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中国审美类谈话节目

2008-10-24

总裁 2008年6期
关键词:审美

许 鹏

摘 要:分析我国审美类谈话节目的现状和特征,提出审美类节目目具备的要素,解《文艺沙龙》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审美;谈话节目;《文艺沙龙》

1 概述

自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开播成功以后,中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开始掀起了谈话类节目的狂潮,各种各样的谈话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向观众,填充荧屏。这种全新的节目形式是之前中国观众闻所未闻的,个性化的主持人,犀利的语言,别出心裁的选题等,吸引了亿万观众争相观看,也促使各大电视频道纷纷推出独具特色又千篇一律的谈话类节目。

有关审美类谈话节目的论著很多,其中一个最难以破解的问题就是如何“常立常新”。各式各样的审美类谈话节目纷纷开办,但是大部分的结局都是来去匆匆,很少有像美国NBC《今夜》这种长久不衰的节目,这也是中国电视节目的同一性问题。有人说节目选题需要创新,有人说节目主持人需要培养个性,有人说节目应该着力突破旧有模式等等,意见不一,难以统计。有病切忌乱投医,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要想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必须先分析问题主要出在哪里,需要对审美类谈话节目的合理性做出分析和判断,从前在的合理性当中找出潜在的不合理性。

2 特征

2.1 交往的理性(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的理性”是社会化的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本质。谈话类节目的共性在于满足了受众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以及对意见表达的需求。按照李普曼“拟态环境”学说的看法,大众媒体为受众认识事物提供了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媒体世界”,这种间接认识世界的模式使得受众越来越远离事物本身和深入交流。最纯粹、最合理的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这也是人际交往的纯粹理性。大众传播的异步传输和虚拟属性与人际传播的同时在场和真实存在原本是矛盾的,然而谈话类节目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借用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满足了受众人际交往的实在需求。

在场和真实是谈话类节目的生命,人际传播的魅力就在于交往双方的同时在场并现场交流。在当前真实性话题中讨论最多的是真人秀节目形式。真人秀,只不过是通过真人的表现方式来作秀,其本质还是作秀。但是谈话类节目的在场性和真实性,则在人际传播的表现形式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虽然谈话节目也有前期的策划,主持人也在节目中将谈话往既定的方向上引导,但是谈话节目的开放性与不可预知性所带来的真实感还是为广大观众所认同的。

2.2 争论的场域(布尔迪厄)

人际交往的高潮或者核心是观点的争锋。谈话类节目会设置一个封闭的布尔迪厄式的权力场域,以同一的公共话题来引起不同的观点,使得参与交往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牵引在争论的螺旋当中。审美类节目的特点是精英与大众的交往,邀请的嘉宾即使不是属于精英阶层也是代表精英观点,双方在意见的场域当中争夺意见的权力,以求说服对方或者达成共识。文艺审美话题有别于公共政治话题,每个受众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力和能力,审美性话题不像政治性话题那样有一个固定的约束范围和权力限制,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既可以完全不同,又可以极度一致。意见的区隔受到节目以外现实原则的压制比较少,所以审美类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可以比较宽泛,而且应该尽可能的制造争论。

在谈话节目的实际策划中,会强调所谓“兴奋点”的制造。倘若在一个时长为60分钟的电视谈话节目中毫无辩论,只是听一个或某几个人在进行呆板的叙述,那么观众的流失是可以预见的。观众在观看中希望看到观点的分歧,这种观看别人争吵的快感是谈话节目收视原因之一。多人参加的谈话,最原始的形态就是古希腊城市中心广场中的辩论,这种被称为“苏格拉底法”的交谈,被认为是寻求真理的最好途径。而真理的寻求过程就是各种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争吵、交锋、交流从而达到一致的过程。

2.3 审美的情趣(安东尼·吉登斯)

在当下的人类社会,物质匮乏型的生产已经退居其次,精神匮乏型的生产成为人类的首要经济任务。按照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人类近百年来的成就在于对世界认知方面的巨大进步,而感情审美方面的能力则依然属于19世纪。在日常工作日繁忙的劳动以后,人们希望的是感情的慰藉和精神的放松,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认知的资讯类节目,而是渴望意识层面的按摩。像《康熙来了》和《超级访问》这样的娱乐节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按摩的作用,但其功效也仅限于此。现代人类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在无形之中拔高了审美情趣的层次,他们需要更高级的审美情趣和高雅艺术。

《文艺沙龙》在2003年改版以后,主要定位为以名人名作为对象,构建艺品与人品的深层话题,以探寻艺术规律、张扬人文精神。尽管切入点不同,表现对象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坚持文化品位,追求思想含量,创造艺术个性,探寻独特风格。正如刘萍主任当初创办这个栏目时所说的那样:“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支撑点。虽然我们这个栏目不能完全承载文化的厚重,但是在参与和探索中,我们要不断地努力思考和付出,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和视角,让节目与时代的节拍同步,与观众的心灵共鸣。”这种传播文化和培养审美的主旨契合了当下受众对审美情趣的需求,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3 要素

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还需要将审美类谈话节目置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传播学模式当中进行论证。审美类谈话节目的5W包括:“主持特色——表现风格——选题内容——受众需求——意见环境”。

首先是主持人需要具备的素质。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是沟通嘉宾与观众的中介,掌握着节目的进程和节奏,对信息流的起承转合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审美类节目,主持人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而且要想办法把“阳春白雪”转化为“下里巴人”,深入浅出的将嘉宾的专业术语和高雅情趣表现出来,让广大的一般受众可以准确的接受信息,轻松的享受审美。很多研究者主张主持人需要有个性,认为主持人的差异化可以凸显节目的个性,像凤凰卫视的诸多谈话类一样,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可以关联到节目本身。但是对主持人个性的强调不能高于节目本身对主持人的要求,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华而不实。

其次是节目当中表现风格的基调选择。到底是轻松幽默还是严肃煽情,审美类节目的感情基调的确立主要是由表现风格决定的。对比《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前者秉承央视严肃媒体的一贯风格,立意高远,情趣雅致,主持人的表达恭敬、端正、深情,无论是和嘉宾还是观众交流,都是一板一眼,从不逾矩;后者贯彻凤凰卫视的基本原则,思路清新,情境飘逸,主持人的表达幽默、诙谐、睿智,不仅塑造了轻松的谈话环境,而且保持着严谨的节目流程。以上两个节目都是成功的,汇聚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成功的关键就是节目的准确定位,而定位的准确和表现风格的选择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再次是每一期选题内容的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审美类节目的总体定位决定了选题内容的同一化标准,但是为了不让受众留下千篇一律的感觉,每一期节目的选题又要与众不同。审美类节目的选题内容和邀请嘉宾是一致的,因为节目的程式都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嘉宾是填充节目程式的核心内容。以《艺术人生》为例,选题内容的标准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不管是早期邀请的那些黑白电视时代的可以称作艺术家的嘉宾,还是后来邀请的当前流行的娱乐明星和影视艺人,嘉宾的流变与嘉宾的个性并没用妨碍节目高雅、庄重的旨趣,反而在邀请嘉宾的多样性中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这种选题标准的同一性与每期内容的多样性的合理统一,使得节目不仅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且能够长盛不衰。

第四是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与培养。审美类谈话节目的共同目的是要给予受众审美享受和感情陶冶,选择什么样的选题内容和怎么样的表现风格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除此以外,受众如何进行审美一般不会自动产生,大众媒体承担了对受众审美培养的责任。找到受众的审美需求,因势利导的对其进行培养是把握受众心理的关键。湖北电视台的《文艺沙龙》节目组成立于1995年,经过十年的磨砺,成为一挡国内知名的审美类谈话节目。节目主创者的初衷是“底色单纯,内容博大”,在充分考虑受众审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给予受众厚重的审美享受。凭借通俗的形式和媒介作为载体,给观众以文化的滋养,既娱人耳目,又给人以思考和回味,这种切中受众内心的节目定位为该节目赢得了五次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

最后是节目的运行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意见环境。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整体一致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任何一个节目信息的传播都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节目策划只有契合社会意见的大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重温经典、回归传统成为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从《百家讲坛》宣扬的传统文化内容广受欢迎,到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诸多创造过收视率奇迹的影视剧被连续反拍,众多经典题材的文本被重新演绎和再度诠释。《艺术人生》节目在《红楼梦》拍摄20周年之际,策划了《红楼梦再聚首》的主题节目,使得受众重温了20年前那段经典的影视传奇。《文艺沙龙》获得过“星光奖”的节目既有早期的杨澜和赵忠祥的访谈,还有晚近的平民的艺术传奇,对普通百姓的关心也是社会当下的普遍共识。

4 结语

电视事业是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事业,每天都要面对新的课题和新的对象。审美类谈话节目是一个全新的又是需要时时创新的课题,不仅要不断地调整电视传播者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还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才能在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现实生活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使欣赏水准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受众,对电视传播者所制作的节目表示认同和喜爱。这一切既是电视传播者的压力,也是电视传播者的巨大动力。类似《文艺沙龙》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审美类谈话节目就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前景,使得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促进电视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