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中的永恒永恒中的发展

2007-04-24杨明华

人民教育 2007年5期
关键词:名校学校文化

杨明华

对于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名校,我常常追问:名校,“名”在何处?是“名”在升学率高、省市排名前几名?是“名”在获过几块奥赛金牌,出过几个金牌学生?是“名”在出过几个名师、几个社会名人?还是“名”在有过几项特色工作、得過几块铜牌……

当然,这些对名校而言,她都可能有,也应该有,也肯定会有。但我们认为名校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特别是只追求这些更为不足。正如名牌衣饰、豪华居所不能替代一个人的品位、气度一样,支撑名校成“名”的根本在于名校的精神、名校的文化。

所谓学校文化,是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思想以及为这一理想和目标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师资选择标准、课程体系、师生关系、讲课方式、校园氛围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概括地说,它是一所学校成长发展的“魂”,这种“魂”通过一代代师生传承发展,得以彰显、发扬。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果要追根探源,梳理大同发展历程,大同今日之“名”,乃裨益于贤哲的理想和追求,裨益于十位校长与几代大同人一以贯之积淀的优良传统。

“立达同人创办大同之动机,在慨社会不良,官立学校办事者皆以外粉饰而以内敷衍为事,偏重智育而置德育于不问……故欲在奋斗中求生路,不揣绵薄,自辟蹊畦,得有所成,甘以身殉。”(吴在渊《大同创办记》)自一开始,大同的办学者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不满外国主事控制校政的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大同,为后来的大同建构起一种教育理想:为国育人,天下大同;为后来的大同人树立起一根人格标杆:自立以立人,自达以达人。

“此十数立达社员徒恃毅力,忍饥寒,弃资生之业,捐事畜之财,赤手空拳,鞠躬尽瘁,以顾复此赤子之大同,大同之不至夭折,得以长养成立。”为后来的大同人培植起一种艰苦创业与奉献的精神品格:“以事实力行不尚空言,于所办事,有百折不回之风。”这给后来的大同积淀了一种质朴求实、百折不挠的坚毅。“有道德范围,无人地界限。凡绩学崇实之士,有济世之宏愿”的教员选择,为后来的大同营造了民主包容的氛围。借鉴西洋之经验,结合本国之实情,敢于领先的气度为大同的发展形成了创新的品质。

这些虽非与生俱来,但为历代大同人广泛认同并切身实践的特征,正是大同得以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持续动力和丰厚养料。正是有这样一种认同,大同的教育思想永远面向“全人”的培养,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正是有这样一种认同,大同把“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特长”作为对学生发展的自我要求;正是有这样一种认同,大同才会20年坚持课程改革,不断夯实教育内涵,德智体艺科技教育全面发展……

从解放前到新中国,从“文革”中到改革开放后,经历过多少历史变革、多少政治风云,一所学校在变化中坚守一种永恒,在一种永恒的坚守中积淀并发展。

我不是一个好的理论研究者,熏染大同文化三十余年,从一名普通的员工到现在的校长,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一所没有文化根基的学校,是一所没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学校;一个不注重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学校领导,是一个缺乏发展眼光和发展底气的管理者。

学校不会自动生成文化。袁振国教授在《校长的文化使命》一文中指出:“学校是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晶片,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对学校工作特点不理解,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

一切教育都是理想的教育,都是为了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教育的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怎样的教育理想,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动,就会形成怎样的文化行为。如果学校仅把自己看成是传授学生知识、把学生送入高一级学校的场所,她不会形成文化,或者至少不会形成比较优秀的学校文化,她最多是好学生的“机器加工厂”。因此,学校文化的培育首先应当建立起教育的理想、追求和责任。

学校应该以传承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以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去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责任感强、个性鲜明的接班人为己任。一所名校,是一个个的校长顺应时代要求、继承前辈传统、凝聚师生员工建设、发展优秀文化的学校。一个有作为的校长应以传承、建设、发展优秀的学校文化为己任。这是一个校长应有的理想与价值。

大同建校近百年,十位校长,一以贯之,以“爱国育才”为己任,融中西文化之长为一体,坚持教育创新。几十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五万名优秀学子,他们一方面不断实现社会价值前提下的自我价值,更以一种文化气质、素养影响周围人群,服务于社会优秀文化。这是大同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近百年大同兴盛不衰,不断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大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生成了优秀的学校文化。

在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学校在一个时代才气横溢,而在后续的一个时代却只显示着学究习气和墨守成规。“原因是学校被无活力的概念沉沉压住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文化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一种积淀,需要一种传承,但是,当今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学校面对的情境日渐复杂,一味的文化守成就会丧失组织的创造活力。因此,对学校的发展而言,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更需要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

学校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于创造,在于历任领导者及有着共同愿景的实践者根据时代的特色、社会的需要,以先进的理念和务实的行动而创造的氛围。一所名校,她的文化形成很重要地体现在一任任校长有继往开来的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策略上,这是名校文化的灵魂。没有事业精神、没有创造精神、没有对学校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信念,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实现就不可能。

面向新世纪,大同中学对自己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自觉。l999年学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以来,全体大同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继承辦学传统、实践现代教育,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包容、一种积淀、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传承,更要保持一种创新、一种理想。要善于传承、勇于创新,弘扬传统、与时俱进。让大同的学校文化融入时代的先进文化之中,把大同办成永葆青春活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学校。

面对新的世纪,学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改革,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办“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一流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提出了培养人格健全、才力出众的新时代大同人的培养目标。

学校以构建富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大同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的学校德育操作体系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继承“德智并举”的文化传统,一贯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程、全员、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围绕“传统道德现代化、现代道德民族化”,拓展教育内容,从“全球意识与民族自尊、民主与法制、合作与竞争”等八个方面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素质。

如果学校的先进理念只是为少数人所理解、所接受,那称不上学校文化。学校应当在改革中努力通过改革的愿景来凝聚全体教职员工。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品质与内涵为重点,通过教师的团队学习、合作研究,形成“论坛文化”、“观课文化”、“研训文化”、“带教文化”,使学生德智体美科技等方面在素质教育平台上得以和谐发展。

正由于广大师生员工受到大同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熏陶,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努力办一流实验示范校、育时代优秀大同人,大同人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校友、学长钱其琛勉励母校:“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不断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同的传统和大同的文化将长久地影响和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大同人不断前进、奔向未来。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说:“风格渗透到一个人的全身……风格就是力量的形成和克制。”借用这句话,我所要表达的是:“文化渗透在一个组织的全身,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力量的形成和克制。传承、创新、发展优秀的学校文化并将之融入到社会先进文化中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文化使命。”

大同的过去是值得骄傲的,作为一个大同人应该感到自豪;大同的现在令人神往,作为一个大同人可以感到欣慰;大同的未来更让人充满信心,有优秀的大同文化、有时代的良好机遇、更有精神不变的大同人会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大同的明天会更辉煌。因为大同有优秀的文化不变的魂。

猜你喜欢

名校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谁远谁近?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学校推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