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6-11-10郑国栋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涓生伤逝人物

郑国栋

摘要:《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本文通过对比之前学者的分析,重新审视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关键词:《伤逝》;“涓生”;人物;分析

原著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主题的爱情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鲁迅在《伤逝》中,既发掘了人性的纯诚与良善,又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尤其是抒发了高洁与美好随着现实无可奈何逝去的悲痛[1]。通过“涓生”、“子君”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小说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一、“涓生”人物形象分析的文献综述

《伤逝》创作于1925年,作者必然会受当时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小说当中的主要人物也就可能是作者对当时一系列现实情况所引发的思索的结果。“涓生”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至今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我认为他们的分析都显得较片面,没有全面的把握“涓生”的真实形象。现在发表在各种杂志、期刊上有关“涓生”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悲剧原因归结为社会环境

绝大多数的学者把造成“涓生”和“子君”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认为正是由于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各种诸如父母包办婚姻、婚前不能见面的陋习致使“涓生”和“子君”这种现在看来无伤大雅在当时却不为社会所容的行为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原因,认为鲁迅写此小说的原因也在于此,意在警示当时接受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青年,个人的努力并不能获得成功,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推翻旧的封建制度才能真正获得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在分析“涓生”这一人物的形象的时候不免对其个人所存在的缺点有所疏忽,过于强调其客观原因,而忽视了“涓生”在此事件当中应该有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将悲剧原因归结为“涓生”自身

有一少部分学者将“涓生”和“子君”悲剧造成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涓生”自身,认为是“涓生”身上带有的20年代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卑怯、懦弱、自私、虚伪、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等诸多劣根才造成了“子君”死亡的悲剧。如他在原文中所写的“我看见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无论是真实者,虚伪者……….”,在“涓生”的骨子里还有懦弱的一面,面对和“子君”的爱情阻碍、失业的打击,他所做的不是积极地想尽办法去克服,最后却选择了抛弃“子君”这样一条道路,选择了逃避,正如他自己说的“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让人不禁想到,既然他自己一个人“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那为什么就不能和“子君”一起“远走高飞”呢?既然当初选择了和“子君”同居,当爱情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段感情,甚至是“子君”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抛弃,这也充分说明了“涓生”的懦弱。所以说,他们之间悲剧的产生责任完全在于“涓生”的“卑怯、自私、懦弱、虚伪”。

(三)将悲剧原因归结为“子君”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对“涓生”抱有同情的态度,认为他们之间发生悲剧的最大错误在于“子君”,而不在于“涓生”。“涓生”是一个受过“五四”熏陶的知识分子青年,有着较强烈的反封建要求,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和恋爱自由,正是有着如此鲜明的理念,在他遇见“子君”并与她交心的过程中,听到了她的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让他感觉“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当时正是基于这样对“子君”的解读,让“涓生”觉得找到了前进道路上的“同志”,可和“子君”同居以后的情况呢?则变成“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同居以后的“子君”完全不是“涓生”先前所认为的“新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女性”,而是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没有了,剩的只有隔阂,即使“涓生”不失业,他们的爱情之路也不会长久。相反,倒是“涓生”还做了一些努力,提醒“子君”“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子君”只是“领会”的点了点头。

二、 “涓生”人物形象分析的新探索

笔者认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如在《伤逝》中所讲到的“涓生抛弃子君,致子君死亡”之事件,就不能片面的讲是“涓生”哪一方面的缺点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事实上它应该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才形成的结局。

(一)社会环境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外因

如在上文所说很多学者把他们的悲剧原因归结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试想,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搬到现在的社会,那么起码不会出现“涓生”因为他们的爱情而遭受失业的情形,而且“子君”在家人那边也不会受到诸如“威严的目光”,“涓生”这边也不会出现与朋友绝交这样的情形,这一切可以说都是促成悲剧产生的很重要的外因条件。

(二)“涓生”自身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内因

“涓生”自身所带有的“卑怯、自私、懦弱”的性格则是促成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内因条件,也可以试想,“涓生”在面对他们的爱情的时候始终是矢志不渝的、坚强的,无论是失业的打击,还是别人的嘲笑,他都能坦然面对,积极地寻找两人生活在一起的可能,那也不会出现如此结局。

(三)“子君”是悲剧产生的催化剂

“子君”对悲剧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设想如果婚后的“子君”还是那个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子君”,永远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不是沉迷于家务和小家庭的温暖,她和“涓生”共同奋斗,共同寻找生活的希望,那“涓生”也可能就不会说不爱她了,导致悲剧的产生。

因此,综合以上种种因素,“涓生”这个人物肯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虚伪、卑鄙、玩弄感情、漠视生命”,但是在他的身上确实存在着在20世纪20年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所带有的许多缺点,作为那个时代的那种人, “涓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与阶级赋予他的局限性,在承认过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明白,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脱离那个特定的时代,变得无限的伟大与高尚。

参考文献:

[1]荀泉.论《伤逝》悲剧的三重意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6-58.

猜你喜欢

涓生伤逝人物
“无爱人间,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