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文本的表演教学法初探

2009-06-13黄晓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2期
关键词:重音周朴园支票

由于戏剧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表演性,在中学语文戏剧课文的教与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通过“表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于是“表演教学法”成了戏剧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语文学习对学生的表演要求不高,但是为了表演过程能真正落实语文学习的目的,通过表演让学生学有所获,语文老师们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着手指导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因此,戏剧单元的学习,老师们要么放一张话剧或戏曲的碟片,让学生自己看看了事;要么完全放手,不管不问,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把演出拿出来就行了,不管演得好不好,只要有个过程就行。但是孩子们的经历毕竟简单,思想毕竟稚嫩,没有舞台经验,结果是费了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演出要么没有什么效果,白白浪费时间;要么表演流于浅薄,成了“戏说”和“恶搞”,在众人开心的哄笑声中,语文学习的目的荡然无存,这不能不令老师们痛惜。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笔者发现从以下一些基本的戏剧表演知识入手,帮学生完成从文本到舞台的转换,可以使戏剧课文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从动作形体上帮助学生完成从“静”到“动”的转换

现实中,学生遇到最多的是有表演热情却不知道怎么表演的问题。

一次排练《闺塾》,学生要将戏曲唱词和宾白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剧中塾师陈最良老先生被杜丽娘的丫鬟春香反复作弄,尊严扫地,气得要打春香,反而被她夺过鞭子扔在地上。这是一出非常热闹的好戏,本来很有看头。可是演陈最良的学生似乎真的“入戏”了,他很生气,却只是站着生“闷气”,观众看见的只是他生气的脸和僵硬的身体,没有任何外在动作,表演陷入僵局。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不懂得怎样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转变成形体动作的外在表现,以满足观众“看”的需求。

有的学生知道心理动作外化的重要性,却没有把握好度,表演过了火,也不能产生艺术的美感。有个学生在表演《三块钱国币》的时候扮演充满正义感的大学生杨长雄。表演到杨把茶几上的花瓶在刁蛮霸道的吴太太面前“拼命地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的时候,这个学生真的是极端愤怒,把全身力量用在掷花瓶上,结果事先已经贴了透明胶的花瓶,还是被摔得碎片猛溅,不仅砸坏了舞台地板,还让大家为演员的安全捏了一把汗。这也是因为学生没有舞台经验,不能合理处理剧本的描述,动作缺乏正确的控制度。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类似问题,教师可以指点学生细致地琢磨剧本,捕捉人物动作的细节,明白动作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情感的张弛要通过适度的动作来表达。比如,有教师在执教《雷雨》的时候,课文有这样一段描写:

周朴园:(从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

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针对这样一段描写,该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并模拟“撕支票”这个动作应该怎样表现。讨论和表演特别热烈,结果很令人满意:可以是撕碎支票扔到地上,再狠狠地踩上一脚,以表达愤怒;可以是把撕碎的支票扔到周朴园脸上或身上,以表达失望和蔑视;可以是抢过周朴园的支票很快撕碎再抛到身后,以表达不耻;还可以是把支票一条一条慢慢撕碎,或者先愤怒地看周朴园几秒钟,再撕碎支票。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充分进入文本,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懂得了通过形体动作合理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的方法。

形体动作有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角色的形体动作之分,在舞台上,要使这两者合二为一,就不能让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而要张弛有度。明白这一点后,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会大大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有过成功演出经历的学生,生活中的形体姿态也往往会一改往日的松懈、随意,变得端正好看的原因。

二.从语言表现上帮助学生完成从“读”到“演”的转换

著名话剧作家曹禺先生曾经指出:一个好的话剧表演艺术家,第一要让人听得见,第二要听得清,第三要听得懂,第四要好听。这是话剧演员必须遵循的表演之道。

学生初次尝试表演,在平时说话本来觉得声音够大的,可是往舞台上一站,声音却小得让人听不见。本来排练得很精彩的课文,却白白耗费精力,观众无法进入互动的气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的台词像蹩脚的朗读,虽然声音很大,但是语气生硬,语调基本都是平直的,尽管学生自己觉得很投入,很有感情,可是观众却觉得太像“演”而破坏了戏剧的真实感。这是学生表演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学,是为了用。同学们在舞台上说出台词,正是在实践中学习戏剧语言的运用,这与书面的阅读、朗诵还是很不一样的。语言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不同的场合,为了不同的表达目的,就要求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掌握这一点,就不能说学好了语文。因此,对于戏剧表演中遇到的语言表达不过关的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认真对待,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语言表达。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从哪里着手解决呢?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就知道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要明白舞台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技巧。舞台空间是空旷的,在生活中或者课堂朗诵的时候听起来很大的声音,到了舞台上如果不借助话筒观众就会听不见,用了话筒又常因各种原因使声音效果出现意外。当角色在台上有大段台词的时候,学生容易嗓音嘶哑,使大家听得很痛苦。这都说明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很重要。长期站讲台的教师,如果不注意保护嗓子,也一定会患上职业病“咽喉炎”,有经验的老师会用腹式呼吸的方式让自己的腹腔、胸腔产生共鸣以扩大声音,而不必扯着嗓子喊。只要掌握了这种正确的发声方法,不仅嗓子不累,而且声音也好听,很有弹性。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学会这种发声方法,不仅表演时用得上,而且在朗诵、演讲、主持,以致将来找工作应聘等语言运用场合中都大有好处,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其次,还要懂得语言表演的技巧。对于舞台上学生的台词生硬的问题,除了要充分进入情境,进入角色,真实地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外,还要善于处理语速、重音、语调等等,这本身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能力之一。

语速、重音等等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通过这些语言因素的变化更替,可以传达出人物起伏的情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逐句思考情感与语速的表达关系。比如,《雷雨》中的一段对白:

①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②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③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④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⑤周:不,不,不用。

这是一组并不连续的对话,但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很明显一直在发展变化。应该怎样表现出来呢?第①句,此时的周朴园还是以老爷的身份在与下人故做闲谈状,想顺便打听一点什么情况,所以语速应该是较慢的。第②句是鲁侍萍在悲痛而又克制地回忆往事,所以也应该慢慢地说出来,故做平静。第③句应该快速、大声地说出,以表现周朴园的意外和紧张。第④句,是鲁侍萍在故意试探周,所以用慢速较好。而第⑤句,要连续、快速说出来,以表现周的慌乱和心虚。

语速的快慢也决定了语调的高低起伏,有了这些变化,人物的情感自然要生动多了。除此之外,对重音的正确处理也很关键。重音是为了强调,有时候“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只要抓住了关键字,就能使人物心理展露无疑。

例① 鲁(贵):你是谁家的小姐呀?

(重音应在“小姐”上。这是鲁贵为了达到要钱的目的,话里有话,故意提醒女儿认清自己的身份,不要对大少爷存非分之想。如果重音放在“谁”上,表达的意思就错了。)

例②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越改越凉”要把重音放在“凉”上,后面一句重点读“冰”,是为了强调“凉”。这是茶馆的伙计对老板娘发的牢骚、抱怨,含有“心冷”的意思。)

例③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萍”后面的停顿是很明显的,前一个“凭”是恍惚中的急中生智,要轻一点,后一个“凭”的转折来得很重,是刻意用重音的强调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和波澜,所以一定要启发学生仔细体会,反复练习才能找准感觉。)

俄罗斯著名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重音——就像是食指,指出一个句子或一个语节中最主要的字眼!被打上重音的那个字包含着潜台词的灵魂,内在实质和主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找出这些重音所在,反复体会,提升语感。

戏剧表演不是学生们自己的事,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要想让学生提高素养,老师们必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发展多项才能,提高执教能力。在组织戏剧排演过程中,教师进行指点,学生用心领悟,师生共进,这才是学习戏剧课文的理想状态。

黄晓娇,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郑利玲

猜你喜欢

重音周朴园支票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Writing a Check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新骗术!小心款到发货也不安全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