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与“感动”

2009-01-20何兰芬何兰芝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情感目标认知

何兰芬 何兰芝

【摘 要】“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属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指的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新的课程目标,很多教师感到了困惑,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效整合,教师必须明确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属于认知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情感目标。面对新的课程目标,很多教师感到困惑:强调特别关注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效整合,笔者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是第一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其实,人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2.附属的情感教育。很多教师把情感目标看作是促进认知目标的辅助手段,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 这种观点与我们倡导的情感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只是从认知的发展需要去探讨如何激发情感、促进学习,而不是关注人的心灵本身的发展。而真正的情感教育目标应当是“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3.外在的、生硬的情感教育。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一个显性的教学环节,在课的结尾处生硬地添加一个环节,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没有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4.虚假的情感教育。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在课堂上,不是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而是戴着一副假面具,用空洞的、虚假的情感标签包装自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离,而一旦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虚伪,情感教育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如一位语文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问学生:“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5.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一是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有些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二是误认为情感教育为思想教育的翻版,过于强调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这种教育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结果会适得其反。三是情感教育灌输的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空洞的文本内容,这种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怎么能穿透人的心灵、怎么能引起人的情感回应?情感的形成只能靠双方心灵的沟通和交融、靠人的感悟与体验,缺乏沟通与体验的情感教育只能造成情感的空场。

6.廉价的表扬与赏识。当前,赏识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些教师的课堂充斥着大量无谓的表扬声,有些教师一节课中掌声不断,而得到表扬和掌声的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有的答案还不完整,就获得这样的“殊荣”。有些教师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小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得工整奖一枝铅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了好多金星,身上花花绿绿,看起来像唱京剧似的。

学生是需要鼓励与肯定的,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大搞物质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过分夸大的表扬与评价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非常虚伪的。

二、评析与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学与教的方向。可见,正确理解和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就成为课改中首先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1.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元素,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它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缺一不可,学生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同知识素养一样重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2.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只不过是提法的“创新”,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的区别;有人认为“三维目标”的后两个维度既无法量化又不好评价,因此“可行性”不大,只要坚守“双基”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人过分追求情感目标而淡化了“双基”教学,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虽相辅相成,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知识、技能是基础,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绝不能以轻视认知目标或淡化“双基”教学为代价。作为完整的人,认知与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割裂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目标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教学。

3.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传统教学过分关注认知目标,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红在接受《中国教师报》专访时说:“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4.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不同,认知目标是外显的,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也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脱离具体内容和情境而机械生硬地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不是靠刻意地问一句“有意义吗”“你热爱吗”等来达到的。而是靠教师的一种教学意向: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当成一种内在教学品质和自觉教学行为,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的。总之,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均衡地凸显,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去整合、去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3-9.

[2]吴志华,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2004,(5):47-49.

[3]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B6).

猜你喜欢

情感目标认知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途径
浅谈高中政治选修课堂的情感生成策略
三维动态形成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与实践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浅谈社区教育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