性;反对“同一性”,排斥“整体性”,主张多元论。它的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教师教育的批判。传统的教师教育往往不顾每个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情况及不同个人状况的差异,而采取统一的教学,这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效果。而教师如果通过各自的非正式学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从而弥补个人的不足,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情况以及非正式学习方式的应用

我国的师范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为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20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学生进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后,在一定时间量的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进行部分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学习,完成学业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就职后的教师则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某一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培训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这种短期的培训是体制性的,通常利用行政手段,有计划地,甚至是强制的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性不明确,随意性大,许多教师为了培训而参加培训,他们大多反映这些培训课程多限于理论上的教导,而很难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且现在中小学教师每天都需要备课、批作业、和学生家长交流等,许多教师还要抽时间照顾家庭,这些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使得他们难以抽出时间专门参加培训班或静心学习等,因此,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即使参加了,也是为了获得评定职称的通行证。在这种制度下的培训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并不显著,且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非正式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些职后培训班的不足。首先,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者可以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知识的来源广泛,包括学生家长、朋友、同事、图书馆等,它更强调知识的共享。同时,中小学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欠缺的某一领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灵活地掌握时间和进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余和家人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和某一老教师谈话,获得教学上的经验;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研读某些专业方面的著作,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和同事分享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激励自己在教学的某方面加以改进,等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方式比起呆板的课堂授课更能激起教师的兴趣。

三、非正式学习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意义

1.有利于中小学教师专业生命曲线的延续。叶澜在其著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在对教师专业发展意义方面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生命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在我国的中小学中,由于没有相应的专业科研氛围,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只是一条曲线,即由职业孕育期、起步探索期、上升发展期,在专业年龄15~25岁逐渐进入成就高峰期后就不思变革,固守已有的经验、模式,结果往往导致落后于形势,之后就进入了下降期,最终至于衰退期。教师的这种专业生命走势往往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专业性学习的种种局限限制了教师发展的空间,于是,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进行的有意无意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就逐渐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学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和同事交流想法,共享资源;向年长的老教师请教经验;课后多钻研反思;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等都有利于在达到专业高峰期后不断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以前瞻性的眼光、探索式的精神,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新,并不断延伸自己的专业生命,从而开辟另一个专业高峰,焕发出新的活力。

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知识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教授某个单一课程或熟练单一的教学能力。现代中小学实施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能。而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恰恰能满足这种新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水平,这样,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不再是单纯给学生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能在心理上对他们进行辅导,开阔其视野,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在和他人的交流过程中更畅通无阻。

3.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习化社会只能把它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及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即每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享有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使教育成为了一种责任。非正式教育在运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非正式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是不完善的。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的使命,只有当教师意识到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非正式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四、在我国中小学推进非正式学习方式的措施

1.采取档案袋式的过程性教师评价法。传统的教师评价又称为“奖惩性”评价法,这种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效果,参加培训后所得的证书,以及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等作为奖惩的依据。这种静止性的评价很容易被简化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是导致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自身的能力发展,而只是机械地给学生灌输课堂知识的弊端的根源。教师评价应该是基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完整性的评判。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而不是升留免降。

档案袋评价法是基于教师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一系列信息、材料,以展现其各个成长阶段的足迹。档案袋中不仅要有教师的教学课件,还要有教师的备课记录、教学心得反思,以及教师的读书心得,等等,这种开放型的评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同事之间共享学习资源,也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提供了动力。

2.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非正式学习需要学校、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各种学习资源。现代中小学校大多还是科层式的管理方式,上下级领导之间缺乏交流,信息通过上传下达传播。学校管理缺乏民主氛围,教师平时忙于应付学校各种形式的会议和上级的种种教学评估,这些事务性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不利于其进行自我学习。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并开放各种电子数据库,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以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建立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通过民主的学术氛围激发教师不断自我进步,并内化自身的学习习惯,以促进职业魅力的提升。

3.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的学习动力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他们在特定阶段的需要和利益。因此,要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精神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有时只是理想状态。而恰当的激励方式,在某种情况下,是更有力的方式。激励方式有很多,物质激励仅仅是其中一种,单纯试图通过物质激励达到促进教师长期发展的目的不太现实,而且这种激励方式下的教师把知识当成一种交易,不利于其职业精神的升华。学校可以在满足教师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引导教师树立工作方面的成就感,赋予某些优秀教师各种职责,给予精神上或者工作上的奖励。利用这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教师的进步。

随着终身教育的思潮和学习型社会建立的兴起,教师教育这一千秋万代的工程引起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关注。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把教师教育引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我们期待在政府和学校的关注下,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的百年大业!

参考文献:

[1]邱德乐.教师专业生命曲线寻绎[J].高等教育内参,2007,9.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中小学教师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