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忘却的记忆

2009-05-13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约翰

夏 鹏

摘 要:约翰·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美国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史上提到厄普代克,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重要的兔子系列小说《兔子四部曲》。《兔子四部曲》的成功创作不但为厄普代克赢得了荣誉,而且还为美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兔子哈利。本文将从兔子形象形成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原因对其进行分析,并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哈里进行解读。

关键词:约翰·厄普代克 《兔子四部曲》 兔子形象 精神分析 社会文化历史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今年厄普代克的去世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引起了人们的沉重悼念,因为世界上又一位优秀的作家离我们远去了。其中《兔子四部曲》就是他最重要的系列长篇小说,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小说之一,包括《兔子,跑吧》(1960),《兔子,归来》(1971),《兔子富了》(1981)和《兔子安息》(1990)。随着兔子的安息,厄普代克终于结束了这部写作期时间跨越几个时代的系列长篇小说。但是小说中兔子的形象不是那么容易被忘掉的,就在厄普代克和读者打算告别兔子的时候,厄普代克在21世纪初写了兔子续篇《兔子被怀念》。因为我们知道兔子哈利是不能也无法让人忘记的。不能忘记的原因之一是兔子的形象本身,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兔子的精神和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性。

一、“矛盾”的兔子

兔子哈利是厄普代克小说《兔子四部曲》中的主人公,本名叫哈利·安斯特朗,为什么起名叫兔子呢,是因为兔子以前是学校篮球队的篮球高手,善于奔跑,具有了兔子这种动物自身的最重要的特点,所以起名兔子。兔子这一形象是复杂的,似乎是说不清楚的。

兔子形象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我们在兔子系列小说中不仅会发现兔子的优点,他的诚实、实用主义和时刻笼罩在头脑中的罪恶感;而且还会找到兔子的缺点,他好斗、有强烈的种族主义观念和狭隘的民族观念、自私自利,也正是由于这一切成就了兔子形象。

贯穿在《兔子四部曲》之中的是兔子哈利始终对于自由和自我的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败。然而这个过程中呈现出的兔子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矛盾,表现为自我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理想和宗教的矛盾。

兔子身上的自我矛盾是自身性格方面的矛盾,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学校的篮球运动员,是县里非常有名的人物。年轻时候的辉煌与现在现实生活的平庸显得格格不入,这就使得兔子对生活抱有太多的幻想,幻想和现实的不相符就势必会造成矛盾。

在《兔子,跑吧》中就曾经有三次逃跑,我们可以说哈利的逃跑是出于兔子正常的本能反应,但兔子的逃跑也是出于现实的原因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得兔子处在挣扎之中,唯一能使兔子逃脱的只有选择逃跑。兔子对于家庭的理想在面对妻子詹妮斯和家庭的时候被无情的击碎了,此时的兔子只能选择逃跑。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特性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只有逃跑兔子才能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这既是由兔子的动物个性决定的,又是由于兔子的现实情况和他以前的“辉煌历史”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使得兔子想逃脱现实。这些都表现出兔子的矛盾之处。兔子本身的性格就是一个矛盾体,兔子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不同,行为和性格总是表现出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兔子会选择逃跑,避免自己所追求的“现实”与他所处的真正的现实相互碰撞;另一方面兔子又是爱家的,当兔子逃跑后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他都会觉得特别对不起妻子詹妮斯和孩子纳尔逊,这又是他爱家的表现。“逃离——爱家”同时表现在兔子一个人的身上,凝结成为一个矛盾体。追求个性与其极端的自私又同时出现在兔子身上,又表现为一个矛盾体。在《兔子富了》中兔子也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之中。一方面生活富裕,似乎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至少在经济上是能够改善的,但是另一方面,兔子觉得拥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又是如此的困难,只有经济上的满足是不行的。由此,我们发现兔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另外,在兔子的身上,我们发现他和社会也是格格不入的。这主要表现在现实和宗教的矛盾上,兔子是有自己的信仰的,然而当信仰遇到现实的问题时就产生了矛盾。在《兔子安息》中兔子与儿媳普鲁的乱伦不得不看做是自我的极端膨胀和凸现,这就与信仰产生了矛盾。

二、“精神”的兔子

根据以上对于兔子的矛盾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糅合在兔子身上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他在世人眼中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而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又似乎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中的《自我与本我》中指出,心理分为自我和本我两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然而自我中的规范就是超我。其实在弗洛伊德的《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一书中,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超我进行了统一的界定,被称为精神分析的三重人格理论结构。兔子受到了这三层人格的竞相支配。“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弗洛伊德又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在兔子的身上,这三层性格和这三种意识轮流操纵他,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一会儿要逃跑,一会儿又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要回家来,从而使其自身产生很多矛盾。兔子一方面要遵循“本我”的要求追求自身的欲望,另一方面自我尤其是超我又会对“本我”进行限制,兔子就在这三者之间矛盾的存在着,变成了反反复复“精神”的兔子。兔子的一生都是在矛盾之中度过的,但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他始终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直不断地追求个人和自我。尽管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超我”和其他力量的强大阻力,但兔子从来没有放弃过。

三、“身不由己”的兔子

兔子的“身不由己”主要是指兔子的这种矛盾性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试从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促使兔子自身性格形成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社会经历了越南战争、登陆月球、黑人民权运动和种族冲突、能源危机、青年反文化运动、性革命以及阿波罗登月、冷战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这些政治事件对美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影响是很大的,使得美国人们产生了焦虑感和危机感。这样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慢慢地随着政治因素和矛盾的增加,经济矛盾产生,表现在文化上也就有了矛盾,这就是丹尼尔·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贝尔指出“这种矛盾导致了传统价值的崩溃”,这就使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了美国社会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削弱了工作固有的非一般意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让位给了新的价值观念,贝尔称之为现代文化观念,其核心是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贝尔在描述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特性时用了两个颇具用意的词:“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和“自我满足”(self-gratification),显然“自我膨胀是当代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使得美国人在追求自身价值的时候,努力极端地追求自我和个性,崇尚个人中心主义。这些突出地表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对峙上,由此产生了诸多矛盾。兔子哈利的矛盾我们就不难理解,是时代特性和文化特性的对应。我们知道欧美人是有信仰的,但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他们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也出现了矛盾,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上帝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特性。

传统价值观念被个人中心主义所取代,到底是个人中心主义被接受呢,还是不被接受,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这样人们在思想上就产生了矛盾和困境,找不到出路,所以兔子会找不到回家的路。是回归家庭还是追求自我摆在了兔子的面前,所以他会在来回之中徘徊。实际上,作者由此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思想和生存困境,因此“兔子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更是个陷入困境的人”。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性主义高涨,相比之下男权主义似乎有些被忽略,而小说中出现的很多关于性的描写表明男性人物对自我的追寻,兔子的性行为可以看做是对自我的追寻。正如厄普代克自己说的:“在性接触中,你能确定你自己的存在以及一种极大的内在价值,这是你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除非也许是很小的时候在你母亲的怀抱中。”尽管女性主义高涨,但在美国并没有为女性取得地位上根本的改变。“即使妇女走出家庭去工作的人数很快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于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认同病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现代女性可以做一份兼职工作,目的是帮助家庭拥有中产阶级的郊区生活方式,而不是让家庭脱离贫困,或者追求女性的自我实现或者是一份独立的职业生涯。”兔子显然也是接受这种女性观念的,但是詹妮斯明显是不合格的,因此兔子的矛盾性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这也是兔子感到绝望的最直接的原因。

综上所述,针对兔子的形象,笔者从精神分析和社会文化历史方面进行了初步解析。就像前面所说的兔子作为人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却是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兔子四部曲》中的兔子一直都是在追求自我和个性,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精神是值得被记忆的。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尖,张焕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金衡山.厄普代克与当代美国社会——厄普代克十部小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夏鹏 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约翰
你会得到什么?
赢不了的赌徒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窗 前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