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游离、道德缺失中的性偏离行为

2009-05-21王翠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王翠绒

摘要:高校935位男大学生的调查证实:性基本健康,但少数男生在性行为中表现出责任游离、道德缺失现象,相对于女生而言,加强男生的性健康教育意义更加重大。

关键词:责任游离:道德缺失;性偏离行为;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3-0086-05

性道德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的核心就是解决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它反映了社会对两性行为的伦理要求和总体规约。也反映了社会个体对两性关系的一种期待和追求。良好的性道德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爱情和追求幸福生活,是提高个人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把握、升华个人人格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校学生恋爱十分普遍。同居有增无减,女生堕胎流产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女生身心健康。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舆论一味地谴责女生不洁身自好,我们的学校一味地劝告我们的女生:自重、自尊、自爱。可是当我们一次次地劝告事情还是一次次发生。性行为是由男女主体双方共同完成的,难道行为的另一主体不应担负起责任吗?因此,探讨男大学生性道德责任问题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以性偏离行为(行为主观和客观方面)为分析重点,来研究男大学生的性道德责任。是一种新的尝试。文中性偏离行为的主观方面是从对性偏离行为的态度、认知(观念)、情感、意志方面来衡量的。性偏离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指各种偏离行为的现状。即性交际行为(也叫人际性行为、两性人际交往行为)、独自性行为、边缘性行为(主要是恋爱行为)、一般性爱行为、商业性行为、性“变态”行为(如同性恋、多角恋、性乱)、性违法犯罪行为等。严格来说“人际性行为”和“独自性行为”较正常,但为了研究的需要也把它们纳入进去。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和比较研究,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变量,性别(男女大学生),年级(高低年级),学历层次(本专科),地域差异(城乡生源),专业差异(文、理、医、体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总体是长沙市普通高等院校的男性大学生(同时调查了部分女大学生作为参照群体),研究的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长沙市所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男生中抽取的。具体地说,本调查采取了多阶段抽样,第一阶段:分层等距抽样,按照学校的属性抽取了8所学校,分别是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第二阶段,以被抽中的学校为二级抽样总体,每个学校抽取4个院系;第三阶段,以抽取的院系提供的学生名单为第三级抽样框,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了进行比较,随机抽取了400名女大学生作为参照群体,并进行加权处理分析。

本次调查(结合深度访谈法和个案法)采取了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200份问卷,回收1008份,回收率是84%,经过核对和筛选,有效问卷为935份,有效回收率为77.9%。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利用其中的分析模块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本次调查中,共有935位男大学生做出了有效的问卷,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具体情况见表1。

三、结果与分析

我们围绕男生的性道德责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男大学生的性道德观(主要是对性行为的态度、观念、情感等)和性偏离行为具有许多与女生不同的特点与规律。

1、男大学生的性道德观状况

大学生性道德是指规定大学生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性行为观的调查是了解大学生性道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性行为观是人们性观念的综合反映,也决定了人们在性际交往中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当代大学生的性行为观,是性道德的重要前提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性观念的开放程度很难明确界定,主要由被调查者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笔者对性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对性观念的自我评价;性爱观,即性和爱情的观点;对他人的评价。

(1)贞节观念淡薄,持“性解放”、“性自由”开放态度在贞节观上,男女有着显著差异。有近56%的女生看重自己的贞操,44%的女生选择“看得开,只要相爱就行”;而男生对为自己献出贞操的女生的态度是:71.6%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确定会结婚”,只有20.4%的学生选择了“今后要结婚”。另外“婚前贞节是男女都应遵守的,您认为:”完全不赞同,不赞同,无所谓,比较赞同,在这4个选项中完全赞同男生占48.3%,完全不赞同的有7.4%,而女生赞同的占63.5%,完全不赞同的只有1.5%;如果您爱的她不是“处女”,你会接受吗?会,爱她就会包容她的过去,不会,只要知道了我就受不了,无所谓,只要她现在爱我就行,说不清。这反映了,男性依然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女性的贞节容易检验,她们倾向于遵守贞节,而男性不然。在对待处女的态度上,53.6%的人“能包容她的过去”,可见男大学生也重视感情因素,但也有17.5%的人“难以接受”,28.9%的选择了“说不清”(其实这部分人倾向不会接受)。

对性自由的态度,有58%的学生“既不赞成,也不干涉”,有15%的学生“应坚决反对”,有17%的学生认为“只要注意预防性病就可以提倡”,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提倡”,甚至有3%的认为“有益无害”。后三项的比例之和达27%,可见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赞同或有条件地赞同“性解放”和“性自由”。

(2)大多数人认可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高达48.02%的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私事”,42.76%的人认为“当今社会可以接受”,两项的比例达90%强,仅有9.22%的人表示“看不惯,应坚决反对”。可见,男生对“婚前性行为”给予了较大的宽容和接受,近一半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作为个人的隐私不应受到外界和他人的指责和评点,个人拥有对此的一切权利和态度。另有比例相当的人更加明确地表示应该允许和可以接受自己或他人的这种行为。这说明,传统性观念被打破,在性行为上采取自由者增多。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男生比女生更具有性自由倾向。

近年来我国年轻人未婚同居现象增多,调查表明,有高达67.2%的男生对未婚同居持认同态度,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仅有9%的学生认为未婚同居“应坚决反对”;11.3%的男生和19.2%的女生认为未婚同居是“对婚姻不负责任,不可取”。

(3)恋爱态度不严肃,恋爱目的非婚姻指向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谈恋爱已从以前的明确禁止、反对转向默许,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很普遍。有近41.0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正常”,有29.05%的认为是“人生体验”,只有5.41%的人表示反对。

爱情是一种理想的情感,人类寻求爱情不单纯为性欲得到满足,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对

于恋爱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互相欣赏”。其次是“排解心中忧愁”,“心灵交流”则排在第三位,而选择“寻找伴侣”的仅占5.29%,排第六位。由此可见,真正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在高校男生中已不多见。较合理的解释是大学生活中由于人际交往、学习、考试以及就业等方而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握不定,希望通过恋爱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有人来共同分担这种不良情绪,从而缓解压力、摆脱孤独感。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男生恋爱的婚姻指向性不强,婚姻信任度低。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寻找精神寄托,旨在追求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恋爱行为的易变性和恋爱“忠贞度”降低。

(4)对自我性观念的评价并不保守,但对同性性行为难以接受调查发现,男生对性观念的自我评价并不保守,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自认为开放的占44.2%,女生只占17.5%。

男生的性观念是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吗?笔者通过对性观念与来源地、父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交互分析获知:上大学之前,他们的来源与性观念的自我评价没有相关关系(显著差异水平=0.363);父亲的职业、文化程度对他们的性观念的影响也不显著(显著差异水平分别是0.254和0.426)。可见,早期社会化对男生性观念的影响不明显。那么,大学校园环境对男生性观念影响明显吗?通过对性观念与被调查者的年级进行交互分析后(见表2),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相关关系(显著差异水平=0.486)。可见,大学校园生活环境明显地影响着男生的性观念与两性行为。

2、男生的恋爱行为与性偏离行为

以上了解了男生对性行为的态度、观念、认知、情感和意志等,那么他们的行为是否与其态度、观念相吻合呢?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开放,传统的性伦理道德遭到外来性文化的猛烈冲击,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性偏离行为呈上升趋势。

(1)盲目恋爱现象普遍,不得体行为较多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正在恋爱或曾谈过恋爱的比例为45%。高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超过低年级的学生,性别差异不明显,但男生恋爱的次数(即恋爱对象数量)要高于女生,不良甚至畸形的恋爱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在恋爱观上“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观点盛行。男生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占49%,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和寂寞,或出于好奇、从众,或出自心理生理的需要。二是择偶标准庸俗化。有的男生仅追求女生的长相,而有的女生却只看中男生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甚至少数学生不顾道德标准,对那些不爱学习、徒有虚表、抽烟喝酒、生活作风不检的人情有独钟。三是恋爱公开化和社会化。不少学生不注意自身形象、不遵守社会公德和校纪校规,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接吻抚摸等。有的学生则在校外租房,夜不归宿,有的学生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人发生婚外情等。

(2)独自性行为较频繁,影响了身心健康独自性行为是相对于人际性行为而言的,指没有第二个人参与的、自己独立从事的性活动。独自性行为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有90.2%的人出现过性唤起,83.2%的人做过性梦,90.2%的人有过性幻想,70.7%的人有过自慰。其中,男生出现过性唤起(97.3%),比女生多16个百分点;97.1%的男生做过性梦,比女生多23个百分点;98.2%的男生有过性幻想,比女生多18个百分点;83.5%的男生有过自慰行为,则比女生多29个百分点。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自慰是羞愧的、随落的,在自慰后的感觉也多是困惑自卑的。调查发现,频繁有过独自性行为的学生其心理压力较大,也给身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

(3)边缘性行为很常见,呈现公开化趋势恋爱中的男女随着感情的进一步加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体接触,牵手、拥抱、亲吻、性抚摸等行为在大学校园里已很常见,我们称之为边缘性行为。有占女生数16%的女生和占男生数23%的男生承认发生过边缘性行为(主要是性爱抚,但未发生性关系),此项男女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0%。如果把发生过性行为和发生过边缘性行为两项比例相加,则达到33%,就是说保守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发生过边缘性行为。

(4)同居虽少,但性爱行为发生频率较高有过性行为的女生占女生数的9%,男生占男生数24%。男女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3%。表现为以下特点: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发生性行为,重点本科学生与一般本科学生其差异不明显,专科生特别是高职生比本科生更容易发生性行为,不优秀的学生比优秀(主要是学业方面)的学生更容易发生性行为。长相好的学生比长相差的学生更容易发生性行为。

调查得知,男女学生在校外租房同居(主要是高年级学生)的现象虽然不太多,但周末在校园周边小旅馆“开房”的学生很多,以某高校一条商业街为例,一到周末或节假日男女学生便成双进入旅店,生意异常火爆。某本科学校上半年就一次性查到10多对男女学生在外租房同居,5对恋人在学生宿舍竟然与其他同学同居一室。即使是住学生宿舍,也经常有学生晚归和留宿外面。

(5)商业性行为、性违法犯罪现象有上升趋势访谈得知,男女大学生的商业性行为现象也逐渐增多,即买性和卖性(卖淫嫖娼),性交易,做情人,被包养等现象令人担忧。男生比女生比例要高,家庭困难的学生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比例要高,性格外向的学生比性格内向的学生比例要高,专科生特别是高职生比例要高,这种现象应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次调查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来反映大学生的性越轨情况。“您想过用钱去和异性进行性行为吗?”没想过;想过,但没试过;试过但没成功;做过不想再做;做过还想做。“您想过为了钱而去和异性进行性行为吗?”没想过;想过,但没试过;试过但没成功;做过不想再做;做过不想做,详见表3和表4。

笔者把想过但没试过、试过但没成功、做过但不想再做和做过还想再做归为“越轨倾向者”,试过但没成功、做过但不想再做和做过还想再做是把想法付诸实践者,是“行为越轨者”。与女生相比,男性大学生买性和卖性的意愿更为强烈,实践率较高。原因何在?性行业的各种经营场所呈日益公开化的趋势,许多男性大学生从以前的“耳闻”发展到目前的“实践”,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日益显露的“性服务”,他们必然会有所反应,买性的实践率、性越轨率较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文化中,男性总是倾向于把“性”视为自己的天然优势,男性“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既使他们误解了女性,又使他们无法真正地认清自身。表现在多数男生对女生的“卖性”行为很反感,而对男性的“买性”行为持宽容态度。

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性需求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有的学生心理承受力差,不免引发性犯罪。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诸形态中,性犯罪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盗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体来说,男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比女生要活跃,他们与异性的交往频率比女生要高。他们与异性交往活动是循序渐进

开展的,行为等级越高,有该行为的人越少(见表5)。

3、影响男大学生性行为的因素分析

为了发现影响男大学生性爱行为发生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们运用(Binaf),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建立了男大学生发生性爱行为的原因分析模型。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前提是因变量必须是二分变量。我们将男大学生与异性交往行为划分为两个等级:没有性爱行为和有性爱行为的,以此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分别为: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和成长环境、与异性交往程度和恋爱经历、看黄片经历、谈性频率和性观念开放程度等。

针对自变量的每个方面,笔者根据条件参数估计原则(Forward:Conditional)的输入法进行分析。条件参数估计原则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显著水平为0.05),逐步将自变量输入模型进行回归,并且每一步都根据回归检验的结果,删除那些在加入其他变量后又不再显著的自变量。结果表明:恋人数是第一位因素,恋人数量每增加一个,性爱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4倍。大学前,父亲对与异性交往的态度,母亲对与异性交往的态度分别是第二位和第三位:大学前父母亲越是反对与异性交往,大学阶段男生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父亲赞成时,他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反对情形的45%;当母亲赞成时,他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反对情形的37%。排在第四位的是校外做过兼职和校外交际广泛因素:做过兼职的男生发生性爱的可能性是没有做过的3.5倍。可见,男生的“物质资源”、“社会关系资源”越丰富,他们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排在第五位的是独生子状况,独生子发生的可能性是非独生子的2.4倍。这与家里的兄弟姐妹同辈群体的陪伴、互动有关,值得进一步讨论。排在第六位的是:是否看过直接描述性交的非科学材料,看过的男生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是没看过的1.7倍。排在第七位的是自己对性观念的评价:性观念越是开放的男生,他们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越大,开放的比保守的发生的可能性要高出40%。具体见表6。统计得知,男生生理发育的时间先后对性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男生的性爱行为并非纯生理行为,与青春期开始的年龄没有显著关系。

四、小结与讨论

调查得知,从性生理来看,男生还是比较健康的;从性观念来看,他们比较开放,虽然有一定的理性,但其性道德行为易受外界、他人影响,自制力缺乏,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性,他们的性困惑缺乏科学的解决途径;从其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对性教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对学校性教育的评价来看,亟待提高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性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性伦理道德。男生性生理的提前成熟与性健康、性道德教育的滞后,容易误入歧途。在高校推行以人格与道德为核心的性道德、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只有进行有效的性教育才能避免“苦果效应”,减少男生的性越轨、性犯罪行为。

1、要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的分层研究

我国大学生群体规模庞大,其内部已出现了较大分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果对他们进行整体研究,其针对性不强,所得结论过于抽象,所以应采用分层次研究。在性健康研究中就学校类别而言,目前应重点研究大专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男生的性伦理道德问题,高校、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性道德、性健康教育,发挥正规渠道的科学、权威作用。

2、要专门研究男大学生的性健康问题

我国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性健康研究是有成效的,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男性大学生研究得很不够。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篇专门以研究男大学生为题的论文。所以,学界应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不同学科加大对男生的研究力度。

3、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性亚文化

性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男生群体的性亚文化,对其性道德、性行为影响明显,如当前男生不认为发生性关系是不道德的,更不认为是道德越轨行为,多数男生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正常,甚至把追求漂亮异性,交往的数量成为炫耀的资本,当作一种时尚,没有女朋友或者大专一反而被人嘲笑,认为老土。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大学生性亚文化的研究,合理引导这种亚文化,使之形成健康的性观念、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