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悲切的道德挽歌

2008-04-27杜明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康拉德叙事艺术

关键词:康拉德 叙事艺术 《吉姆爷》

摘 要: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以其对道德问题探讨的深刻性、背景的广阔性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文拟从小说的叙事艺术的角度探讨作者如何表现其道德观的。论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和叙述结构等方面展开讨论。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历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评论界认为是其里程碑式的作品。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评价说:“即使康拉德未曾写出任何其他作品,就单凭这本书,也足以使他的文学声誉永垂青史。”①

此说并未言过其实。康拉德在创作实践中融入了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观,因此《吉姆爷》也就成为了读者一直在试图破译的密码。它对人类内心世界深奥性和多面性的探索,对人类道德良知的拷问,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读者无不为主人公吉姆的命运扼腕叹息,又不能不为他的高尚行为所感动。小说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暮色苍茫,火把通明,吉姆义无反顾地昂然挺立在老酋长的枪口前,一言不发,在冒着白烟的老式手枪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是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傲岸,又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小说对新形式、新技巧的大胆尝试,也始终吸引着普通读者和评论家对它进行不停地探索。自从作品问世以来,包括爱德华·赛义德、F.詹姆逊、F.R.利维斯等评论家对它的主题和写作技巧进行了很多研究。利维斯对康拉德的叙事艺术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与简·奥斯丁、乔治·爱略特和亨利·詹姆斯一样的“形式与方法的创新者”,并说“康拉德在技巧上精湛老到”②。可以说,正是小说令人惊叹的叙事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它的道德主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叙述、多种叙述声音和独特的叙述结构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视角又称“视点”“观察点”和“叙述视点”,即指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也就是说,视角讨论的是“谁在看”的问题,因此,在叙事作品里,视角的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叙事作品的结构,为提高作品的表现力提供更多的方式。

小说中,对吉姆故事的叙述康拉德没有采用单一的视角,而是采用了多种叙述角度。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马罗的引入凸显了这一特点。马罗作为康拉德小说的叙述者曾先后在《青春》(1898)、《吉姆爷》(1900)、《黑暗的心》(1902)和后来的《机会》(1913)中不断再现。在小说中,他不仅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而且也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同时,他还成为了康拉德进行道德探索的工具,读者正是通过他的视角来发现人类道德的现实与真理。

小说没有按部就班地从吉姆的童年写到他的死亡,而是把整个文本分为三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叙述角度来进行叙事。第一章到第四章构成了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采用了全知叙述的方式,打破了时间顺序,从中间切入,展示吉姆各方面的情况: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受到基督教的熏陶,童年时渴求在古老的英雄传说中寻求心灵的依托,富有浪漫的幻想。由于本质上的利己主义,个性的弱点使得他在危难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与英雄主义理想,独自跳海逃生,从而跌入道德的深渊。读者很快了解了决定吉姆命运的各种因素,对主人公也有了粗略的印象。这种叙述手法不仅可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了想弄个水落石出的愿望,而且给吉姆的浪漫气质提供了依据。从第五章到第三十五章是小说的第二部分,由马罗接过来用第一人称叙述。实际上,马罗是在第四章法庭审讯时出现在听众中的。他说:“啊,是的,我听了那场次审问,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明白我为什么去的。”③那天在法庭上他被吉姆的辩护所吸引,对吉姆的经历产生好奇。于是,小说从第五章起就以好奇者发掘事实的方式展开,叙事口吻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部分中,马罗作为旁观者同时也是故事的亲历者讲述他对吉姆的客观印象,依据的是他本人断断续续见到吉姆的情形,或者从其他方面搜集到的间接评述,但没有真正深入到吉姆本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去。在讲述的过程中,又穿插了马罗与吉姆在旅馆房间的对话,吉姆又变成了叙述者,而马罗则成为了受述者。作为叙述者的马罗是按照两个原则来展开吉姆的故事:他获得信息的先后顺序和他对吉姆评价改变的顺序。所以按照时间顺序,吉姆的故事散乱如麻,然而,读者愈加对吉姆的故事感兴趣,也就愈想与马罗一起探索吉姆的人生意义,了解他的道德准则。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突然改变了叙述的角度,可以让全知的叙述者巧妙退出,避免落入传统方式的窠臼,马罗把从各个角度对吉姆的印象拼合后,使得吉姆的形象愈加丰满、完整。但叙述角度的改变,有时会使对吉姆的看法互相矛盾,这就迫使读者凭借自己的印象对吉姆作出评价。第三十六章到第四十五章是小说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马罗致无名氏的函件和手稿的形式出现。吉姆死后,马罗从吉姆的妻子和海盗布朗口中了解到吉姆在帕图森的经历,并加以转述,这是对吉姆结局的补充交待。④整个小说的叙事角度不断变换,头绪繁多,初读时人如坠五里云雾中,弄不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读时,就会体悟到作者手法的高妙。多角度的叙述可以模糊作者的态度。作者既可以通过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以隐身幕后不做评论。这就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并使读者能够充分参与进来。

多角度叙述对于塑造吉姆这样的性格矛盾、褒贬不一的人物是极其有效的。因为,康拉德相信生活本身是复杂的,但总有一个能见证大部分情节的人物把一些不同的观点交织糅合成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吉姆就是一个让人费解的谜。这个谜的破解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读者从那些看似零乱琐碎的细节中勾画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梳理出小说的主题。

众多的叙述者成为了康拉德表达个人道德意识的工具。在现代主义小说家中,像康拉德这样如此频繁地、如此别出心裁地使用那么多的叙述声音是不多的。马罗的介入有时在读者中产生作者、作者的代言人马罗和书中主人公吉姆三人合一或三人重叠的印象。康拉德企图给读者留下一个印象,马罗似乎是全知的叙述者,似乎读者一直在倾听马罗的叙述。他要让读者感到小说并不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康拉德通过马罗之口讲述一个有关吉姆的故事,而马罗的许多叙事内容则是他从吉姆处听到的,还有从其他人口中获知的。马罗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他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马罗最初的几次独白中,他像一个传统的全知叙述者那样,对吉姆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把他比作“甲虫”,称他为“罪犯”。但是,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马罗逐渐暴露出他并非一个全知叙述者。他以一个旁观者、朋友的身份看待吉姆,把他看作是“同我们一样的人”:谁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在评判吉姆时,马罗抛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并且开始用吉姆的道德尺度来衡量自己。于是,我们发觉马罗和吉姆并无本质的差别,马罗把他引以为同类。康拉德在1917年为小说而写的《作者的话》中也说:“为他的意义寻找适当的字眼,则是我的事,而且要尽我所能有的同情。他(吉姆)是‘我们当中的一员。”⑤

我们注意到,马罗曾声明他对吉姆并不了解。他企图表明他对吉姆的任何评论、判断都只不过是他个人的意见或印象,有时还是诸如“绅士”布朗、斯坦因、吉姆的“东方新娘”珠宝等人的看法,因此是不可靠的、不确定的,也非终结性的。吉姆好像是被罩在云雾中。马罗不时地“在雾的裂缝中看他一眼,看见他在雾中走动的身影”。马罗说:“他朦胧不清的情感在我们之间变幻着,好像给他的挣扎搅乱了,而在这虚无的帷幔的裂缝中,在我圆睁着的眼睛看来,他显得轮廓清晰并且充满了模糊的恳求,就像图画中的象征性的人物。”⑥吉姆的形象似乎朦朦胧胧,不够清晰明朗。

围绕吉姆受到法庭的审判,并失去了航海证书一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和反应。当切斯特得知吉姆的航海证书被吊销了时,第一反应是说“他不行了”。而马罗则声称,如果“他不行”,那么“谁也不行”,并说吉姆是“同我们一样的人”。法国中尉对吉姆持同情、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他的行为“有情可原”,并一语道出实情:“说归说……但到头来,大家彼此彼此——不见得谁比谁聪明——谁比谁勇敢。”斯坦利对吉姆充满了同情。朱厄尔对吉姆充满了崇拜。而布朗则鄙视吉姆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吉姆本人也为自己竭力辩解,认为自己是个不走运的人碰上了一件不走运的事情。这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表达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复杂性和多面性。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道德的失落与自我拯救的故事。吉姆短暂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梦想、追求、失败、自责、自救的痛苦历程。像普通人一样,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深刻的,而这种复杂性与深刻性单单凭借简单的叙述结构似乎难以让读者把握住。因此,康拉德在小说中极具创造性地采用了新颖独特的叙述结构。

我们注意到,小说的主要部分几乎囊括在无数的双引号与单引号之内。早在创作《青春》时,康拉德在引入马罗的同时,就开创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并在《黑暗的心》和《吉姆爷》中更加娴熟地运用这一形式。小说的第五章至第三十三章中,马罗处于交流的核心,他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经历与见闻,“我”再对读者直接转述他的故事。作者使用层层间隔的叙述模式造成时空的间隔、拉开语言与现实的距离,在心理上给读者暗示:叙述是不可靠的。虚构的故事、现实、马罗、“我”、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一层一层地间隔开来。因此,读者面对的文本是经过两位叙述者转述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故事,是叙述的叙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仔细辨别叙述者,辨别不同的叙事声音,才能透彻理解文本。

对于《吉姆爷》这部小说,康拉德原来打算是只写一部短篇小说,但是故事本身的“有趣”让他收不住笔,他也没有把握小说会写多长,在什么地方结束。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叙述者马罗也是这样。其叙述摆脱了时间顺序的束缚,似乎在这个地方结了尾,可是故事又从此开始。吉姆的案子审判时,在法庭上马罗最后一次见到吉姆后,他的故事时时萦绕在马罗心头,让马罗久久难以忘怀。那是因为吉姆敢于面对自己道德上的失足,用接受惩罚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拯救的举止触动了马罗。所以,“后来有很多次,在世界一些遥远的地方,马罗都愿意记起吉姆,将他记得很全面,很详细,而且还要讲出来”⑦。他的叙述没有就此打住,否则,他只是粗略知道在法庭审判时吉姆的情况,至于他以前和以后的际遇则不得而知。接下来对吉姆航海、遇险、跳海逃生和法庭审判的事情作了补叙。吉姆的遭遇被康拉德抽去了正常的时间顺序的经纬,又被重新编排,形成了情节的跳转、回转,增加了悬念。他刚刚在第三十六章“用这些话来结束他的故事”,却又在第三十七章的开头说道:“一切都始于一个名叫布朗的汉子的一桩惊人之举……”⑧紧接着在第三十八章的开始说:“‘我已经告诉过你,一切都始于那个名叫布朗的汉子,马罗的叙述第一句就是这样开头的。”⑨马罗讲的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各个事件零碎的片段散见于他的叙述当中。他提醒我们说:“我所知道的不过是东鳞西爪,可是我把这些零碎的片段凑合在一起,而这些片段也足够组成一幅明晰的图画呢。”然而,这幅明晰的图画上还留着许多空白有待填补。在它上面,始终没有出现过吉姆的真实姓名,吉姆没有说过,马罗没有讲过,文本中也难以找到。吉姆离弃沉船的事件也留下了很大的叙事空白,他的失足落海是我们预料得到的,但是对这个关键性的事件,作者只是用“我跳去了……好像是”等几句话就一带而过,而且在吉姆讲述这事时,竭力掩饰,“缩住口,眼神躲闪着”。叙述的跳跃性构成了表述的空白,他越是掩饰,越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小说刚刚问世以后并不被看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它对道德问题的探索,新颖独特的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加上印象主义的成功使用,被认为是一部“用印象主义创作手法谱写的一曲悲叹人类失去道德尊严的挽歌”⑩。它也被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了后世一系列大小作家,如美国的索尔·贝娄、尤金·奥尼尔、厄内斯特·海明威等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杜明业(1969-),安徽萧县人,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与西方文论。

①转引自张中载.《吉姆爷》的形式技巧[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29-33.

② [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M]. 袁伟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8-29.

③⑤⑥⑦⑧⑨(英)康拉德.吉姆爷[M]. 熊蕾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4,2,94,22,249,255.

④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3.

⑩詹树魁.《吉姆爷》与康拉德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J].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3):138-143.

猜你喜欢

康拉德叙事艺术
懒人科学家:躺着就拿了诺贝尔奖!
康拉德·希尔顿,用微笑缔造酒店王朝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以水墨而文学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康拉德改名
自我的成长 叙述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