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2009-05-27蒋南平

江汉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经济学马克思

蒋南平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指导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说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和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必要性。但是,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建立于100多年前,只是“革命的”经济学,不是“建设的”经济学,要使中国进一步发展,应当依靠西方经济理论。这种观点尽管有失偏颇,但也提醒我们在应用马克思经济学指导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时,一定要使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05-04

一、理论基础的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需要同西方经济学融合吗

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继承原有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二,结合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鲜活内容。而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不应是马克思经济学原有的理论基础。因为马克思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劳动价值论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而萨缪尔森、约翰·罗默等西方经济学家也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否定和责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本质上是发展着的马克思经济学,因此仍应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国与西方国家都是搞市场经济,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应当与西方经济学融合,以便形成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引入稀少性概念,价值理论可以没有差别,可以把“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结合起来”。但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效用价值论,两者能否融合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相当大的差别。(1)关于价值实体。马克思经济学所指的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西方经济学所指的价值实体,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而不是劳动。(2)关于价值量的决定。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值量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及消费者偏好决定的。(3)关于价值形式。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形式有时指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有时指货币这种最终的经济形式,有时指价值所决定的价格: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形式,是市场价格,或是效用的大小。(4)关于价值的本质。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而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人们对某种物品或商品的主观感受或心理感受,因此价值是一种主观价值。(5)关于价值规律。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社会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价值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价格)受市场供给和需求影响,价格上升供给增大,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大。(6)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和价值量往往背离;而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就是价格,就是效用。(7)关于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使用价值是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的一种有用性;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的价格,认为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值(价格)仅仅表现为市场所决定的工资。显然,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迥然不同的,两者涉及的基础理论范畴均有重大区别,难以找到共同之处。而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必然是并行独立,难以融合的。

二、方法的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比较

要揭示经济规律,必须运用适宜的方法。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并不相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运用的是方法群,其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经济学家孙冶方还将其中具体的研究方法如“具体—抽象的研究方法”与“抽象一具体的叙述方法”称为“脱衣法”和“穿衣法”。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具体应分为9类。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依据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科学纲领方法论”的方法等等:而西方经济学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叙述法,即通过文字表述阐释问题的方法。(2)对比法,即根据数据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3)假设前提法,即是将所研究的问题限定在某一特定区域,得出结论的方法。(4)数理模型法,即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数理模型来揭示规律的方法。上述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假设前提法和数理模型法,这是被西方学者认为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相比,有下列特点:第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种类比西方经济学更加丰富。第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一般从多角度来揭示规律。第三,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一般侧重于实证分析。第四,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包容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叙述法、对比法及假设前提法,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能包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说,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为全面和系统。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惯用假设前提法和数理模型法,是为了使经济理论更为科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欠妥。第一,经济理论科学与否,在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或客观实际,在于是否是一种正确认识,而不在于是否运用数学和假设条件。第二,马克思经济学同样运用了大量数理模型,只不过不像西方经济学那样一味追求数学的精致化。第二三,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及途径,只是得出理论结论或表达思想的工具,科学性的实质应是思维及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经济现象复杂而多样,解决不同的问题理应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五,数理方法只是众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并不能代替一切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科学。

马克思经济学的中国化,也要注重其研究方法的中国化。第一,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必须能解决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确立。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应继续传承和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具有的方法群。第三,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应该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第四。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精髓应是理论联系实际。

三、理论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应该是中国经济实践的客观反应与正确认识。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和继承马克思经济学,又要借鉴西方经济学,并根据中国经济实践,归纳总结出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转型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西方经济学学派林立,主要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奥地利学派、制度学派等。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要通过继承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精华及对中国改革实践的正确认识来形成。这需要解决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第一,对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马克思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可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一系列论点之上的,……许多论点,马克思并没有科学的说明,甚至根本就没有说明。”应当“将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存在下列缺陷:其一。马克思经济学并不适用于非商品的交换。其二,马克思经济学没有论及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使“使用价值没有抽象的权利”。其三,马克思并未说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何这个中心就一定是价值。其四,马克思经济学没有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劳动生产力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是成反比的。此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约翰·罗默等也对马克思经济学提出责难,特别是认为其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希望建立一种“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其实,上述学者的观点要么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经济范畴及其含义未弄清楚,要么是混用了形式逻辑及抽象逻辑,或者是将马克思经济学在一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扩展为在其他条件下的结论,它们都是不妥当的。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责难也受到另一些经济学家的反对。例如戴维·莱布曼认为萨缪尔森的追随者霍奇森等人“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只不过是重复了某些传统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证并加上他自己的少数论点”。同时,认为“劳动价值概念是和这些关系的数量方面的精确表述完全一致的”。所以,一些怀疑马克思经济学的学者的观点不能证伪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第二,对西方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国家最先实行市场经济,而西方经济学是其市场经济现实的反应,是科学的。因此,我们搞市场经济应依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一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学科而言,是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的综合,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及逻辑基础。二是不少理论内容彼此矛盾,使人茫然。例如,价值这个范畴,既指价格,又指效用;而效用理论又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却互相否定。即使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人性假设”,也有“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之说。三是西方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纷繁复杂,整个体系显得松散而不严密。四是阐明理论的方法单一。经济现象十分复杂,应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剖析,单一的方法是不行的,不同方法是在不同情况下阐述理论的有效手段,而西方经济学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不少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抨击。例如,著名经济学家艾克纳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毫无现实基础的理论构成的……。事实上,除了……一系列演绎推理外,经济学几乎一无所有。”我国学者也认为:“由于假设条件的严峻,由于脱离任何特殊的生产关系,由于违背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从而,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能够成立。”正是上述一些原因,导致不少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还不是科学。但是,西方经济学毕竟是西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社会的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真理性。

第三,对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性的认识。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理论基础、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它运用于中国实践的科学性。首先,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应当传承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是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细胞——商品,建立一系列经济范畴,得出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的基石。100多年来这个理论基础尽管受到一些责难,但任何人都没有能动摇这个理论基础。相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却显得十分薄弱,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家们互相责难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为主,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为辅。在方法上,马克思经济学运用的是方法群,比西方经济学运用的方法丰富。更能多层面、多角度解决经济问题。再次,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应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因为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严谨、系统性强,更具有说服力。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则矛盾较多,不甚严密,但也有可取之处。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应该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经济学,另一方面应该借鉴西方经济学。此外,还应来源于中国的现实经济实践。

四、实践的中国化:中国经济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合理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内容。特别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结论。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是实践的经济学,是发展的经济学,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马克思经济学。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大批经济学家就在努力地探索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道路。他们除了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外,还研究了商品经济的若干问题,形成了“宽派”、“中派”商品经济理论,充实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宝库,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所以。从1978年开始,我国能够较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从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迄今,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在下列理论上有所突破及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以及这个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这对马克思经济学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的内涵是复杂多样化的;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处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第四,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这个理论是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产权理论及企业理论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及激励约束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及竞争主体。

第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这个理论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在分配政策上提出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在保障制度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这个理论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成为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理论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的结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结合,应先农村后城市、先试验后推广;改革的核心是企业改革,改革的关键是价格改革;不同阶段改革的重点会变化。要与发展战略的转变相互配合,同时进行。

上述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中国化特色,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实践的重要依据。可以预见,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践,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新理论的建立和完善。

猜你喜欢

中国化经济学马克思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最有思想的句子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HIP –HOP AGANDA?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