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写作学习中范文的指导性作用

2009-03-25苑庆春付林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主题衔接英语写作

苑庆春 付林

[摘要] 范文阅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其示范性作用集中体现了英语文章的各个要素:主题的清晰表达、段落主题句及句子的撰写技巧、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彩。借助于范文阅读,通过英汉文章的对比进行写作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章欣赏水平及写作水平,激发其写作的热情和灵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英语写作 范文阅读 主题 语篇 衔接 句子 词汇

中国学生学习英文写作,尽管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但由于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缺乏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往往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语言使用习惯迁移到英语写作中去,造成句法、段落乃至整个篇章结构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目前,英语写作教学对读写结合的强调,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以范文为中心、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拓宽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更有利于学生清楚地领会英语文章的结构、主题句的位置、语言的连贯性以及遣词造句的表达习惯等写作特征,掌握写作要领,强化洞察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意识,逐步克服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定势,进而从根本上学会如何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一、在范文中理解英语文章主题的表达

范文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难看出,英语文章篇章组织发展是“直线型”,习惯于开门见山,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即直载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重视。其语篇结构的特点是,篇章按照一条直线推进,“起笔多突兀,结笔多洒脱”,习惯于“果”在前,“因”在后。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1966)认为汉语学生作文方式呈“螺旋型”,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要有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层层铺垫,最后进入主题,且语篇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如作者在谈到几个问题时,谈完后面的问题后,可能又回过头来涉及前面已经讨论过,但自己认为有必要强调或没有分析清楚的问题。这种逐步达到高潮的归纳式的篇章结构,只在文章的最后才画龙点睛,可以说是“起笔多平铺,结笔多圆满”。基于中英篇章模式的差异,范文阅读和分析时,教师的引导有益于学生感性地了解并接受“直线型”篇章组织发展模式,逐渐培养英文的写作习惯,即“段落起笔主题句,而后分点说明。分点说明的目的是展开主题句,并为在以后的段落中增加其他意思做好准备”。

二、在范文中认识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

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范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澳大利亚的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他们所说的语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中通过语法手段实现语篇连贯性和完整性的衔接手段称为语法衔接手段(reference,substitution, ellipsis and conjunction);把通过词汇实现语义统一,衔接语篇的衔接手段称为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cohesion)(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

在大量的范文阅读、分析中还可以发现,以语法衔接手段为基础,在篇幅相近的英汉语料中英语的照应、连接手段出现频率高于汉语,汉语替代和省略出现频率高于英语;衔接手段之所以在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共性和异性,从文化和语言自身的特点以及语言思维与逻辑关系上来分析,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以汉语中的照应和连接都不如英语多,而汉语的替代和省略又多于英语;主要是汉语的名词性替代出现率多于英语,也就是汉语的“的”字短语和“者”字短语多于英语的“one/ones, the same”用作替代时出现的频率。这一点主要从“的、者”的渊源看是由于汉语和具有衔接作用的“这、那”有同根性。

但所谓的“形合”和“意合”都是相对的;由于每种语言在语法衔接手段的运用上有它们各自的倾向,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范文阅读中对此应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旨在避免汉语负迁移现象出现在英文写作中,例如:“He was ill yesterday,he didnt show up this morning.”许多学生在英文写作造句时,由于受汉语“意合”句的影响,忽略了连接词而写出这样的病句来。所以王力先生评价英语是“法治语言”,汉语则是“人治语言”。

三、在范文中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

句子是文章的载体,范文分析中精彩的句子常常层出不穷。英汉思维角度的不同体现在英汉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英语造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句法结构呈显性接应,即,关系词和连接词经常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同时还有其它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以及广泛使用代词保持前呼后应得的关系,使用“it”和“there”做替补词起连接作用等等。

而且,英语的语句主干明显,即主、谓、宾结构突出,有如一棵树的主干。在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时,英语句子往往开门见山,在主语和主要动词的基础上,使用各种形式手段或连接词把分句、短语或从句连接到句子上去,恰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因而被称之为“树形句式”。相形之下,汉语句子中动词用得多。在思想表达时,汉语句子借助动词,按时间先后顺序或逻辑顺序推移,层层铺开,句子的结构有如一根竹子,一节一节连下去,靠语义彼此相连形成流水句的形式,这种“竹形句式”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介词等,所有多余的形式连接手段在汉语中均被最大限度的删除掉。词语之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注重隐形连贯是汉语句法的突出特征。这里以两个句子为例就可清楚地体会到句法结构的显性接应和隐形连贯:(1)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受汉语流水句形式的影响,中国学生写英文句子往往句式单一,缺乏形式上的变化,文章单调乏味,毫无生气。所以,教师在范文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英文句式(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长句,短句,平衡句,松散句,圆周句,反诘句等等),以“达意”为目的,充分调动不同的句式结构,长短结合,形式多样,文章就会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再有,西方文化把客观事物看成主体,并以此为中心,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他们习惯于以客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核心。而汉民族视人类为宇宙的主体。反应在语言形态上,其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过程中,特别是当涉及行为主体时,英语常常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animate)做主语(或潜在的主语);汉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inanimate)做主语。

英文范文欣赏的过程中,对比英汉语两种语言句式上的差异无疑有助于学生转变固有的母语写作习惯,快速掌握英文句子的写作技巧,使文章语句行文流畅,结构规范、语义清晰,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四、在范文中领会英语词汇的使用

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尚思”;中国人则见长于具象性的语言描写事物特征,“尚象”,“象形”文字就是典型的具象思维的结果。这种差异反映在词汇使用层面上则是,英语文章中的抽象名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况、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从而使英语具有“虚,泛,暗,曲,隐”的感觉。相反,汉语习惯运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给人以“实、明、直、形、象”的感觉。例如,“一件鸡心领毛衣”,英语为“a V-necked sweater”,体现了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者,受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表述复杂抽象的概念时,英语文章多采用平实质朴的词汇阐释问题;中国学生则偏爱用比喻或成语。由于成语多来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轶事、小说、戏剧或古诗词,若直译为英语,英美人无法理解其间的隐喻、明喻内涵。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这样写到:“Therefore if you can not drive in United States, you may just like the one who dont have feet to walk.”“No matter they are good or not, we can take them as mirror, to see what we can improve and what we can keep.”这里的两个比喻“像残疾人一样寸步难行”“像镜子一样是我们的参照”难住了英美读者,他们的文化里没有这样的象征用法所以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试想将“胸有成竹”译作“There is a bamboo in the heart”,英美读者一定是一头雾水了!因此,范文阅读分析中,注意中英词汇的使用差异,不断增强语言差异的敏感性,日积月累,一定能为英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些年,北美母语写作课堂的研究发现,成功的写作者的写作行为并非像经典修辞学研究所认定的那样,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Farris 1987 ;Wal 猻he 1979 ;Yang 1995) 。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有:信息搜寻、前写过程、写作过程、改写过程、编辑过程。阅读在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在信息搜寻,前写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就写作本身而言,也讲究循序渐进,广读多练方见成效。目前,大学英语写作课的课时设置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事半功倍地点拨学生尽快掌握地道的英文写作模式,掌握提高英文写作的自学方法和窍门,已成为当前教学论文的主要论题之一。海姆斯、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语言能力是通过社会交互活动和吸收他人话语行为而发展起来的;应当培养学生注意语言使用中的语言形式,包括体裁、风格和文体变异;教学过程中, 语言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协作交流达到“意义协商”的目的,通过真实的交际任务营造话语群体;语言教学中理应注重连贯话语段落的分析;语篇反映不同的交际活动,有明显的“以言成事”的底蕴;意义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活动,受到相关话语群体理解规则的制约( Kern & Warschauer 2000)。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贯穿大量的原版英文范文阅读与分析,也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社会认知理论,是引导学生认识英文写作,熟练英文写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Bander,R.&Dressler,W.U.Introductionto Text-linguistics[M]. Longman,1978.

[2]Hall, Donald. Writing Well[M].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979.

[3]Kaplan,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96,(16):1-2.

[4]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7]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A].英汉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59.

[9]刘上扶.英语写作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汪福祥. 英语写作技巧新编[M].上海:外文出版社,1997.

[10]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53.

[11]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杨永林.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bimonthly),2005.

[13]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2009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猜你喜欢

主题衔接英语写作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