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温克人与驯鹿

2004-04-29沙柳

人民教育 2004年6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古雅鄂温克

沙柳

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里,鄂温克族似乎很多人不太熟悉,不过只要一提起驯鹿连小朋友们都知道,那个在雪花飘飘的夜晚用雪橇拉着神秘圣诞老人的就是驯鹿。

驯鹿是野生珍稀动物,原生长在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驯鹿的形态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不论雌雄头上部长着一对有很多分枝的大茸角,鄂温克语称“奥荣”,也叫“角鹿”。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沼泽或深雪中行走,被人们誉为林海之舟。驯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神兽”的美称。据说,北魏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也是因为引来驯鹿开道,才越过了“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得以进入大兴安岭腹地。

鄂温克人与驯鹿是好朋友,很久以前,他们就捕获饲养驯鹿,逐渐把驯鹿驯化成为生产、生活的工具。鄂温克人饲养驯鹿不用栏圈,也不用喂草,只要将其散放在居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到密林中寻找食物,天亮了便自动回来。驯鹿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l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驯鹿无论在深雪和沼泽地里还是在密林中都能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平日里主人的猎物,迂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一种圆锥形帐篷)用的篷布、桦树皮等生活用品都是驯鹿来运输的。鄂温克人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了名字,为了找寻方便,在鹿的脖子上拴上术铃或铜铃,猎民称之“巧尔然”。驯鹿在林子里跑动的时候,清脆的铃声响彻山林,给沉寂的大森林增添了几分生气。

鄂温克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鄂温克”在其语言中意思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人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听到长辈呼叫时,晚辈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子后晚辈才能吃。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他们认为有客临门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熱情相待。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有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技的树才有鸟落。”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太饱口福,尝到鹿肉、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也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要举行祭火神仪式。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内蒙古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少数民族乡,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驯鹿文化(又称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敖鲁古雅”在鄂温克语中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之意。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位于大兴安岭深处满归林区的敖鲁古雅河畔,距离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约IOO公里左右。这里的鄂温克人是300多年以前从勒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700余人。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游猎生活,在解放前基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敖鲁古雅乡的猎民属于鄂温克族雅库特部落,是鄂温克族三个分支中的一个,他们世世代代穿行在大兴安岭的林海中,以驯鹿代步,靠游猎为生,成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于1965年帮助他们搬迁到靠近山林猎场、景色优美、适宜驯鹿生活的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随着时代的变迁,鄂温克猎民逐渐融入现代文明,过着圈养驯鹿的生活。鄂温克人特有的撮罗子早己开始淘汰,桦树皮制船的技艺在失传,曾经狩猎用的扎枪、背夹、滑雪板不再出现,传统的民族服饰只在节假日及演出等特殊日子才穿戴,至于驯鹿拉雪橇的场面,只能在画报上看到……如今。全乡只有4个猎民点,分布在距乡政府所在地50多公里的山林里,30多名习惯打猎和饲养驯鹿的老猎民仍然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常年居住在原始森林里,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由于林区几十年的开发,大量人员入山,野生动物已难觅踪迹。近年来,猎民的狩猪已由主业变为副业。驯鹿爱吃的食物——苔藓和蘑菇,经多年啃食越来越少,要恢复起来至少需要25年。因此多年来,驯鹿饲养也因处于山高路远,管理粗放的半野生状态,总头数一直徘徊在800头左右,其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猎民仍处于贫困状态。加之山上的自然环境恶劣,水忠严重,河堤年久失修,无力阻挡激流河和敖鲁古雅河的冲击,对全乡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乡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弱化,基础设施及行政设施急需重建和维修,乡里开支、存取款和猎民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上学、就医都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十分不便。

为了让遭到破坏的森林得到休养生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委、根河市政府决定,组织猎民整体搬迁,进行生态移民。原敖鲁古雅多距根河市250公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猎民很少与外界交流。此次搬迁的新址在根河市西郊西乌契亚河畔,这里原是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产的三车间,交通十分便利。新址的住宅和驯鹿圈舍都已建好,全部是砖木结构平房;学校、医院、电信、邮局等基础设施也己配备齐全,电话普及率将达到80%。猎民迁入新址后,以圈养驯鹿为主,并逐步增加梅花鹿、马鹿等品种,当地政府有意把新敖鲁古雅乡发展成根河市的鹿业养殖和鹿产品加工基地。新建敖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乡内规划建有职工办公楼、职工住宅楼,猎民住宅、鄂温克狩猎文化博物馆、文化站、学校、敬老院、标准化鹿圈等,基础设施齐垒,功能完备。

2003年8月10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根河市政府工作队的搬迁汽车满载着鄂温克猪民和他们的驯鹿,离开了高高的兴安岭。迁移,对于鄂温克狩猎民族来说,本是一件平常事,但这一次,他们要永远地放下手中的猎枪,结束世世代代的游猎生活,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这一转变,在其民族的发展史上无疑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最后的“狩猎部落”走出森林,带着他们心爱的伙伴驯鹿向大山挥手告别,怀着对现代文明的憧憬,走进新的生活。

背景资料

鄂温克族A口26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不同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同。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旌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古雅鄂温克
浅谈《鄂温克的拉玛湖》中的“情”与“趣”
浅谈王国维之“古雅说”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淡水海豹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鄂温克姑娘
从《长物志》器具中看现代简约设计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幽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