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逝》的叙事人称时序和节奏

2009-05-13樊杨杨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伤逝时序人称

摘 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表达的是个性解放、社会解放和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的宏大主旨。在叙事上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在时序上选择主体倒叙,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在节奏上,既有重复又有变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烘托了空虚的心灵,凸显了高度的艺术性。

关键词:《伤逝》 叙事 人称 时序 节奏

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描写的是爱情悲剧,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勇敢地冲出家族的束缚,结合在一起。女主人公子君发出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她从容无悔地从她的胞叔家里走出来,坚决地和涓生结合,寻觅那一份应得的爱情和幸福。他们度过了许多“宁静而幸福的夜”。但是,悲剧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涓生的失业是预兆,因为它切断了这个小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而经济始终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爱情更是如此,正如“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样,于是,子君和涓生的生活一天一天地陷入寂静和空虚之中。最后,子君出走了,并且“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亡”;涓生也只是“沉浸在子君死后的无限悔恨和悲哀里”。小说表达的是个性解放、社会解放和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的宏大主旨,以艺术的架构启迪青年:爱情也要不断更新;不能因为盲目的爱而把人生的要义全忘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时代症候的特殊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就文学创作本身来说,深邃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才能行之久远,成为经典。《伤逝》就是一个明证。其深邃的思想性自不待言,本文着重从人称、时序和节奏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叙事的艺术性。

一、人称

由于采用的是小说主人公之一涓生的手记方式,所以在叙事人称方面选择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叙事人,面对读者进行叙述,又是作品中一个特定人物,参与作品人物关系的构成及环境的营造,叙事人与特定人物合二为一。《伤逝》中,讲述故事的“我”就是涓生,涓生同时也是作品所叙述的故事的男主人公。相对而言,第一人称叙事有其他人称所不及的长处:

首先,第一人称叙事使小说故事更真实。它们或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或能使人感受到自传意味,仿佛作品所写的就是作者自己,生活中也确有其人、其事。读者对于有明确身份的具体人倾诉亲身经历,总是更感兴趣、倍觉可信的。鲁迅先生采用涓生手记的方式,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去关注主人公的情感脉动和命运遭际。小说开头,这样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接下来,作者将人物情感包融于事实的条分缕陈之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主人公的心境。作者的这种写法,让读者完全沉浸于主人公的思想历程,感到故事格外真实。

其次,第一人称叙事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这一点跟散文颇为相似,可以通篇借助“我”来进行充分的抒情。由“我”来剖白自己,要比作者直接出面表态更为有力。涓生是作者寄予同情的寻常人物,是在黑暗中迷惘的探求者。惟其基调在“悔”,才能启人心扉,让读者从局限于个人天地的悔恨中领悟到必须走向社会革命的新生之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给这“悔”的深切痛恨与尽情宣泄提供了最恰当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便渗透在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感叹萦回。

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使小说更便于构思成篇。《伤逝》确立“我”为唯一的观察点,作品内容全都通过“我”来展现,这就使原本复杂纷繁的生活事件变得相对单纯集中了,就能够在相对有限的篇幅中表现相当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当然,第一人称叙事也有其缺点,那就是视野有限,“我”之所叙,只能是“我”之所见所闻和所感,受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我”所未见未闻的东西,当然更谈不上所感了。因此,涓生不可能知道子君跟她父亲走了以后的事情,只是后来从别人的口中知道子君已经死了。

二、时序

时序是指叙事作品中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一般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伤逝》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开头部分就写“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这样就造成悬念,同时也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倒过来追溯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联想:小说《祝福》采用的也是倒叙手法,开头部分写祥林嫂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候悲惨地死去,然后再倒过来叙述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似乎能见出鲁迅先生对于倒叙这种叙述顺序的钟爱与运用之妙。《伤逝》最后这样写道:“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这样的写法,目的是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与作者一起去追溯主人公的生活历程。

三、节奏

节奏是叙事类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指的是叙述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在小说《伤逝》的开头,作者只用一句节奏鲜明的话,就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主人公涓生对往事伤感的回叙从沉痛的诉说开始。他的悔恨凝结在三字一顿的短语里,仿佛一张嘴便哽咽住了。作者这样写,就形成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叫人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体验到一种音乐感。

叙事节奏往往由叙事时长和叙事频率两个因素决定。

叙事时长是指一段连续叙事的时间长度,分为本文时长和故事时长。本文时长是指阅读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伤逝》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来阅读,本文时长只需要1—2个小时;故事时长是指虚构事件发生发展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从《伤逝》,我们可以推知,虚构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长度为一年多,即故事时长为一年多。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两种时长具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故事时长的自由度更大一些,而两种时长之间的变化会造成小说叙事速度的变化,掌握好叙事速度对小说叙事节奏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

叙事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分为话语重复和事件重复。在小说《伤逝》中,主要是话语重复,像“寂静”、“空虚”这两个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寂静”出现了九次,“空虚”出现了十八次。作者借助这两个词的话语重复,来抒写哀怨感人的沉重笔调,可谓直烙人心。另外,在对会馆环境和陈设描写时也用了话语重复:“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用“依然”一词意味重复,一年后,屋子还是那间屋子,环境还是那个环境,陈设还是那些陈设,可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子君已经不在了。由物及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一种空虚的心境。

总之,我们从小说的叙事人称、时序和节奏三个方面可以知道,《伤逝》手记形式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但探索的却是个性解放、社会解放和知识分子出路这样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分析这篇小说叙事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樊杨杨 南京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24400)

猜你喜欢

伤逝时序人称
清明
拼图
你不能把整个春天都搬到冬天来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光威4GB DDR4 2133
十铨4GB DDR4 2133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