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审美素质是挖掘史学功能的重要手段

2009-01-20周道贵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建筑

周道贵

一、美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作为历史学科教师,应该结合本科教学特点,加强美育的渗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蕴藏的“美”,通过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的陶冶作用和诱导力量去美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催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崇高情操的胚芽,并“导之以行”,通过历史中的美育“使他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以充分发挥史学的德育功能。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历史之美是辉煌的。历史审美感包括对人类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道德境界加以颂扬情感、对自然界壮丽河山和优美环境加以讴歌的情感。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美、艺术美方面。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开掘美育土壤,撒播美育的种子。

1.历史的社会美。社会美是指人的美和以人为中心的有关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的美。

(1)历史人物的行为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的重要关头,能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为人民为革命而斗争,为真理为正义而奋战,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如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成为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等500多名官兵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秋瑾为复兴中华视死如归,成为一代巾帼;布鲁诺为坚持科学的宇宙理论,最后被罗马宗教法庭活活烧死……他们的行为是崇高的,最具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教育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2)历史人物的心灵美。不少令人崇敬的历史人物,往往都具有忘却自我功利、安危,献身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如伟大的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 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人格和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等。他们的突出言行,都能起到冲击感化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是进行心灵美教育的绝好素材。

(3)历史人物的意志美。意志是一种支撑力和推动力。许多历史人物以坚强的意志作精神支柱,克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艰巨的事业,从而取得成功感。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司马迁受腐刑后仍坚持著成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李时珍数十年含辛茹苦地致力于《本草纲目》的写作,对世界的医药学和植物学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都是坚强的意志力支撑的结果。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并懂得“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使之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4)历史现象美。一切体现人民意志、愿望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现象都是美的,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但应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之美,并非统治阶级所创造,而是劳动人民智慧、勤劳的结果,统治阶级只不过是明智地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历史的艺术美。艺术美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美的选择、概括和创造性的表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从艺术分类来看,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艺术美包括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想象丰富的《离骚》、语言清新的乐府诗、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刻,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题材多样、技巧精湛的绘画,如《郑之天王图》、《清明上河图》;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如《兰亭序》、《多宝塔碑》;清洁感人的戏剧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优美的音乐、舞蹈;雄伟的建筑等。

历史的艺术美五彩缤纷,历史教师应通过对教材中有关艺术美客体的描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发挥它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增进道德涵养、丰富知识方面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和素质的方法

1.从形象直观上展示史学之“美”。美育是以形象为物质手段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美育的运用就要讲究形象性。众所周知,历史教学内容具有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由于年代已久,时过境迁,往往使学生在历史的时空观念上有雾中观花之感。所以,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既要靠生动形象、饱蘸情感语言的讲解,更要借助于教材中插图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图表、实地考察,生动再现各种历史现象,把学生引进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意境之中,产生亲切的“美”感。

首先,“瞻言而见貌”,形象生动的语言可达到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有助于充分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美”。如中国蜿延起伏的《万里长城图》,美好的《赵州桥图》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同古埃及金字塔、古罗马建筑相比毫无逊色;古老的半坡遗物、威严的司母戊方鼎、精制的四羊方尊和美观的“唐三彩”陶瓷,这些都充满了中国特色的造型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脍炙人口,处处表现出祖国山河自然美;云冈龙门、甘肃敦煌石窟既有雕塑、又有壁画艺术的美……这些令人陶醉、叹为观止的“美”,都可以通过教师娴熟的口才、清晰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语调得到表现,使师生在情感的交流中共同进入“美”的境界,从而陶冶学生情操,点燃心灵美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审美理念和素质。

其次,在授课感情及材料补充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品质中表现出的“美”,用“动之以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叩开学生的心扉。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有许多忠奸不同的历史人物,有许多兴邦祸国的朝野异闻,有许多宏伟纤巧的创造发明……它们组成了色彩各异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示了生动感人的审美对象。

清代的史学家章学诚说过:“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真切饱满的感情,颂扬真理和正义,鞭鞑腐朽和丑恶,用自己喜怒哀乐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交流,使学生知其所以爱、所以恨、所以兴、所以怨。如有奋起抗外、为国捐躯的关天培、陈化成、邓世昌、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张自忠等英雄豪杰,有保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林祥谦、方志敏、吉鸿昌等志士,有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张骞、班超、毕升、李时珍、祖冲之、张衡、冯如、詹天佑等楷模。当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叙述时,学生们顿时就会意气昂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毛泽东同志指出:“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在一幕幕的史剧画卷上,无一不是美与丑的斗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当我们在赞“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议“丑”的特殊作用。当讲到秦桧、石敬瑭、李鸿章、袁世凯、汪精卫等一类佞奸之徒时,应指出他们卖国求荣、陷害忠良,虽得志于一时,却终为后世所唾骂,遗臭万年。在鲜明对比中,培养学生的爱憎观、美丑观、荣辱观和是非观。授课时,教师应爱憎分明、激昂振奋,时而如滔滔激流,荡涤污垢;时而慷慨激昂,催人猛醒;时而怒形于色,潸然泪下;时而轻言细语,沁人心脾,这样可以对学生移情、熔志,唤起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追求正义的情感。

再次,组织参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愉悦美。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瞻仰、调查本地区历史古迹、遗物、碑文等活动,充分挖掘本地区“美”的资源,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如江苏省句容市居长江之滨,位秦淮之源。雄居市东南的道教“圣地”茅山,巍峨峻峭,洞天争奇,云蒸霞蔚,碧水清流,为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屹立于西北的宝华山,群峰环绕,宛如莲花,素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雾之胜”美称,其中,宝华隆昌寺为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学生在参观中充分感受到家乡自然的“美”的同时,也了解了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笔者就曾经率领历史兴趣小组学生赴南京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陈列馆、中山陵、梅园新村等历史名胜和遗迹,在参观中结合实物、遗迹、碑文等适当讲述历史上仁义之士为民族独立和富强所探索和奋斗的足迹,以激发学生们热爱中华、热爱家乡之情,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家乡腾飞而发奋学习之志,达到以“美”育才、育德的良好效果。

2.以中外史上的建筑美激发学生的创美意识。前苏联教育家诺维科娃说:“美育的使命就是有助于塑造积极进取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这种人不仅善于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善于为它而奋斗,善于‘按美的规则创造生活。”由此可知,欣赏美和创造美是人们审美过程中的双向活动,而“‘按美的规则创造生活”正是我们美育的社会功能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实施美育,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使之产生创造美的激情。这一点,尤以对中外史上建筑美的鉴赏能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美术大师塞尚则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感等表现手法,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且不说古埃及蔚为壮观的金字塔、雄伟怪异的狮身人面像、精美奇伟的阿蒙神庙都堪称为人类建筑艺术上的奇迹,也不看罗马万神殿、古印度宛若穹庐的佛塔、阿斯特克人的特诺奇蒂特兰城是人类史上辉煌一时的接触代表,我们先看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这是一座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整体色彩沉静而明丽。让我们再来欣赏巴黎埃菲尔铁塔,它是为庆祝大革命胜利100周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而建筑的。除了4座塔墩是用水泥浇灌外,塔身全为钢铁结构,不计旗杆总高达300米,总重量有700余吨,由18038个精密度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部件和250万个铆钉铆接而成。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现了钢结构的巨大能力,同时证明与钢结构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形式,同样可以是优美而激动人心的。它打破了几千年来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的传统建筑观念的束缚,促进了现代建筑的诞生。那么中国呢?我们不看皇室宫殿的金碧辉煌,也不看古代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奇巧以及与尘世相隔佛塔是神秘给我们带来许多美的遐思,我们只来欣赏赵州桥的造型: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桥的两侧栏板上刻着龙形花纹,姿态活泼,好象都在游动。“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人背上行。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不仅是一座驰名中外的石拱桥,更是一座巨大的石雕工艺品,它凝结着李春的艺术匠心。我们伫立在前人的这些科技成果面前,怎么能不萌动强烈旺盛的创造意识呢?

总之,把美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其功能是不可低估的。这既增长了学生的才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三个面向”的需要。美育不仅影响一个人,而且能影响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因此,美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必须日积月累地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才能逐步深化,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只要我们教师有浓厚的美育意识,积极探索,创设美育情景,把历史之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定能渗透到学生心田,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范美庆.句容历史文化新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3]姬秉新,李伟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7~9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姬秉新,李伟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历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建筑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