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金融安全问题

2009-05-27

江汉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金融安全经济危机

黄 琳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但是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面临挑战。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国外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遭受冲击。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我国应对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危机;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18-05

我们知道,资本的国际流动不仅体现了生产国际化的要求,也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资本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寻求增殖与发展的,并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必然使资本的循环和增殖过程超出一国范围向外延伸,形成资本的国际运动。“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正是资本的这种国际性的本质,促使它冲破封建地域和国家割据的罗网,建立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马克思那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迫使所有的货币资本为生产服务,也就是所有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但信用发生动摇时,一切现实的财富必定突然转化为货币,形成信用危机并进而演化成经济危机,而国际信用的存在使一切国家都有可能(少数例外)先后卷入危机,因为国际商业信用和国际资本信用在国际范围内造成虚假的繁荣,促使一切国家都有可能过度进口和出口,从而发生生产过剩。只要一个国家发生了信用危机,追逐货币,有关国家也会发生信用危机——要求现金支付,当所有的国家都要求现金支付时,,原来在信用制度支撑下的国际贸易就会立即停止,发生商品全面过剩,于是信用危机就会席卷各主要国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成为世界性的,在实际市场上,“整个国家的生产既不是用它的直接需要,也不是用扩大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来衡量。因此,再生产过程并不取决于同一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这样,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失调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是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全球化使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的金融危机能够迅速蔓延全球,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金融安全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征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意味着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信息跨国界传播、生产资料配置优化及社会生产力的高效率,与此同时,也带来全球金融危机的隐患。金融全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资本规模增长迅速、流动加快。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自1996年始,国际金融出现并购浪潮,加拿大皇家银行与蒙特利尔银行合并,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这样的并购还将层出不穷。并购活动不仅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使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估计,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达1.5万亿美元,增长17.8%,达到创纪录水平。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天国际金融资产交易量约为贸易交易量的80倍。目前,带有游资性质的短期资本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每天有相当1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寻找归宿。由于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程度。(2)信息技术提供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突破国界在全球的展开,金融交易的时空障碍被打破,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的商业银行和外汇部门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全天进行交易,全球性全天性的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全球资金的调拨瞬间即可完成,金融电子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帐等,已涵盖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市场一体化得以实现,市场准人的界线变得模糊,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3)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工具创新等等,欧元、全球债券、各种货币衍生物、利率股票衍生品等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据统计,60年代以来,作为大类的金融新品种约有200余种,其亚类则难以计数。这些产品还在不断地排列组合,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金融品种产生。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调查结果,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已爆增到2007年末的516万亿美元,为全球GDP总额48万亿美元的10多倍。(4)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金融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金融创新不断,全球金融衍生商品总值中一半以上即近300万亿美元在美国,美国、英国、日本、欧元区的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规模位居全球股票市场前列,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债券市场中也占据绝大多数份额。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经济组织基本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全球金融的“游戏规则”总体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这些“游戏规则”更有利于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经济发达大国甚至对不听从其指挥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给这些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不仅如此,它们还利用金融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开放的、新的金融体制既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又推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对于规范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体系仍不成熟,金融调控机制及监管水平尚不健全,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特殊的脆弱性。

首先,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银行业来看,截至2008年9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95%,同比提高1.11

个百分点。2003年只有8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标,2008年已增加到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从证券行业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50家。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32.71万亿元,投资者开设的有效证券账户总数达到9200万户,A股市场成为新兴市场最大、全球第四的证券市场。从保险行业看,我国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7年1-8月,全国保费收入4683.5亿元,同比增长22.6%。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整体竞争能力并不强。从保险业来看,单纯从发展速度来看,近年来保险业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但从发展总量、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衡量保险发展程度的指标看,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银行业来看,由于近年来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然偏高。由于部分行业的盲目建设,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难度加大,部分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加、潜亏问题仍很严重:不良贷款的行业和地区集中度依然较高,风险准备金缺口依然较大等,现有银行业体制性问题所形成的高信贷风险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如果突发事件引起银行挤兑,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从证券业看,情况同样令人担忧。由于盈利模式单一、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违规经营时常发生,我国证券公司普遍资本金规模小、资产扩张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弱。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107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2万亿元人民币,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70%,与国外大券商存在差距。如日本野村证券2003年总资产就达到17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万亿,相当于我国全部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而野村证券的经纪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20%。

其次,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赖以健康正常运转的基础。我国的市场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对金融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帐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焦点,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第三,金融创新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例如,金融工具、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履缓慢;在业务创新中,负债类业务多于资产类业务;在资产类业务中,真正能够保证受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寥寥无几。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和行政主导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

第四,金融监管存在问题。从外部监管看,我国金融法规建设滞后,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监管体制尚未理顺,主要表现为:(1)证券监督权力分散。从中央管理层角度看,虽然中国证监会是主要监管部门,但包括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在内的各个部门都对市场拥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从地方角度看,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证券管理机构的制约作用,出于地方利益的需要,有时仍会干预证券机构的运营。(2)监管部门缺少评价考核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标准,对异常金融变动缺乏及时的预警定位和风险处理。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很难监管全球化下各类金融机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和随之而来的风险。(3)对外资监管准备不足。近几年。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的增多,其运营安全性已日益与我国金融安全相关联,一旦资本账户开放,国际短期游资定会大量进入,金融监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而目前我国金融对外监管尚处于初始阶段,从监管手段到法律法规都很不完善。

二、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上述问题,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和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加。近几年来,国际性金融危机不断爆发,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2年的欧洲货币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2001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都使国际金融市场险象环生,动摇着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投机资本非法流动,对冲基金肆意干扰,虚拟经济无限膨胀等诸多问题虽已暴露,但迄今仍未找到完全解决的良策,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8月发表的经济述评,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超过60%,如果外围市场动荡,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001年至2008年,我国GDP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2003年至2007年,我国GDP保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但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经济危机,致使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也出现放缓态势。

其次,国际金融霸权影响我国金融的独立性。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利益的追求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实现金融霸权已被美国列为与生存同等重要的国家利益。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均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从国际经济金融发展最新进程来看,近些年来,金融霸权和金融殖民主义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金融、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也是发展中国家纷纷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使我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第三,国际资本非法流动给金融安全造成威胁。金融全球化为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但也带来了国际游资的非法流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曾觊觎我国金融市场,但因我国严格的资本管制未能

得逞。随着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于通过各种渠道涌入的外资。中央银行难以识别哪些是贸易资本,哪些是投机资本,因此难以监管。此外,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利用我国政策的灰色地带和监管漏洞进行违规操作,或内外勾结,致使一些非法资金进入我国,扰乱了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我国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国际游资会为追求高收益大举进入,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当我国因经济衰退采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政策时,国际游资又会大量逃离,使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解决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对策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上述问题。在金融全球化加速和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着巨大风险。

首先,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亟需改革的内容应包括金融监管政策的非行政化、加强银行公司治理标准的监管、执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慎会计制度、建立银行危机救助制度、加强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等。此外,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对金融业实行全面监管,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建立健全金融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1)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规定,如果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5%则被视为危险的信号;(2)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如果短期外债过多,同时外汇储备又不足(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时两者之比为100:20),极易引发金融危机;(3)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按照国际经验,控制在10%以内较为安全;(4)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核心资本应达到4%以上:(5)股指和股价波动。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快速上扬,明显脱离实际经济的真实水平,预示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济泡沫;如果股指与股价持续下跌,则易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财富缩水。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各种指标体系分别设置不同的警戒值,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部分指标超警戒值或综合评价为“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频率,督促其尽快制定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限期“达标”。

其次,加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提升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但是,如果过度使用,监管不力,就会带来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创新有关。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金融创新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在金融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中,主要强调金融监管体系创新。要防范监管中的功利化倾向,避免监管过度或监管不足等现象,建立健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实施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监管、行业自律、内部监控三层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的人力资源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就我国金融业的组织体系创新而言,要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防止金融业务发展的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间信用,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继续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公司兼并与重组。就金融市场创新而言,要大力发展以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为主的货币市场;规范证券市场秩序,引导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完善我国外汇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放开黄金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拓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的金融理财等业务;积极推出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浮动利率存款、浮动利率贷款等新型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创新商业保险品种,继续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建立健全金融网络安全系统和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实现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

第三,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WTO《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市场准入、国内政策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一些特殊待遇,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政策目标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实现金融服务业自由化。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我国可以采取一些合理措施保护民族金融。例如,适当控制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数量,限制外国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股权持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等。许多国家保护本国金融安全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防止重要的金融资源旁落他国,对外资入股本国金融业控制甚严,从不对外资银行采取大开绿灯的政策优惠,即便获准进入本国,也不允许其插手银行核心业务,更不允许从当地取得资金供应。英国是金融的始祖,没有任何人能控制英国银行,法国最大的10家银行中,有8家是国有银行,日本90%多的金融股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一直大力提倡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但是美国最大的9家银行全部由本土资本控股。

第四,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应是增强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逐渐放松对资本和外汇的管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把握的原则是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改革的操作思路是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和形成机制,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第五,把握资本账户开放节奏。对任何国家来说,是否开放资本账户都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决策。我国不可能在条件尚未成熟时匆忙开放资本账户,要审时度势,充分权衡利弊,始终坚持有利于增强我国主权经济(包括主权金融)发展和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的原则,从经济发展、国计民生、主权安全等方面来决定资本账户开放的节奏。对于开放子项的顺序,应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效应、投资者的特点、证券市场的工具种类、证券市场结构等因素。开放的步骤可选择先长期投资后短期投资,先机构后个人,先债权类工具后股权类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先发行市场后交易市场。金融全球化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追求剩余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但是,对于金融体系仍相对脆弱、金融法规不够健全、金融监管比较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合适的资本市场开放速度和进程显得格外重要。加强金融领域的建设是我国的一项紧迫的任务。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它在给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但它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全球化具有冲击金融安全的风险而放慢金融开放的步伐,应该充分认识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金融安全经济危机
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调查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从何而来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高校增设金融安全的国防教育课程研究
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