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教育的新追求

2007-04-24方展画王健敏

人民教育 2007年5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师生关系师生

方展画 王健敏

探寻新的价值标准:和谐理念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浙江省也部署了和谐浙江的建设目标。和谐理念的提出,是浙江省教育发展的新指南。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教育的建设,而和谐教育正是通过一个个现实的和谐校园去实践的。

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适性教育,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孩子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孩子”的转变,这实际上是一个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独立人格的形成为宗旨,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的过程。

创建和谐教育首先要重建新的教育价值标准。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分数至上、效率至上。从微观层面来说,这样一种畸形的教育价值观导致了应试教育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引发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校长、学校和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紧张。像社会对择校等各种现象的不满,其根源也在于此,并导致教育环境的扭曲,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教师承受了很多压力,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疲于各种考试,厌学情绪也十分突出。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分数至上、效率至上的教育价值观还导致了各种不科学政绩观的产生。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过分关注升学数据,使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均衡。

而我们现在提倡“和谐校园”,其实质就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重要的是改变教育理念,尤其是改变办学理念,变“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像改变“GDP至上”的社会发展观那样彻底改变传统学校教育中“分数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努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师和生的关系,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构造和谐空间,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成长营造“精神家园”。

重建新的教育秩序:改造教育生态

什么是和谐校园?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

因此,现阶段,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应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让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发展愉悦,让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科学、民主、人文、开放四大特征。

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所谓“科学”,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所谓“民主”,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尤其是通过调整师生关系,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

“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和多维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当前,建立和谐校园,要解决好三件事:重构师生关系,重建校园生活,重塑学校文化。

首先,重构师生关系。校园内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重构,师生关系集中体现在教学与教育两个基本方面。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必须把握三种状态:“以学论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的教育是心灵沟通、是人格感召、是文化熏陶、是精神引领。师生间的和谐教育关系体现为一种亲近、融洽、协商和激励性关系。

其次,重建校园生活。校园和谐的基础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和谐。校园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和谐的校园生活首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游戏玩耍、运动健体、文化娱乐、审美欣赏、科学探究,等等。

和谐的校园生活必须是快乐的。不能因为死读书,而使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能因为频繁考试,而使孩子丢失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升不了学,而使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谐的校园生活应当是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的。要使人脱离低级趣味,走向高尚典雅,就要引导人过一种有追求、有志向、有教养、有情趣的生活。總之,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在于营造丰富的、快乐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

再次,重塑学校文化。和谐校园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营造。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是一所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土壤”。这种文化的最大特征是生命平等的观念和尊重博爱的思想,不论智力优劣、外貌美丑、地位高低、经济贫富,人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尊严,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和谐文化是一种尊重文化、对话文化,处处渗透着平等精神、尊重气息,时时高扬着人文品位和人性之美。

构建新的导向机制:和谐校园评估

建立和谐校园需要构建一定的评价机制,以引领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谐校园的评估是一项引领性工作,也是一项新的探索。

评价机制建立的关键是突破单纯以分数作为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或过度重视硬件设施的简单做法,突出校园软件建设和内涵发展,着力反映师生校园精神生活质量。以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家长满意度作为和谐校园评估的灵敏度指标(见下表:核心指标)。

这对于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某种程度上,对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启示,至少它不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而是高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民主进程,高度关注学校的“软实力”。

和谐校园建设重在因地制宜,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以某一方面的和谐特征为突破口,带动校园整体优化发展,注重学校的特色品牌的创建,应当有各具特色的实现范式,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通往“和谐”的路径,从而真正体现精神重于物质、文化重于知识的教育价值取向。

(方展画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健敏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师生关系师生
开学复课按下“暂停键”,但“校园生活”不停歇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校园
如何关爱学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