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教学行为的失衡与变革

2009-01-22茹红忠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失衡教学行为变革

【摘要】本文简要呈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四种认知失衡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反思和矫正。

【关键词】课堂 教学行为 失衡 变革

新课程在江苏实施三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传统教学行为的弊端有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教师在认识上仍存在着困惑,继而引发了一些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如课堂教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突出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作用;追求民主、开放,抛弃秩序、规则,等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传统教学行为的弊端,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矫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以推进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失衡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立和冲突关系,如: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知识接受与能力发展。教师对每一对关系的失衡都会导致教学行为的失衡,反思和矫正这些失衡,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前提。

1.重智力,轻人格。智力的发展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只是完整的人格的一部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社会不仅对人的智力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培养智能型人才,忽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导致智力与情感的分离和失衡。这不仅有害于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而且也会带来诸如人情淡薄、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重知识,轻建构。课堂教学中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高密度,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或轻视知识的获得要经过学生主体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不恰当的舍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人为地将其神秘化,或把课本知识视为“绝对真理”,好象只要记住文本知识,就可以套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实际上,这种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需要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夺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的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听课和记忆,无需思考、无需诘问、无需评判,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重主导,轻主体。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主体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共识。但是,观照实践层面,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仍是一个严重问题。集中反映在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舞台,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学生只有一味地被动静听,被动接受,完全成了知识的接受者和容器。长期的被动学习,使学生在思维上求同、收敛,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限制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

4.重书本,轻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批评中国的教育脱离社会实践,“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这正切合了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完全从其现实生活世界中拉了回来,进入一个“冰冷”的教学世界,教学中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无关,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也完全不同于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过程。学生在学了一大堆于己无关的书本知识后,也只是把它作为升学、就业的砝码,或作为炫耀的资本,一旦面对生产、生活实际就会束手无策。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必然发生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中,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更加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建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向学生单向性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此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来教师中心的做法,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寻找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1)教师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发现;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堂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学习和探索。

(2)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教师应平等地参与教学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师文化生态,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要自觉改变“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师要为每位学生提供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交往方式:从控制到对话。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边缘位置,笼罩在教师权威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是对学生的压抑、禁锢,甚至摧残,它使学生变得顺从、委琐、自卑、麻木。在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1)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关系。在交往与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的相遇,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而且包含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的碰撞,包含灵魂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不是把对方看作可改变的客体,而是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中的“你”。

(2)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参与、合作关系。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是彼此亲临的过程,双方都沉浸与被吸引到对话中,互相接纳、互相敞开和互相理解。在对话中,教师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帮助,并且指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师生双方是一种同样的参与、合作的默切关系。

(3)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人格上的价值引导关系。教师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态度和意向,并且相信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年幼无知、不完整的人而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学生在此种对话中,获得了人生的智慧,体验成长的乐趣。然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即具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中的价值引导的特点。如果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师生关系。

3.教学过程:从脱离到回归。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的对话与理解。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与教学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种课程内容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必然要求教师教学行为的重建。

(1)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一定程度上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某种知识技能,然后学生进行掌握与操练从而达到记忆与运用。实际上,学生的认知决非无中生有,学生对知识、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理解是建立在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基础上的。只有把知识与经验相联系,学生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他们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意义地同化和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2)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正是这些知识和经验深刻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及其自己所处社会的理解。

(3)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师生在生活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尤其作为必修课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更要通过学生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教师需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整合校内外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温红颜.课堂教学现象分析: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N].北京:人民日报,2005-2-3.

[4]茹红忠.新课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J].语文天地,2006,(3).

[5]茹红忠.课堂质疑中的教师行为策略研究[J].中学语文,2007,(10).

猜你喜欢

失衡教学行为变革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