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仕女画看唐伯虎的女性观

2009-05-13陈志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仕女画女性观唐伯虎

摘 要:明代唐伯虎才华横溢,书画冠绝,尤其在仕女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仕女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伯虎的女性观。唐伯虎对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赞颂女性的美貌,肯定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赞赏女子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斗争精神。

关键词:唐伯虎 女性观 仕女画

唐伯虎(1470年—l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著名文人、书画家。他少时发奋读书,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受舞弊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放浪行迹,性情狂放不羁。唐伯虎诗文潇洒,书画冠绝,才华横溢,素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自诩,居“吴中四才子”之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尤其在仕女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唐伯虎的坎坷经历促成的思想波动、处世态度、人生哲学影响到其艺术创作。他的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一个失意文人的哀怨、愤懑和失望之情,其仕女画中随处可见寓意讽刺自况的艺术表现手法。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人物画的范畴,由于它通过塑造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作品在题材内容、创作方法、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因其描绘对象的特殊性,仕女画在发展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色彩。仕女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意义上的审美对象,还是可供参照的研究资料,对认识某一时期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等具有特殊价值。

唐伯虎一生所作仕女画颇多,传世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王蜀宫妓图》、《牡丹仕女图》、《嫦娥折桂图》、《吹萧仕女图》等,通过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唐伯虎的绘画具有“意在笔外”之特征,文徵明有诗云:“六如居士春风笔,写得娥眉妙有神。展卷不禁双泪落,肠断原不为佳人”[1],简要概括了唐伯虎画作表现其内心世界的旨趣和艺术特色。

近些年来,围绕唐伯虎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对于唐伯虎妇女观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伯虎仕女画的分析,探究唐伯虎视野中的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女性的理想期待,以期弥补有关唐伯虎女性观研究的不足。

大体而言,唐伯虎仕女画所揭示的唐伯虎女性观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女性的同情

唐伯虎画笔下的宫妓、歌女、丫鬟等,承唐人张萱、周昉之风,线条工细,衣裳劲简,赋彩柔丽,但并非丰腴高髻,而是小眉、小眼、瓜子脸,表现出江南女子娇小纤丽、弱不禁风的情态,让人同情生怜。

唐伯虎的代表作《秋风纨扇图》是一幅飘逸淡雅的仕女画,画中仕女手持纨扇,神情落寞,于秋风中,目凝远方,眉带哀愁,茫然而神伤,无助而无奈。我们似乎听到她内心的哀怨和轻轻的叹息。几枝孤独的湘竹,似乎隐喻风中伊人傲然于世的命运。冰清玉洁的伊人与前面几块峥嵘的顽石形成强烈的对比。美人的背后,留白不少,使人联想到人世的空幻和茫然。题画诗“秋风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意蕴深刻,凸显主题。汉成帝宠妃班婕好曾作《怨歌行》,借秋扇弃捐抒写恐遭遗弃的忧虑,此后,秋扇指代遭遗弃的女性。唐伯虎创作《秋风纨扇图》正欲借此表达对女性红颜老去、秋扇见捐命运的同情。他曾一度沉浸于烟花柳巷,寄情于“醇酒妇人”,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其《秋风纨扇图》是隐喻自己被当道者遗弃的命运,是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另一幅代表作《王蜀宫妓图》表现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生活奢靡、享乐后宫,最终导致被后唐灭亡的历史场景。题画诗云:“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学者们一般认为唐伯虎此画有劝诫作用,也是对现实政治的讽喻。然而,唐伯虎在批评的同时,不乏对这一逝去生活方式的惋惜之意。画面描绘了四位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百无聊赖以及背景的一片虚空则又让人感到美丽之下的茫然,流露出一丝惆怅。这些女人和服饰是浮华的,又是脆弱无助的,她们在现实中是如此不堪一击。正是这种失落之美触动了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心弦,引起他们无限怜爱与同情。唐伯虎所作仕女画人物大都以惜春哀怨的形象出现,真实地体现了其坎坷、抑郁、不得志的人生。

《吹箫仕女图》描绘仕女抚玉箫吹奏,造型准确,笔力老到。其中女子二目凝视前方,双手捏箫,唇未启而意先生,忧郁之情甚浓,令人如闻箫声如泣如诉,人物一颦一蹙笔笔哀婉,使人不禁产生对红颜薄命女子的无限同情。同时,作者也借此抒发一生坎坷,至死穷困潦倒、孤独抑郁之感。

唐伯虎的仕女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如《李端端乞诗图》和《陶谷赠词图》,分别取材于唐代崔涯和北宋初陶谷与妓女交往的故事。作者借古人之事,表达他对人性的关注赞美,对这些才识兼备而身处下层的女子的欣赏与同情。

二、对女性美貌的赞颂

班昭《女诫·妇行》云:“夫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功巧过人也……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正是“妇容不必颜色美丽”造成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外表美的否定。而唐伯虎创造了大量的美女形象,如西施、红拂、杨贵妃、王昭君、卓文君等,甚至传说中的美女如碧玉、莺莺等。虽然有些仅仅是为了取己之悦,有些也仅仅是为了寄托自己不能实现的参政理想而己。即便如此,它们或多或少也表现了对于女性形象的赞美和肯定。

唐伯虎的仕女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种娇小而端庄的美女形象,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性之美,又入木三分地展现了不同女性的个性和细腻复杂的内心。《秋风纨扇图》画中女子姿容秀美,束妆典雅明丽,神态端庄。《王蜀宫妓图》中四位女子体态匀称,削肩狭背,柳眉樱髻,显现出浓妆艳抹的华贵气质。《嫦娥执桂图》中嫦娥似正轻移莲步,有种动态美。《吹箫仕女图》中仕女面容娟秀,体态优美,神态忧郁,仿佛有吹不尽无穷忧愁。另如《贵妃出浴图》、《簪花仕女图》、《牡丹仕女图》等,所画女子形象大多清秀端庄、婀娜娟丽,眼中流露出脉脉温情,十分含蓄、动人。

三、展现女子的人格魅力

唐伯虎据唐代崔涯和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故事创作仕女画《李端端图》,描绘了被迫为妓的女子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故事。崔涯为人豪侠,长于宫词,每题诗于娼肆,必传诵于街头巷尾,“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错”。他曾嘲笑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生。”[2]李端端见诗后忧心如焚,伺机跪请崔涯哀怜她而改诗。崔被感动,另题一绝:“觅得黄骝被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于是“大贾居豪,竞臻其户”。唐伯虎将李氏向崔生求情改为当场评理的画面,突显“黑妓”的人格独立和智慧胆略:她娇小端丽,傲然玉立于崔家客堂,神情从容大方,又稍露不安和期待,手持白牡丹,据理巧辩。崔涯静气安坐,凝神谛听,内心折服之情溢于眉目间,手按卷纸正拟作新诗。有人称此画为《李端端落籍图》,寄托着画家对历史名妓的怜惜和爱慕之情。

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中,在经济和人身上都完全依靠男人。女子沦落风尘,出卖肉体,这无疑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最黑暗、最腐朽的现象之一,女性处于如此低贱的地位而要求独立的人格,需要极大勇气。李端端所追求的是与男子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独立人格,反映了当时女性有意识地追求男女平等和人格独立,试图打破女性处在男人附庸地位的社会角色限制。崔涯代表了传统的封建势力,李端端敢于向他们开战,体现了她鲜明的叛逆性格和独立的个性精神。唐伯虎对她深切同情、热烈赞颂。由此可见,唐伯虎开始关注广大女性的出路问题,他希冀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能像李端端一样,冲破传统男权中心的束缚的藩篱,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习俗,找到独立的社会价值。这是其全面解放女性思想的体现,是其先进的妇女解放意识的体现。

四、对自由恋爱的歌颂和对婚姻自主的肯定

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确立,特别是有着禁欲主义色彩的宋明理学的出现,爱与欲往往成了非礼的“恶”了,男女之事讳莫如深,社会伦理道德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男女青年在“至情”基础上的自由恋爱,只是一种理想。唐伯虎不满僵化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情的压抑,认为它们束缚年轻人的恋爱自由,他倡导对个人情感的尊重和自由表达,所以,唐伯虎画过多幅《莺莺画像》。不仅如此,唐伯虎还有不少诗词也是写的《西厢记》的故事。唐伯虎曾于四十二岁时(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模《莺莺遗照》,并调寄《过秦楼》一阙题之。唐伯虎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形容柔美端丽、心灵真诚、感情诚挚执着等集各种女性美于一身的美的典型,而且还通过崔、张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由的追求,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闪耀着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因此,这是一曲女性美的颂歌,更是一曲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赞歌。

唐伯虎通过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的描绘,一方面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一方面表达出“情礼对立”、“以情为本”的认识和主张,强调“至情”,伸张人类对于情欲的正当要求,这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无疑是大胆的挑战和有力的冲击。这种情欲,是以男女间的真挚的爱情为前提的,是生死不渝的。对爱情的充分肯定,无疑是唐伯虎进步妇女观的一部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进入明代中期以后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面临着种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深重危机,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下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股强大的市民思想和浪漫潮流形成,并有力地冲击着封建统治秩序,使传统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人的思想、观念、行为、道德也开始从传统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个人的机遇前途和命运逐渐突破独一无二的封建化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这些是唐伯虎进步妇女观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

注释:

[1]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题唐六如画红拂妓》,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嘲李端端》(卷870)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陈伉,曹蕙民编注.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3]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汉]班昭著.女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2008.

(陈志远 安徽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243031)

猜你喜欢

仕女画女性观唐伯虎
唐伯虎戏商人
唐伯虎赞画
“礼教下的光斑”
唐代人物画述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浅析泉镜花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观与恋爱观
唐伯虎送画
在场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