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2016-11-07廖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共鸣气息

廖双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着相关的变化,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使人们对“民族唱法”问题的讨论十分的热烈,笔者以为,有关“唱法”的讨论,首先就要看它是否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取向以及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很有必要去了解民族唱法中蕴含的审美意识是通过什么样的形态表现出来?以及这种表现形态美有哪几种因素组成。

关键词:民族唱法;审美;气息;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96-01

一、“民族唱法”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基础上,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广义的民族声乐指的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狭义的民族声乐指的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例如:秦汉时期的乐府诗歌小曲,散乐到宋代的曲艺以及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的发展,这一条民族唱法历史发展的长河使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土洋之争”的强烈抨击下,使它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借鉴并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在技术层面上强调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式吸气法)以及良好的气息支撑下,打开胸腔、口腔、咽腔、头腔共鸣,使声音统一、连贯、柔美具有灵活性。这样的一种表现形态之美是由很多部分组成。

二、“民族唱法”表现形态美之气息

在17,18世纪的声乐著作中,很强调气息的支持和运用,当时的箴言是 “用气息托住声音”,“谁懂得很好的呼吸和吐字,就会懂的很好的唱歌”。这些箴言其实都可以看出一个真理,在整个作品表达以及歌唱状态中每一分钟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撑,因为凡是不正确的气息支持都必然是挤着或压着嗓子唱歌的。在我国唐代段安节曾在《乐府杂录》中就曾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气息都是非常受重视的。

气息作为歌唱的动力,要如何正确的运用呢?又成为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难题,一直以来,歌唱技术的教授方法都是采用的启发式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他们唱歌时气息的感觉比喻成闻花一样愉快、放松的状态,或者是惊讶时积极的状态。关于歌唱的呼吸,主要分为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法。而胸腹式呼吸法是目前认为最科学的呼吸方法,它是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联合控制气息,这种呼吸方法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可以很有效的把气息运用起来,从而保证了声音的质量、减轻了声带的负担,使歌者能够运用自如唱的舒适轻松。同时发出来的声音也较饱满,圆润。

三、“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之共鸣

在表现“民族唱法”形态美的众多组成部分中,共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它是在遵循了中国汉字的咬字规律基础上,运用较多的真声色彩以及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来获得的传统表现形态美,这种形式的音域较窄,对于歌唱作品时会有些局限性,但是在表现地方特色方面很占优势。后来西洋的“美声学派”的声乐技术吸收进来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化。在表现形态方面注重声音的混合共鸣,它包括胸腔共鸣、咽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在众多的共鸣腔体中咽腔共鸣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向上连接头腔,向下通过喉管连接胸腔,向外与口腔相邻,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连接部”,实际上也是整个歌唱发声的通道。所以,歌唱时打开咽共鸣腔,保持足够的咽共鸣腔的空间,是获得理想的整体混合共鸣的重要保证。

四、“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之歌唱语言

在“民族唱法”的作品中大多都是由中国汉语的语音,以北方语言的普通话为基础,也有一些小民歌使用的地方方言来演唱,笔者所分析的是以北方语言的普通话,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部分,比如:“我”其中的w就是声母,声母的发音特点是:唇、齿、牙、舌、喉形成的阻碍与呼出气流除去阻碍形成发音的过程。由于发出多数声母都需要强烈的气息,因此,在气息除阻的过程中讲究迅速有力、灵活而有弹性,发出的声音才能准确、干脆、清晰。

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主要由元音构成,歌唱时也主要借助元音的发挥,而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种类型各有其发音的特点。

在了解汉语拼音的结构过程之后,在表达声乐作品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咬字问题,在字头要求做到稳、准、狠、短、清,其次字腹尽可能延长韵腹,也就是主要的母音,最后字尾要收清,要做到准而不狠,活而不僵。

因此,在民族审美心理的审视下,“民族唱法”想要在听觉上给人一种生动的形象美,就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有更深层次的突破,例如呼吸方法的正确运用、通畅流动的气息、咬字的清晰灵活、以及共鸣的保持,这都需要我们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完善。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李萍.声乐理论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共鸣气息
蕾丝气息
“春的气息”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