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试·研·结”教学法的探索

2009-07-14

关键词:高中教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法

钱 程

摘 要:“试·研·结”教学法是一种在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它结合探究式学习理论,确定了师生在课前尝试、课上研究、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中如何去做才能自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习惯及创新的能力。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还要使用由操作流程生成的“教案纸模版”、“学练前移法”;在整个学校使用该教学法时,制订“一致性课表”等运行办法会使探索工作更畅通、更高效。

关键词:高中教学;新课程理念;“试、研、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46-02

传统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等学习活动的专门设计。出现了不和谐的“纺锤型”和“锥子型”结构,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在课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后被题海淹没,只能片面地应用老师给的知识,根本没时间去探究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显然抑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的高中都使用了新课程教材,我们河北省也即将使用。为了与各位同人共同用好新教材,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我谨向老师们介绍我近年自主学习“高中课程标准”并付诸实践、探究、总结出的“试·研·结”教学法供大家参考,以求共勉。此法是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以在课前尝试、课上研究、课后总结三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试·研·结教学法结构图:

结构图中的最上层的五项构成了“试·研·结”教学法的操作平台。前两项众所周知,我主要说明后三项的内容。

“试·研·结”教案纸模版是由操作流程生成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向导式,简便易操作。教案纸由两页组成,第一页设计师生共用的学习方案(简称“学案”);第二页设计教师具体帮助学生学习的助学方案(简称“助案”)。它有利于规范教师设计出研究性学习的教案,有利于自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校应统一设置“一致性课表”,即当天安排的科目都配有一节本学科的“学生自主课”。自主课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学科特点而定,学生可在这个时间内统一做该学科的作业、总结、预习等,这样有利于学生交流、老师辅导;有利于问题的反馈和收集。因为学生课前已经尝试学习了,所以上正课时,课上一般只研究解决预习时未弄懂的问题;如果有住校生且上晚自习的话,上午课的第五节课、下午第四节课和晚自习课都可以作为学生自主课。最后一节机动。自主课究竟怎样安排好,可根据本学校的实际自行规定安排。

“学练前移法”是把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在自主课上布置给学生自学探究,包括从课本的练习、习题中精选出适量的题作为预习检测作业;把从课本上的习题及课外书上精选出适量的题作为课堂练习;把课堂练习中出错率较高的题(或改编)及从课外书精选的对应的题作为课后纠错作业。(注,从课外书上精选的题是对应的中高考题更好)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1.设置课题:含课型课时的确定(填空)。

2.设计学习方案:含学法指导(已确定)和问题设计。

3.初步设计助学方案:根据本节课的难点设计解决方案。

4.布置预习作业:可发学案、投影、抄写、张贴等形式给出。

5.收集整理疑难反馈信息:可以举手、写纸条、填反馈表等形式反馈。

6.修订助学方案:根据整理出的疑难问题的情况,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

7.课上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做练习突破解决。

8.制定纠错、纠偏的措施:主要是设计课后纠错作业和扩散式个别辅导。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身的理解和学生的尝试反馈,提出科学解决疑难问题的策略。

一、预习作业的内容及其设计方法

1.识记类问题:要结合情景,用举例、填空、列表等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类问题:其以试验观察、举例说明、画图说明等形式为好。

3.探究类问题:要弄懂知识的由来,并要从探究它所用到的主要的旧知识角度设计问题。

4.应用类问题:分例题性和解题性问题,要求针对性强,题量、难度较小。前者一般从课本例题或课外书上筛选,只写解题思路;后者从课后练习、习题中筛选。

5.反馈类问题:及时反馈疑难问题是制定出高效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依据。其要求学生当预习时遇到了疑难问题,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时遇到了疑难问题时,要在做错题的题号前面或下面打问号,之后由课代表用快捷的举手法统计人数,由月考前20名的学生写出自己的名次代号及其所反馈的问题,以便跟踪辅导。

二、课堂练习的内容及其设计方法

1.纠错类练习:针对自学中出现的知识性和应用性的错误,从课本习题、课外书、高考题中选题进行纠错训练。要求针对性要强,题量、难度适中。

2.小结类练习:把本节课重点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设计成填空题作为小结的重点内容,以指导学生把握重点知识的学习方向。

三、课后作业的内容及其设计方法

1.纠错训练:把课堂练习中出错率较高的原题或改编或从课外书精选出对应的题组成合理的题组,进行纠错训练,要求学生经训练后能掌握解题技术,甚至获得满分。

2.能力训练:从课外书中、高考题中精选或改编针对本节课重点的试题,进行能力提高训练,要求针对性强、题量小、难度较大。

解疑策略:即解决反馈的疑难问题的策略。制定这些策略需二次备课,因为第一次备课时制定的策略是老师根据对难点、对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主观判断而做出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学生反馈疑难问题后制定的策略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题方法和组织策略,前者是各科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组织策略,仅供参考:课前安排好老师和学生要讲解的题,不好讲的由老师讲;课上先解决反馈人数多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如果没有抢答时就按事先的安排进行,由学生或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再解决反馈人较少的问题,由小组讨论,作小范围讲解,此时,其他学生则可做课堂练习;最后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由老师单独辅导,其他学生做课堂练习,或者在课后,由前20名的学生分别负责其他同学的讲解辅导。从而,形成辅导网络,老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试·研·结”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很多,我只简要介绍这些。需要强调的还有两点:一是参考、使用本教学法时要正确理解,要准确灵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二是尽管本教学法得到了使用者的好评,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地优化、完善。

【责任编辑 姜华】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