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自尊特点与影响因素初探

2009-05-13黄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自我评价自尊孔子

摘 要:孔子的自我评价具有积极而稳定的特点,影响因素涉及明晰的评判标准、勤敏的好学态度及诚信的行事态度;同时其自我体验具有高度掌控感与满足感,影响因素与“仁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自尊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现代自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孔子 自尊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影响因素

近年来许多跨文化的自尊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下个体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人的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欧美人。因此有研究认为对自尊的需要只是北美个人主义文化下特有的,而在以群体主义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中,个体缺乏追求自尊的动机或需要[1]。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主流国家,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了完善的人格培养模式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把君子人格确立为儒家人格的标准,这种标准最终成为了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文化是影响自尊的一个重要变量的话,那么君子人格的自尊无疑是最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自尊。由于君子人格是孔子本人在对上古圣王的人格进行体认后形成的产物,因此孔子首先是君子的典范,他的自尊特点具有君子自尊特点的代表性。

一、自尊的界定

自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开创了对自尊的研究以来,它作为自我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众多研究者对自尊作用的认识达成一致,即认为自尊对个体的影响重大,又认为它对个体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攻击性等方面[2]均有显著影响。

目前,关于自尊的定义还是众说纷纭,但研究者基本认同自尊包含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两个部分。林崇德先生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的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3]该观点明确了自尊的两个部分:一是有认知成分的自我评价;另一部分是有情绪成分的自我体验,这两部分有机结合便形成了动态发展的自尊。下文将从这两个部分来分析孔子的自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二、孔子自我评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孔子的自我评价具有积极而稳定的特点

孔子的自我评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体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呈现出稳步深化的态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可以说这段评价概括了孔子的一生,揭示了他人生中四个意义重大的关键点:首先在少年时期,“志于学”为孔子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其次在三十岁时,他确定了人生目标,并形成了系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到四十岁时,孔子已解决了人生所有的困惑,其中必定包括人类最大的困惑,即生死困惑;到五十岁,“知天命”的孔子则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状态。孔子对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点均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

(二)自我评价特点的影响因素

孔子的自我评价之所以呈现积极而稳定的特点,影响因素有三点:

第一孔子为自我评价确立了明晰的评判标准。孔子的价值评判标准实质上就是君子人格的世界观,即“道”。弘道与否是孔子评价自我以及评价他人的第一原则,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弘道的境界有低有高,从修身开始,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极致是“参天地、赞华育”。而孔子所追求的弘道最高境界止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心怀天下的世界观,超越个人得失,体现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因为有这样的衡量标准,孔子才能始终理性客观地评价自己。

第二孔子勤敏的好学态度为维持稳定的自我评价提供了可能。自我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加工活动,它涉及到对能力、个人作用等因素的评价,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对能力、个人作用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而勤敏好学则使孔子能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为始终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提供了可能。孔子对勤敏好学的作用深有体会,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从“敏以求之”中感受“知”的力量,从而对自我的评价也不断深化,使自尊能在动态的发展中保持稳定。

第三孔子“诚信”的行事态度是维持稳定的自我评价的保障。“诚信”是孔子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他注重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多次强调“敏于行而慎于言”;他对子路“无宿诺”给予高度赞许;他认为诚信是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诚信”使孔子能以坦荡荡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三)孔子自我体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孔子的自我体验具有高度掌控感与满足感

孔子积极而稳定的自我评价直接导致孔子的自我体验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是对人生的掌控感。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孔子便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强调人对自我掌控的重要性,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同时他也充分享受这种自主掌控的乐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再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第二是对人生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不是来源于物质方面,富与贵对孔子来说只是如浮云一般,他的满足感是源自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者更确切地说源自于对执着追求实现价值的整个过程,这大有尽人事知天命的意味。孔子享受整个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从“志于学”开始,便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之感;等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古稀之年,其人生的满足感愈发强烈,孔子曾经教子路这样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这里完全没有耄耋老人的垂暮失落的心态,只有洋溢着充实与幸福的满足感。孔子的这种自尊体验正好印证了Solomon & Greenberg关于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TMT)的观点:“自尊具有焦虑缓冲器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就是缓解和减少由生活中的毁灭、失败、被拒绝等具有‘死亡意义的因素所引起的焦虑,并让人看到不朽的希望,从而保证个体的心理健康。”[4]

2.自我体验特点的影响因素

孔子自我体验的特点与“仁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内省使孔子对人生的掌控感更为强烈。内省作为孔子“仁学”中的第一步,它使孔子的自我概念更为清晰,并且促使孔子对自我的掌控更为有力。孔子把内省作为一种习惯,常常进行自觉的剖析,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当看到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时,孔子仍旧作自我反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Swann曾提出关于自尊的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们试图在自我概念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让人们了解我是谁。一旦人们形成了确定的自我概念,就开始寻求自我验证的反馈来保持这些固有的自我概念,从而使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和可控制的。[5]笔者认为孔子的内省已经完全超越自我验证的层面,他在完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这种掌控感非常人所及。

第二忠恕之道使孔子对人生的满足感更为强烈。忠恕之道包含“忠”与“恕”,“忠”是从正面来说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从反面来说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作为孔子一以贯之的修德方法,忠恕之道遵循推己及人的方法原则,最终实现“爱人”的目标。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最终实现“爱人”,那么首先要能够爱己,这是体验“己所欲”与“己所不欲”的先决条件,然后以血亲纽带为链接,使爱己之心转变为亲亲之心,再扩大到爱民,最终达到爱天下。爱己之心使孔子体验到完全悦纳自我的满足;当爱己之心通过事功而扩展到爱民、乃至爱天下时,孔子便体验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

积极的自我评价使孔子具有极强的耐挫性,充满掌控感与满足感的自我体验使孔子无时不在享受生活的幸福。正如纳撒尼尔·布兰登博士所说:“自尊就像意识的免疫系统一样,给我们提供了抵抗力和再生力。”[6]这种自尊的力量给现代自尊教育也带来了一些启示:首先自尊教育必须遵循人文关怀的理念,要从关注人生价值的角度来激发个体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内在动机;其次自尊教育必须注重养成个体勤敏的好学态度,以及诚信的品德;再次孔子“仁学”中的“内省”与“推己及人”是个体明晰自我概念,增强自我体验的最佳方法。

人们惯称孔子为“孔老夫子”,这个称呼透着尘封已久的时空隔阂,但是当我们拂开历史的面纱,还原孔子的本来面貌时,他的自尊魅力即便跨越了数千年仍旧光彩四溢。

(本文系江苏省2008年高校哲社课题:儒学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课题编号:08SJDXLX0003。)

注释:

[1]Heine·S·J,Lehman·D·R,Markus·H·R,Kitayama·S:Is the reauniversa lneed for positive self-regard,Journal of Psychological,Review,1999年版。

[2]张灵,郑雪,温娟娟:《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Greenberg·J,Solomon·S,Pyszczynski·T,etal,Assessing the Terror Management Analysis of,Self-Esteem:Converging Evidence of An Anxiety Buffer Fun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年版。

[5]陈建文,王滔:《国外关于整体自尊研究的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美]纳撒尼尔·布兰登:《自尊的六大支柱》,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黄方 江苏苏州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15137)

猜你喜欢

自我评价自尊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如何让自我评价真实有效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