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2009-04-13张敬伟马东俊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管理学

张敬伟 马东俊

摘要:近几年,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国内外管理学研究中逐步兴起,运用这一方法有助于开发出扎根于中国情境的管理学理论。文章在简介扎根理论研究法的渊源、发展的基础上,就其基本思路、思维逻辑和根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对扎根理论研究法与量化实证研究在思维逻辑及在管理研究中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推动这一质化研究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扎根理论;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研究方法;质化研究

近几年,在国内外管理学研究中逐渐兴起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扎根理论研究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按照这一方法提供的原则和操作流程,管理学者能够开发出“扎根”于现实资料中的管理学理论,从而推动管理知识的发展。当前,国际管理学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中的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视(Wright et a;,2005),因此,基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有必要与西方主流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对接,甚至会对源于西方的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拓展。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管理研究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对本土管理知识尚缺乏充分的归纳和总结(徐淑英、刘忠明,2004)。在此背景下,主流学者呼吁,扎根理论研究法等归纳式研究方法是当前中国管理研究“必要且适宜的研究工具”(徐淑英、刘忠明,2004)。因此,在当前条件下,结合研究问题的需要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开展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管理研究的发展。

一、扎根理论研究法的起源与发展

扎根理论研究法渊源已久,最早源于Glaser&Strauss;(1967)的著作《发现扎根理论》。之后,两位作者及其合作者不断对这一方法加以发展。例如,主要的扎根理论作者共开发了四部关于扎根理论方法的著作:Glaser(1978)、Strauss(1987)、Strauss&Corbin;(1990)和Glaser(1992)。虽然扎根理论目前有不同的版本,但总的来说,扎根理论方法的使命非常明确: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Strauss&Corbin,1997)。如今,扎根理论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发展社会学理论,特别适合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St-rauss&Corbin,1997)。扎根理论之所以不断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关键在于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具有过程性和互动等特点。管理学以各类组织和各种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张玉利,2004),研究的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的互动过程,因此,管理学研究非常适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

从应用角度看,扎根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例如Glaser&Strauss,1968;Glaser,1976),之后扩散到健康护理、妇女研究、管理学等领域。管理学者们已经在组织(Turner,1981)、营销(Goulding,2002)、战略(Browning et al.,1995)、创业(李志刚、王迎军,2007)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其他的质化方法(比如案例研究方法)而言,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使用还比较少见。特别是国内,运用扎根理论的管理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这并非因为扎根理论不适合于管理研究,而是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界缺乏足够的传播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扎根理论的主要思路与思维逻辑加以阐述,以推动该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二、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其基本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与量化实证研究不同,研究者在进入田野调查之前并不提出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调查资料中进行经验概括,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进而发展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提升为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方法,直接扎根于现实资料的理论便是其成果的体现。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它的主要特点不是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资料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观点(陈向明,1999),发现新的互动与组织的模式(Suddaby,2006)。

扎根理论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开放性译码fopen Cod-ing)、主轴性译码(Axial Coding)和选择性译码(Selective Coding)这三重译码过程中。(1)开放性译码就是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解,针对资料里所反映的现象。不断比较其间的异同,进而为现象贴上概念标签,再把相似概念聚拢到一起,提炼出更高一级的概念——范畴,从而把资料概念化、范畴化。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出问题,比较资料的异同,并根据逐步显现出的概念、范畴来进行理论采样,进一步搜集资料,再把新的资料与原有的资料和提炼的概念与范畴进一步比较,从而发展出主要的范畴。(2)主轴性译码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建立主要范畴间的各种联系,从而展现资料中各部分的有机关联。在Strauss&Corbin;(1990)的版本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典范模型(Paradigm Model),即所分析的现象、条件、背景、行动与互动的策略和结果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按照这个模型,研究者可以把主要范畴间的关系按照这个逻辑予以展现。于是,资料就又被组合到了一起。(3)在选择性译码阶段,研究者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来梳理和发现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与其他的范畴系统地联结起来,搜集新的资料验证其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资料与正在成型的理论的互动来完善各个范畴及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概念密实、充分发展的扎根理论。

三、扎根理论的思维逻辑

1扎根理论的认知逻辑。通过上述译码过程可以看到。扎根理论对概念、范畴的提炼以及理论的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这同我们人类最初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是一致的。例如,新生儿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他,她们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对象或事物(例如某个桌子、凳子或者奶瓶之类的东西)。在他,她们最初的意识中。没有将这些对象进行联系和归类,更无法直接看到多个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比如他们会召唤小猫或小狗却不知道它们是抽象意义上的“动物”。但是随着与这些具体对象的不断接触和了解,他们开始会用语言和自己的逻辑来对具体对象的属性、维度等等进行提问,通过答案将一些简单、相似对象进行归类,提取出范畴。例如,虽然他/她看到的邻居家的那些像“桌子”样的东西的长度、高度、颜色、形状等(属性)各个方面和他们家的那一个有差别(维度上的),但是他会根据这个“东西”有四条腿、一个台面等基本特征而把它归为和他们家的那个桌子为同一类东西。以此类推,儿童随着成长逐步认识到什么是家具,什么是财富等等更为抽象的范畴。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对概念进

行比较、归类,进而形成对更高层次的概念或范畴的认识,在对这些不同的概念或范畴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和加深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儿童对事物形成深入的认识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期间我们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不断地提问。这是他/她们在对各种认知对象进行编码、发展范畴以及联系范畴的过程。因研究时间所限,我们对一个新问题的研究不可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来获得对对象的认识,而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我们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对问题的比较深入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仿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问题、做比较,进行分类、建立联系和发现理论的过程。

这一过程伴随着归纳和演绎两种认识方式。我们对不同的概念进行归类并范畴化的过程即是归纳的思维,而我们根据现有范畴与资料推断范畴之间可能的联系时,就是个演绎的过程,我们再通过进一步搜集资料,找到更多的证据去证明或证否我们的推断,从而逐步建立起理论。因此说。在实证资料和形成中的理论的不断比较过程中,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是交互进行的,但以归纳为主,这在扎根理论中被称之为“分析式归纳”(Analvtic Induction)。正是这两种思维的并用和互动,使得运用扎根理论理论方法开发出来的管理理论是被暂时验证过的理论,是得到丰富的证据支持过的实质理论。

2扎根理论与量化实证方法的思维逻辑的比较。在我们看来,自下而上的归纳式扎根理论研究与主流的自上而下的演绎式实证研究在思路上是相互映衬的。在演绎式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基于理论和文献提出理论假设,这些理论假设是有待验证的建构(Construct)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研究者需要对这些建构进行操作化定义——比如,定义成若干可测变量,之后是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再通过搜集实证数据来验证建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演绎式思维的研究过程。

而扎根理论正好相反,所谓的建构和建构间的关系在最初我们是不知道的。也是不能预设的。研究开始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资料,然后再从丰富的现实资料中提炼出概念,再把相似概念归纳为范畴,这样,经过开放式译码和主轴译码的逐步比较和归纳,就得到了我们主轴译码里面的几个主要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资料实际上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可测变量的取值,提炼出的概念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那些可以测量的变量,而最后得到的主要范畴及其关系则类似于实证研究中的建构及建构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量化实证研究中的演绎式逻辑和扎根理论研究中的归纳式逻辑正好相反,却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益的互补。

四、扎根理论研究法的根本特征

扎根理论具有几个明显而独特的特征,是否同时具备这些特征是扎根理论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唯一标准。这些特征包括:连续比较、理论采样和强调理论触觉。

1连续比较(Constant Comparison)。连续比较是扎根理论方法的精髓。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法也被称为“连续比较方法”(Glaser&Strauss,1967)。连续比较是指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是同时进行的,即搜集到资料以后,立即对资料展开分析,寻找新的资料中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的异同之处。所以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直至达到“理论饱和”,即,新的资料中再没有新的概念、范畴或关系出现。这种连续比较的方法与量化实证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别,后者在研究中往往把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截然分开,在研究成果的写作体例上也保持这样的特点。

2理论采样(Theoretical Samoling)。理论采样是指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范畴或理论指导着研究者下一步要采集什么资料、从哪里采集,等等。这与量化的假设检验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后者往往采取随机抽样原则,依据理论演绎而来的假设来抽样,更多地从研究效度角度考虑如何确保抽样合理有效,如何有助于对变量的有效测量和对变量间关系的证实或证否。因此,在研究设计时,研究者可以明确地确定要抽样的总体、样本和详细的抽样方案等一系列问题。但在扎根理论里,由于采取理论采样,研究者在研究设计时很难对从哪些人或来源来采集资料等问题进行具体化,这有赖于研究者对于资料的分析,以及正在出现或形成中的概念、范畴或理论。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初的采样往往采取的是目的性采样(Pumoseful Sam-piing)的方式。例如,当我们研究企业家创业经历对于其再创业成功率的影响时,我们首先访谈的最合适的对象显然是企业家本人,而不是研究者随意在其创业企业中碰到的某个员工。因此,找对“看门人”是很有必要的,这也保证了研究的效率。

3强调理论触觉(Theoretical Sensitivity)。扎根理论研究法非常强调理论触觉,Glaser甚至专门写了一本《理论触觉》(1978)来论述它。所谓理论触觉指的是研究者的一种个人特质,一种能够察觉资料内涵、意义的精妙之处的能力(Strauss&Corbin;,1997),也就是我们透过现象挖掘其深层次内涵的能力。理论触觉对于扎根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选择研究题目,还是选择问题的切入点,或是在译码过程中把资料转化为概念、范畴,乃至建立理论,都需要研究者具备理论触觉,才有可能开发出高品质的扎根理论成果。应该说,量化实证研究也需要理论触觉,但量化研究更加强调资料的客观性、程序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扎根理论研究涉及对资料的主观理解、解释,因此,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于关乎创意和灵感的理论触觉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Strauss&Corbin(1997)的著作中,作者提出若干策略来帮助研究者提高理论触觉,例如问问题、作比较、摇红旗,等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扎根理论(特别是Strauss&Corbin的版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方法、流程和技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理论,但扎根理论并不能保证研究者就一定能开发出合适理论(Goulding,2002)。因为,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五、结束语

最近几年,包括扎根理论在内的质化方法得到了国际主流管理学界的逐步重视(例如,Gephart,2004;Suddaby,2006),国内管理学界也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扎根理论研究成果(例如,李志刚、王迎军,2007;李志刚、李兴旺,2006;邓文君,2006)。这意味着相对于主流的量化实证研究。质化研究的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质化方法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对主流的量化实证研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可以看作是量化研究的重要补充(Eisenhardt,2007)。管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因此,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挖掘本土管理知识,进而为世界管理知识做出贡献,是非常必要的。显然,扎根理论方法为管理研究者探索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管理学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