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课中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2009-01-22王小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科学教学学习方式

王小涛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规定中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之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育 科学教学 学习方式

我国学生从幼儿时一个又一个执着而充满灵性的“为什么”,到高考备战时一遍又一遍反复背诵的知识点,问题越来越少,思考的惰性也越来越强。如果从校园里走出的一代又一代人都“前赴后继”地缺乏想象,缺乏问题意识,那么,这个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教师普遍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的评价机制导致一些老师仍然满足于解疑释惑这一传统教学功能上,其更为现实的考虑是只要学生的成绩不错就行,片面追求卷面成绩、升学率,使之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律搁置一旁。当然,这也与目前的评价机制不无关系,因而评价也需要改革。学生的素质并不都能通过纸笔测验来评价,同时,目前课改试验区教科学课的教师,由于受专业科知识的限制,在教到非专业科目知识点时,难免会心存顾虑,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自己无法应对,因而不敢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重视在教学引言中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地阅读来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时,必然会伴随着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机,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牵引力,因此,在引言中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的引入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大胆突破课本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事件或故事,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在宽松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时,笔者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辩别,接着要求他们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并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利用这些器材都可以发声,进而提出“物体为什么会发声?”这时,有同学说:“是因为物体碰撞而产生声音的。”但很快有学生反对,指出:“橡皮筋上下弹动也可发出声音,但它并没与物体发生碰撞,所以声音不是由碰撞发出的。”同学们各抒己见,不仅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发展了自己的思维。

二、营造开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还学生思考的权力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而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在课堂上自觉质疑的热情就越高,创造性思维就会越活跃,因而容易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地球的自转》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然后自己解答。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后,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①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还会有昼夜更替吗?这时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后果?②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③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④在游乐场的大转盘上我们能感觉到转盘的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⑤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正是因为课堂上“少了一些不准,多了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能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

“光合作用”是生物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对于初中学生又是一个教学难点。对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如果将它设计成一个完全的探究式教学,教学就必定会是失败的,所以,笔者将其设计成了一个半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学生们知道,动物和人维持生长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物,都来自所吃的食物,而所吃的食物最终又来自于植物,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物来自土壤。因此,教学的前提就是先要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机物来自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的。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学生往往不易接受。这时候,就要安排“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如何让验证性实验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呢?这就需要在关键实验步骤中设计巧妙的思考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边实验边思考。例如,在“光合作用”这个经典实验里,就需要把实验植物搬到黑暗处放一昼夜,并提问学生: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提问学生:为什么要从上下两面遮盖,只遮盖一面行不行?为什么只遮盖叶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学生实验之后,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本实验是证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同时也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呢?实验结束时,再让学生提出他们还感到困惑或感兴趣的问题,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开端,并鼓励学生在课下做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将探究延伸至课外。

四、引导学生从科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了有关地震知识后,有学生提出,既然地震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的释放,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它?能不能用某种办法把这种能量引走,而不让它对地表产生巨大的破坏呢?汶川地震后,学生天天关注新闻报道,有学生提出,地震后,城市和乡村的生态恢复有什么区别?科学技术对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办法?学生从惠州东部回来后,提出:那里的污染太严重了,甚至河边、海边到处都是垃圾,要搞好环保,那些地方的工业该如何处理?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有学生提出不同酸碱度的水(包括清水、茶水、淘米水、洗衣粉水)等对种子的萌发有没有影响?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从而学会了主动研究、实验。

五、适时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就要注意适时激励,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为了激发、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也可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直至把提出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建立提问记录册,由学生记录下每节课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再由小组长和科代表共同负责监督、考核,并根据提问的次数和提问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计入该生平时成绩。对于课堂提问次数多、质量高,且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给予期中、期末考试免考的特别奖励。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较高,每学期人均18次,提问率达100%,而对比班人均只有8.6次,提问率仅为26.2%。

科学史的进程表明,所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无不都始于问题。笔者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石厦中学初中部七、八、九三个年级科学课中,通过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研究,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高,学生们更爱提问题了,甚至好多问题还难住了老师。此外,还有多人在福田区组织的科技节中获奖。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时代,教师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就根本谈不上创新,可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黄树生.“新教材、新元素、新理念、新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4]陈美玲.“生物实验探究与创新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01,(3).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科学教学学习方式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