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与不足

2009-01-29朱家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线索不足

摘 要:《老残游记》描写了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他摇串铃,走江湖,以行医为生,自甘淡泊,不慕名利。他是非分明,爱国忧民,常倾其力来解救人民的苦难。随着他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真实的社会面貌。全书以玉贤、刚弼两个酷吏的暴政为主要内容,写出了当时清廷吏治的黑暗与腐朽。

关键词:《老残游记》 线索 讽喻 艺术成就 不足

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1]。此书是章回体小说,共二十回,原署名“洪都百炼生”著。胡适曾经指出:“这部小说是作者发表他对于身世、家国等见解的书,里面寄托着他的‘感情见解”[2]。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丹徒人。他曾因治河有功而官至知府,终因私售仓粟罪谪徙新疆而死。据其子刘大绅说:“《老残游记》一书为先君一时兴到笔墨,当时不过日写数纸,赠诸友人。不意发表,后数经转折,意尔风行……”[3]可见,此书是作者的无意之作,并非为小说而有意为之。但在19世纪中国的文学天空中,《老残游记》竟成了新文学的前驱,旧文学的收场之作。

在清末十年的小说中,《老残游记》倍受人喜爱,至今人们仍对它兴趣不减。这不仅由于它思想内容深刻,其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那么《老残游记》的艺术美到底体现在何处呢?

一、小说线索分明,全书以老残的行踪为线

老残本是江南人,为行医,他的足迹遍布山东的各个角落。途中他听说曹州有个叫玉贤的“清官”,因他治下“路不拾遗”,为考察其“政绩”,老残连夜(山东巡抚留他仕官济南)离开济南,奔赴曹州,一路上听到“清官”的种种“政绩”:有于朝栋一家四口惨遭非难之事,也有杂货店掌柜之子因言获罪,命丧站笼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不平之事让老残怒火中烧,他决心为民伸冤,想去省城却因黄河停渡,只好滞留在齐河县一旅店里,又引出智救风尘女子翠环一事,接着又带出本县“贾家十三条命案”一事。后经老残明察暗访,案情终于水落石出。事后,他拒辞酬谢,带着翠环匆匆离开该县,返回江南老家去了。至此,小说便戛然而止。

二、小说塑造了一个医术高明,关心民众疾苦的立体的老残形象

首先,他以一个名医的形象走进了读者的心灵。第一回写他治好了黄瑞和的病,此人得了一种奇病,浑身溃烂,每年都要溃几个窟窿,历经多年,无人能治愈,并且病只发生在高温的夏季,真是怪病一桩!经老残妙手诊治,此人痊愈。第三回又写他医好了一个滴水不能进腹的患喉蛾病的妇人。其次,他精通“水患”,博古又通今(第三回);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十三条命案”一事最能体现(十九回);他还有过人的诗才和惊人的胆魄,第六回写他在墙上题写讽喻“清官”玉贤的诗,题完后竟署“江南徐州铁英题”七个字,这与《水浒传》中武松杀死张都监等人后留名于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一样的豪壮[4]。此外,老残还极富同情心,有着万般的柔情与仁厚的心地。小说中多次写他泪花盈眶,十三回写他得知翠环姐妹的不幸遭遇时内心异常沉重,十九回又写他为魏家父女的不幸深表同情。老残还是个不慕功名富贵的人。第三回中写他为妇人治病不收钱,第四回写他弃官赴曹州,第二十回又写他拒收魏、贾两家的三千两银子。

三、讽喻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回中,作者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政治见解。他把国家比作一只在大海上颠簸的帆船,把船上的四种人(掌舵、管帆的;水手;演说的;乘客)分别比作清廷的统治集团、中下层官吏、革命党和老百姓。其中,作者肆意歪曲革命党人的形象,对老百姓也深为不满,可见其思想是反人民的,是倾向于清廷的。但在第二十回中,作者又将希望寄托在高人“青龙子”身上。青龙子能识得“千日醉”,能觅得“还魂香”,能救民于水火。在作者的心目中,“青龙子”就是改革黑暗社会的一缕曙光、一线生机、一股力量。从中可看出作者希望人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无家可归,这反映出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

四、小说还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鲜为人见的“清官”暴政现象

作者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小说主要写玉贤和刚弼两个官员,前者为官曹州时,衙门前十二个站笼便站死了两千余人,且几乎全是良民,个别没站死的,也要被活活打死。第五回写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怨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便将于家父子几人活活断送在站笼里,事后连毫无同情心的强盗都指责他的残忍。在齐河县“十三条命案”中(十六回),玉贤仅因为魏家下人送银子给他,就断定贾家“命案”是魏家所为,于是将魏家父女捉去严刑拷打,要不是太守审时度势,严查案情,魏家父母的命运可想而知。这就是清廷政府的吏治,黑暗透顶。实际上当时像这样的官吏比比皆是,他们表面上为民请命,实际上罪不容赦,有他们执法,老百姓何谈幸福!清政府怎能兴旺!作者将此信息传递于世人,可谓关心国家、关爱人民。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说不仅写了恶官玉贤和刚弼,还塑造了两个清官——庄宫保和白子寿。前者爱才若渴,举贤授能,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封疆大吏。第三回写他聆听老残治理“水患”的高见后,便立即让他搬到衙门里,以便随时领教。当得知老残需赶赴曹州时,他神色怏怏,一个求贤若渴的官员形象如立眼前。白子寿是作者塑造的另一个青天大老爷,他耿介清廉,明察秋毫。第十八回中,他大显身手,只短短两个小时就弄清了“十三条命案”的真实情况,还魏谦父女二人清白,事后,魏家甘愿将一千两银票充公存库,作为对他的感激。而先前的“清官”刚弼只是草率断案,置人性命于不顾。同是为官,其性质明矣!

《老残游记》像一座美丽的花园,将她的缕缕幽香散发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又似一坛刚打开的尘封已久的美酒,将她的浓浓醇香飘洒给后世诸人。但笔者读后,仍觉有不妥之处,现愚陈一番。

首先,将老残神化,一些情节也游离于现实。老残本是个摇串铃走四方的游医,至多也只在医学上有些建树。但作品中的他给人的印象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第三回写他分析黄河“水患”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水利专家,远非一个江湖郎中所能企及。小说还写他救风尘女子翠环一事,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老残还有惊人的侦案能力,他曾四处奔走,派人卧底,终将齐河县“十三条命案”弄得清清楚楚,后来他又找到了“返魂香”,将已入土的人一一医治,这未免过于离奇。另外,小说中的一些情境犹如仙境,非人间所能觅寻,境中之人也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第九、十两回中,写申子平为访刘仁甫而暂住一山中,那情境好似一个世外桃源,特别是黄龙子与屿姑的一席谈论,让申子平大开眼界,其内容涉及到儒、道、释三教,可谓包罗万象。最后一回写老残为救十三条人命,只身一人,骑驴去寻青龙子,途中充满着玄机,人世间断无此路径,原文写到:“……若一直向前,必走入荆棘丛了。却又不许有意走曲路,有意曲,便陷入深阱,永出不来了……”,这未免有些离奇!

其次,老残的形象前后显得突兀,难以勾连。在第一回中写他读书不成,教书也没人要,岁数又大,后来只好跟了一个道士学了一些医术,于是便串摇铃而行天下。由此笔者实在看不出他数技集身,与众不同之处。但后文的叙述却让读者屡感意外,他既精通水利,又有超人的侦案能力,还能救民于水火……这前前后后,确实令笔者感到费解。

再次,小说的部分情节缺少提炼,致使结构松散,人物之间和情节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如第九至十一回中,写“申子平暂住山中”一事,情节上就显得较为松散,尽管人物的论述极其精辟。

最后,由于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局限,小说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尽正确。可见第十一回“申子平问道于黄龙子”一节。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胡适:《〈老残游记〉序》,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页。

[4]施耐庵:《水浒传》,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2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施耐庵.水浒传[M].合肥:黄山书社,2006.

[3]刘鹗.老残游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1.

[4]刘德隆.朱禧,刘德平.刘鄂及《老残游记》资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朱家健 安徽省明光市潘村中学 239451)

猜你喜欢

线索不足
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种设计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关于集团预算及内控管理的思考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改变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