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 丰富校本教研内涵

2009-07-14祖雪英

关键词:同课异构

祖雪英 赵 芝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校本教研有效跟进,创新校本教研模式,通过“骨干引领”式、“教学反思”式、“问题解决”式、“同课异构”式、“微型课题”式、“教育沙龙”式、“资源共享”式等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涵。

关键词:校本教研模式;骨干引领;同课异构;微型课题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12-04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常规教研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校本教研有效跟进,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丰富教研内涵,从单一常规教研向多元化校本教研转化。

一、“骨干引领”式教研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面对很多问题,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骨干引领。虽然教研员是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他们专门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时常接触新课程的先进理论,处于研究和交流的前沿,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专业引领更显亲和力、更具操作性,学校最希望得到教研员的帮助,给予一定专业引领和理论支持。教研员也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投入全部精力,长年深入基层,满腔热情的为一线教师服务,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但是,教研员辐射面广,要深入到每一所学校,时间毕竟有限;而教师走出去观摩学习,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又少。这就要求学校挖掘内部能源宝藏,倾力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给骨干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让他们活跃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一所学校针对历史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下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教研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让骨干教师做了一节示范课,课后作课教师针对本节课,谈了认知能力的三种不同层次:一是培养学生知识层次的能力。即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归纳、比较等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技能层次的能力。即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正确识读图表,阅读各类材料,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判断、推理,根据材料做出结论,及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等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运用层次的能力。即依据有关史料,通过个人思考产生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得出结论并能进行知识迁移,对其他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判断等能力。实践证明,如果没有骨干引领,校本教研很难上升到一定高度。

二、“教学反思”式教研

反思就是研究,就是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应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个阶段同等重要,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始末。但是,在常规检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备课本“教学设计”一栏,只记录教学流程,不注重科学预设;“课后反思”一栏,只是轻描淡写地总结几句,缺少深刻反思,甚至让反思栏目空着,根本不作课后反思。

“反思”式教研是学校最基本的教研方式,学校要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重点强化。一是强化“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就是对教案科学预设,使教案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以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能力。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创造力,强化集体备课,集体磨课,共同探讨预设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科学预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科学构想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探究问题、探究活动;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进行提前预测等等,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准备条件。二是强化“课中反思”。课中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自动反思,并使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地运行,以促使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迅速提高。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对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对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能及时捕捉,抓住生成契机,及时调整预案,采取有效策略,激活创新思维,这是课中及时反思才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三是强化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批判性研究,以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做出理性分析。课后反思不仅是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对教学价值的沉淀、过滤、剔除和保留,而且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在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必须认真审视本节课的预设和实施效果。及时记录应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时总结教学成败与得失、收获与顿悟。反思预设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教学策略运用是否得当,各种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训练,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教学中生成了哪些新资源,哪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拓展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为下一节课或下一轮教学准备条件,这是教师在课后必须认真完成的教研功课。例如,一所学校语文年级组集体帮助一名教师预设了《山中访友》一课,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美读中进入情境,走进文本,体味文中“人物”感情;在欣赏、研讨时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情感,实现情感教育。共同构想设计了“歌曲渲染促想象”——“美读课文明大意”——“品味语言悟主旨”——“拓展思维展联想”几个重要环节。在预案实施中,这位教师力求用“美”的歌曲、美的自然风景,美的图片、美的课件、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学生参与不充分,情感体验不到位,思维没有拓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丰富。课后经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修正了预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重新设计了“美读活动”——“多角度品析活动”——“自读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完善了课前预设不足,弥补了课中遗憾,提升了教案的设计水平。

三、“问题解决”式研究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就是在教学研究中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真实、具体和个性化的问题。诸如“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维目标如何有效达成”、“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情境如何创设”等等。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诸多个性问题,学校领导要多听推门课,了解“原汁原味”的课堂,从课堂中发现潜在的真实问题,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主题,在教研活动中加以追踪解决。不仅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问题,还要以学科教研组为核心,梳理和汇集在教学情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筛选出有解决价值的个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例如,一所学校针对一些教师讲课不注重导入设计和情境创设,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展开“强化导入设计,注重情境创设”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各学科共同寻找研究点,最后对导入目的、作用、效果、方法及策略有了明确认识。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通过巧妙构思导入,能够达到“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唤起动机,带入意境,切入主题”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够激起学习兴趣,架起教和学之间的桥梁,打开情感交流的通道,从而达到由情入理、情境交融的学习效果。这种教研,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同课异构”式教研

“同课异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或是由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连续上几次。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研究“异构”,它是连环跟进式教研,对比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提高需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讲课教师会更深入地思考,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构想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展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个性;听课教师会从中学习和感受不同教学艺术魅力和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这种教研方式最适合在研训基地、学校与学校之间、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开展。例如,在一次研训活动中几所学校的思品学科开展了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的“同课异构”式教研活动。各校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一位教师查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影象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一位教师通过歌曲渲染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开展辩论、演讲活动;而有一位教师别出心裁,赋予静态教材以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力,通过情景剧创设活动景情,由学生自编自演景情剧串联教学内容:情景一:“风雨欲来”。父亲、母亲和儿子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争吵起来;情景二:“狂风暴雨”。由于认识的分歧,导致了矛盾加剧,父亲大打出手,母亲为了护儿子和父亲打了起来,儿子离家出走;情景三:“血浓于水”。父亲、母亲急的到处找儿子;情景四:“相亲相爱一家人”。父亲、母亲和儿子倾心勾通、交流,互相理解,呈现出了相亲相爱的场面。这一教师更好地诠释了新课标理念,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同课异构”活动更好地比较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大家博采众长,为自己选择最佳教学策略提供决策。

五、“微型课题”式教研

“微型课题”式教研是课题研究类型的一种,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校本教研形式。这种教研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切口小,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它是新课程理念激发出的产物,也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它以小型课题研究为载体,在一个阶段,围绕一个专题,以多种形式、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小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一些学校存在着种种误区:有的学校认为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机构的任务,与我无关;有的学校对研究课题贪大求洋,动辄花钱引进省级课题、国家课题,但是对课题只引不研,既不开题,也不研究,更不结题,形不成教研成果,对教育教学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有的引进课题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是为了年终考核加分,为了评职加分,只是挂个金字招牌。这些课题研究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而且使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

为了使教科研一体化,学校不仅要大力提倡开展应用型的“微型课题”式研究,而且还要在措施、方法、手段上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一是选好研究课题。确立一个好的实验课题,需要学校教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新课标理念为切入点,围绕本学科,植根于本课堂,提炼出教学中最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较为复杂的问题,然后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审视问题,以深度介入的态度,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进行实验研究。二是制定好研究计划。实验研究要拟定好实验方案,在一段时间内,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制定出研究计划,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螺旋式渐进过程进行研究,进入研究状态。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做好笔记,撰写实验报告,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刻观察、反思,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验证和改进,使课题研究得到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最后形成规律性认识,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模式。三是推广实验研究成果。学校要督促课题主持人按时开题,按期结题,总结并展示实验研究成果,在学校乃至全县学习推广。例如,一位语文教师把“创新语文教学设计”作为自己的微型课题加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积累与提炼,最后形成了“语文创新设计”模式,即“从整体上注重宏观构想设计”,“从结构上注重教学环节设计”,“从内容上注重探究问题设计”,“从形式上注重学生活动设计”。这一教研成果发表在《教学实践与研究》刊物上,在全县乃至全省学习推广。“微型课题”式研究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育沙龙”式教研

沙龙式教研是一种有利于青年教师主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教研模式。这种教研形式适用于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问题的澄清,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参与式、互动式、实战式的教研活动,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要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以一个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讨,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以引起教师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让青年教师在各种思想碰撞中,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促进教师个人反思与领悟,发展教师潜力,挖掘教师成长内核;在沙龙活动中,让青年教师感受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体验不断探索新课改带来的欣喜,体验合作与研究的喜悦,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大家“品一品、聊一聊”,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更多的创新模式。例如,一所学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大家谈”的沙龙式研究活动中,数学年级组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营造出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参与“沙龙”教师畅所欲言,献出了很多金点子: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或体验,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组织教学时不是让学生“听数学”,而是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沙龙”活动中,数学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价值,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七、“资源共享”式教研

随着教育现代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网络资源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的素材库,同时也为创新校本教研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由于一些乡镇校受条件限制,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资源匮乏,教学信息量不足,教材预留空间难以拓展。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教师教学需求,学校必须构建良好的教研信息环境,营造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教研氛围。一是加强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学校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学校资源库管理,满足教师资源需求,把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信息资源库,尤其要建好各学科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等,汇聚全县和学校资源精华,把评比的优秀课件、教案、教学设计,以及历年试题、试卷分析、教材培训等极具利用价值的资源,加入到学校资源库中,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二是建立教师个人资源库。鼓励教师建立个人主页,引导教师精心收集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图片、备课体会、教学偶得、教学札记,课后反思录、复习专题和期中、期末、升级、升学试题等教学素材,上传到个人主页,以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积累与共享。三是提倡教师电子稿备课。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写教案频于应付。电子稿备课,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上网查找有关教案资源,整合充实自己的预案,也有利用于以后教案的修改和补充,使教案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电子稿备课模式是:“个人主备,集体辅备,资源共享,个人加减,个性复备”。具体做法是:在备课前教师上网收集网络教案精髓,开阔备课思路,对空间资源进行加工、改造与整合,形成自己的备课电子稿,然后分发给其他教师。学科组针对个人电子稿教案,相互学习、各抒己见,专业切磋,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想融进教学设计中,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上传到学校网,为他人共享。个人在综合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再对自己模板教案作进一步修改,作个性化增加或删减,重组或再创造,最后改造成适合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预案。完成备课任务后,上传到个人主页,以供学科教师共享。这样,不仅使显性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而且使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也得到共享,使优秀教学设计得到宣传与推广,使备课者与共享者建立广泛的联系,既提升了备课水平,又提高了共享水平。四是下载网络资源为我所用。学校要鼓励和督促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网络资源变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素材,下载、裁剪网络资源,充实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1.选取视频资源。比如,物理学科,有许多电影、电视或其他的视频镜头会给学生以全新的物理感受,特别在物理课引入时,可将一些精彩的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激起学习热情,吸引注意力。物理课以实验为基础,有的随堂实验演示很难成功,教师可以把网络成功的实验演示资源裁剪下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实验的可行度,又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但绝对不可以实验视屏取代实验)。2.选取Flash动画资源。Flash在动画制作方面非常优秀,网上有大量的物理教学积件,有些网页可以打开浏览并下载。3.选取PPT课件资源。PPT课件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课件资源,可以下载、剪切、整合,汲取他人经验,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形成优势互补、网络资源共享的目的。

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丰富校本教研内涵,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长
“同课异构”在初中地理学科中运用的作用分析
《从看电视说起》同课异构教案
从同课异构看高中历史学考教学难度的控制
利用同课异构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从同课异构看高中历史学考教学难度的控制
同课异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