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统一

2009-05-27方同义黄瑞瑞

江汉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性可能性

方同义 黄瑞瑞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多视角多方面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是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锐利武器,是对以往人的本质理论的超越。然而,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本质。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有关论述蕴藏在他的“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解放”、“人性的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从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视角界说和研究人,才能全面、深刻、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真正的“人学”基础。

关键词:人的本质;现实性;可能性;主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B08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38-07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大都停留在抽象的、普遍的层面,把人的本质抽象化、概念化为形而上学的某种实体。马克思则不仅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指出了人的现实性本质,而且通过他的“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解放”、“人性的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深刻阐述了人的可能性本质。然而,一直以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和宣传,都不恰当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现实性本质,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造成了种种失误和弊端。显然,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的本质,亦即人的意识——创造和自由——实践本质。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分析、梳理与澄清。

一、从人的现实性本质到人的n--I-能性本质

众所周知,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精辟论断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孤立的自然人性本质观,是对以往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性超越。马克思全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是与社会存在发展的状况密切关联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变化发展的,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关系从单个人身上寻找人的本质。并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对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积极能动的反作用。进而,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性出发,从人的共同性进入到人的差异性,在人与人的区别中揭示人类内部的个别性本质,包括群体、集团和阶级本质等等,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类本质”深入到“类内本质”。马克思对人的现实性本质的阐述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理论破除了以往思想家普遍共同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的观点。在马克思以前,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著名人本主义思想家,仅仅从感性直观的视角,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费尔巴哈把人的肉体存在、人的两性关系和人的固有“理性”等看成是人的本质,如此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普遍共同的东西。显然,他将人的本质主要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归结为“人自身”,这主要是针对基督教来阐述的。他将宗教的本质回归为人自身和人的本质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费尔巴哈抛开历史的视野,否定人的社会性,其要害是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现实性本质突破了这一认识局限。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性本质主要在于人的社会性,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总和。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社会本质,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人与人的根本区别。这说明,从现实性上来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生来就有的东西,而是在人的劳动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形成的:人的本质不只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同时,也是能揭示人与人差异的东西。因为人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从事现实活动的人,要真正达到对人的认识。就应该深入到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中去。

另一方面,人的现实性本质是一种系统构成,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社会关系。这是用来说明现实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差别的重要规定性。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个人的任何一种对象性活动,都与另一些人的对象性活动相联系,并构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们的社会关系除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还包括家庭关系、地域关系、业缘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并且,这种关系的构成也是历史的,其中最根本的是经济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社会形式中人的现实性本质对象化为不同的系统构成,只有具体地分析其不同的系统构成,才能完整地展示人的本质动态历史演化中的真实状况。由此而言,惟有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各种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关系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去把握人的存在,如此才能从社会性的角度深刻揭示人的具体的现实性本质,克服旧哲学的抽象性。

我们充分肯定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贡献,以及对费尔巴哈人的学说的超越性和异质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两者仍有相同性的一面:即不管是费尔巴哈所强调的人的自然性,还是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强调人的社会性,都是现实性本质中的一个侧面。人的自然性无疑是具有“现实性”的存在,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撇开了人的自然性,也就谈不上人的社会性。可见,人的现实性本质是建立在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基础之上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重视人的自然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现实性的角度来探讨和定义的。人的现实性本质并不能全面地涵盖和包括人的本质,也就是说,现实性本质只是从人的“存在”——包括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角度解释人、定义人,它只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无疑,人的本质还应该包括人的“发展”的方面。人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因而必须从人、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限发展进程中界说人。同时,人是主体,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依靠外在力量来实现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外在与内在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人或人类是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的主体。显然,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视角定义人。有下述明显特点或局限:第一,它偏重于从“存在”的角度解释人的本质,忽视了人的“发展”;第二,它偏重于从客体的角度定义人,无涉于人的主

体;第三,它偏重于从受动的角度界说人,而撇开了人的主动性;第四,它偏重于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人,而无关人的个体性。

因而,我们主张,必须准确地界说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贡献和地位,既不要缩小也不要夸大这一经典论述的成就,并结合马克思学说中其他内容全面深入地阐说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真正澄清和说明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和宣传。都不恰当地片面地强调人的现实性本质,迄今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将“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并且直接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论述人的本质问题的标题。而且在具体论述分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极其重要的限定词完全置之于不顾。也就是说,将马克思的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直接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同时,更缺乏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理论的辩证的、科学的、准确的探讨和分析。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片面的错误的理解。理论上的失误伴随的是实践上的危害。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人们将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现实性,将人的现实性归结为人的社会性,将人的社会性归结为人的社会关系,又将人的社会关系归结为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最终归结为阶级关系。于是,什么树结什么果,什么藤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把“社会关系的总和”抽象化绝对化为单一的阶级关系,以阶级性界说人性、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这就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理论根源。与之相似,在社会经济领域,我们在建立新政权以后,不是尽可能地拓展人们经济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积极性、创造性,而是以指令性计划经济将人们的生产生活牢牢地集中控制起来,以国家和政府的全能主义政策窒息民间的自发性和创造活力,其中无疑包涵着对人的本质错误理解的因素。

我们认为,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人的可能性本质”的命题并为其论证,然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最为全面深刻的学说,其中无疑包涵着人的本质也包括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深邃见解,关键在于我们深入分析和重新解读。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对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深切关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何谓“解放”?“解放”就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和发展”。如“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简言之。解放即是开拓人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空间。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统治和势力(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已经成为专事剥削和压迫的罪恶的工具,是束缚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生存发展可能性空间的对立物。推翻资本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正是要建立能够容纳无产阶级以致整个人类无限发展可能性空间的新社会。由此可见,“人的可能性本质”问题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此,也可以断言,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可能性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寄托了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也是对人的可能性本质的直接阐述。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中的这个“人”,就是人的可能性,人的理想,惟有消灭那些使人不成其为人的非人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的可能性和人的理想。马克思预言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一个社会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发展”就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空间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的。这样,马克思就从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和社会进步的可能世界两个方面阐述了未来社会的理想。

再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而实践则是人设计和选择可能性进而由可能性走向现实性的中心环节。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根本方式。实践的目的就是人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和人的内在需要确认基础上关于可能性的设计与选择,人只有通过实践特别是劳动才能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主题的学说,因而又可以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在这个学说中,我们可以找到人的现实性存在和人的可能性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部奥秘。

最后,马克思特别重视生产力与工业进步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而生产力和工业的进步直接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生产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体现。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几乎是无止境的,而生产力的核心是人,生产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就是人的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劳动实践和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其中也蕴含对人的本质、人的可能性发展的重视,因为这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上述可知,马克思的学说不仅深刻阐明了人的现实性本质,同时也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学说,包含着对“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深邃见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学说以无可置疑的论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人的现实性本质与人的可能性本质的统一。

二、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全部生命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从生到死的统一,也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而现实性与可能性恰恰是揭示人和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指的是已经出现的具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相互联结体现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现实性中不断产生出可能性,可能性又不断转变为现实性。任何现实性中都包含有可能性,任何现实性都由可能性发展而来。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然而,物的现实性、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与人的现实性、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有区别的。物的可能性是事物发展中潜在的固有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物的可能性的实现是受事物内部的必然性和事物存在的外在必然性共同支配的,其作用

方式是自发的、盲目的。与物不同,人是万物的灵长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现实性是人自身的自然存在和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可能性的实现是外在必然性与内在主动性的统一,是人在对外界条件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主动设计、选择的结果,其实现方式是主动的、自觉的。因而人的所谓“可能”,即“可以有能”;“可”,指的是逻辑上不矛盾,“能”指的是宇宙(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存有的一切质料。凡是不包含逻辑矛盾的语句所指称的情况都是“可能”,各种可能的事物、可能的状态和可能的事件组成可能的世界。人的“可能”实质上就是人以语言、符号、逻辑的形式去把握宇宙之“能”——即是对世界及其自身的创造。

如果说,人的现实性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那么,人的可能性就是意识——创造性和自由——实践性的统一。由此而言,人的创造首先是人通过语言、符号、逻辑的形式观念地把握世界,然后通过对人的主观世界和内在需要自我确认,设计和选择人的实践活动的蓝图,币i这个蓝图本身之于人的现有生存而言,仍然是尚未见之于现实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惟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其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里,人的意识对于外在对象信息的反映、摹写、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等功能,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只是反映事物的现在,也要展示事物的过去与未来;不只能够描述现实存在的事物,也要想象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正是意识的创造性构成了人的可能性的源泉。实践则是人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根本途径。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通过实践,人类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自由是人的实践之本。没有自由,实践创造活动既无法展开,更不能深化。实践是构架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桥梁,人始终处在对世界的创造和对自我的创造的统一过程之中。实践不断创造和展示一个日新、日日新的可能世界或理想世界,也不断回答了“人是什么”、“人将要成为什么”即不断创造和展示人的可能性。如此,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到人的意识性、实践性,人的本质的存在和发展、确定和不确定、现实与可能的基本架构就逐渐清晰起来了。

然而,深入分析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样”,作为现实性本质与可能性本质辩证统一还体现在下述各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第一,人是存有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存有性对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来说都具有本原性的意义。人类的存有性是不可能被完全客体化的。那是因为,人的存有本身含有可能性,它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是存在与发展的统一。人的本真是一种可能性,所谓生活就是“生命之活”,这个“活”是说人是为“希望”而活,有了“希望”才有了“活”,而“希望”就是引领人的可能性。只有在可能性领域。才能真正领会人的存在。无疑,人的存有性具有有限性和历史性。这种有限性意味着人无法避免暂时性、过渡性、不完整性。同时,人又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必须追求自我超越,在超越中克服自我的不完善性,实现自我的真正存有。人的存有的暂时性与超越的永恒性的统一则是人的历史性。存有性正是在历史中不断成为超越性的。

人的现实性即是基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有性,而人的可能性便是一种为“明天会更好”而不断努力奋进的自我超越性。人的存有性与超越性的关系在于:一方面,只有当人认识到超越性是使自己进步的力量时,人类才是有限的和历史的真正的存有性。只有把自己置于超越性之中,人才能进入真正的自觉存在的层面,并且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另一方面,没有存有性,人便失去了超越性的意义。只有透过存有性,超越性才不会变成迷信的和空想的而能够表现为真正的不致于消失的实在。因此,人是存有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存有性与超越性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包含了现实与可能、暂时与永恒、缺失与完满的关系。可见,人的存有性与超越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统一的很好说明。

第二,人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与动物不同,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人是目的,物是手段。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为自身服务的同时也是主体。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手段,人也是目的。人作为价值主体是由他人、社会和自身构成的复杂的组合体。而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恰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本身。所以,当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其价值关系的主体除了取向于社会和他人之外,还返回其自身,使自身成为其价值关系中价值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人是作为主体形式与客体形式的统一。

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开发客体性即人的工具性价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即开发主体性人的潜在价值的过程。人具有创造性,具有无限的潜能,人能够在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遵循和运用这一必然性来创造价值以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可以说,人的这种对自身价值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的可能性的表现。现实性固然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然而,人又是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的,人能够在其基本价值的基础上拓展其价值,并且这种可能性价值的发展空间是相对无限的。人具有自主性。人能将其潜在的可能性价值通过实践的作用,变成一种现实性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的真正统一。在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又以自身为手段;同时,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目的、互为手段,以此使人的潜在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事实上,每个人的潜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又由现实性发展为新的可能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第三,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有受动性的一面。人的活动具有制约性。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只能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范围内、过程中进行,人的生存必然受到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制约;人的活动受历史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的选择具有被决定性。人的活动虽然具有目的性、选择性,但人们“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另一方面,人具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是唯一能够实现自己追求的存在物。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使相应的物的价值得以实现。即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物的价值的实现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其结果是按照人的目的改造了世界、发展了生产力、协调了整个社会。可以说,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

觉活动是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并运用社会历史规律。人对社会历史规律认识得越是深刻,人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享有的自由度就越是巨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之意。可见,人在本质上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社会塑铸与自我选择的统一,归根结底是人的现实性本质与可能性本质的统一。

第四,人是传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马克思曾说过:“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的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正是这些物质生活条件既规定着“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又“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同样的,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也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然而,更重要的是,人还具有创造性。人的本质的完整统一应该是人的传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人决不满足于一个既存的实然世界,而是首先在观念的形态上创造一个高于实然世界的可能世界,然后又把这种潜在的可能世界在主体活动的过程中转变为新的理想的实存世界——美的世界。人对“美的世界”的创设与构建是一种自觉自为的主体性活动,是人满足自己以及社会的需要的努力。可见,追求美好幸福的世界是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们的超验纽带,无形之中能够产生凝聚人心、维系社会的作用。对幸福世界的向往是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它体现了人谋求自我提升和解放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体现。

第五,人是社会共性与自由个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共性是人的一般本性,是指贯穿在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习惯等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倾向。它作为人类共同的因素,从纵的方面看。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身上的稳定发展因素;从横的方面看,是指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普遍联系因素。人的共性的每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实践的制约。人的社会共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协作性、人的可理喻性、人的类意识。人不仅以社会共性的方式存在,也以自由个性的方式存在着。自由个性是处于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事不同活动的各个社会集团、群体和个人所具有的作为人的不同特点,是指个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独立自主、与众不同的规定性。人的存在作为特殊生命体是不可替代的,因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人所具有的自由个性促成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获得。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就是因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把自身与其他个体相区别。差异性、对立性、变动性作为每一个体本质的规定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而充分认识这种社会客观存在,才有利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人的存在是自由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对立统一。人作为经验的、偶然的个体是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肯定人的共性,同时也要肯定人的个性。强调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就是肯定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的现实性无论是主要归属于自然性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还是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规范的遵循,是个性要求和共性规范的统一;人的可能性包括意识——创造性和自由——实践性亦是交织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本质只有通过自由个性才能全面深刻地表现出来。脱离具体个性,人的本质就会被抽象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个人主体创造性开辟广阔的可能性空间的环境。相反,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束缚个性的发展,抑制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那么,民族的生命、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活力就被窒息了。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本质上都是人的解放,是人的思想观念、个性创造性的解放。简言之,人的自由个性的释放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前提和标志。因此,要充分利用人的现实性本质和可能性本质的内在矛盾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人的社会共性和自由个性的有机统一,以便完整地占有人自身的本质,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王国的实现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三、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的现实意义

根据前文所述可知,只有从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视角界说和研究人,才能全面、深刻、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真正的“人学”基础。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准确定位人的本质是现实性本质与可能性本质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息息相通。

坚持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统一,从人本身的视角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其中主要包括品德、知识、才能、体质的提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自我潜力的发掘、创造力的提升和对社会的贡献准备前提,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对陈腐观念和思想牢笼的破解。从社会的视角来说,国家要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可能性空间,而这需要通过改善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提供人们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制度平台来实现。其中关键的是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为人的知识、能力的增长提供基础性条件;同时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提供法治性前提。只有将个人与社会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完整地占有人自身的本质创造条件,进而大力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想,同时也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首先是从“思想解放”人手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束缚,从而为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以致自由创造拓展了可能性空间,唤醒了中国人民久违了的内在潜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全民族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则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安排则为人们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能力、才华、信息、资金、资源在以法制为基础的共同平台上自主地组织生产,实现创造财富的梦想提供了切切实实的机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思想解放、人自身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是属于同一种意义上的解放。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解放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革命。改革开放正是通过改变人的现实性存在条件,从而将人的可能性发展与内在潜力充分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潜力,从而在现今条件下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这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全局和建设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正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

践,使中国人民初步实现了民富国强的梦想,并且使普通民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出发。有利于以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把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运用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上。十七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努力形成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种关心活生生的具体个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需要,正是关注人的可能性发展的表现。它有利于更深刻地、全面地把握人的本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未来的关系协调发展。

从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出发,尤其是对人的可能性本质的肯定,有利于促进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社会环境的形成。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个人的能力从可能转变为现实。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合理的制度、宽松的环境,因此,必须为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的平台。人们可以从容地在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中为实现自己的合理目标,自主自觉地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不仅满足自我各层次的需要,实现对幸福的追求,也满足他人的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人的生存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统一出发。对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也提出了积极引导人们向好的可能性发展的相应要求。人们行为的自我约束除了自身内省、道德自律等方式外,法律的约束既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必须建立健全的法治社会,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在我国,尤其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扩大社会民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权益,这些都是引导人的可能性本质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现实性可能性
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