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民族精神

2004-04-29张奇伟

人民教育 2004年6期
关键词:弘扬培育民族

[编者按]2004年1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努力开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增强爱国感情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将围绕这项工作刊发系列文章,敬请关注。本期,张奇伟副教授着重从理解和把握传统美德内涵的角度阐述了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路。

每一个民族都有她自己独有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是这个民族共同体行为方式、价值追求、审美取向、致思取向的合金、蒸餾和凝练,它是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民族文化“王国的圣殿”。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依据,是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足民族发展复兴的力量源泉,是民族走向辉煌的终极保障。

民族精神有其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演化路径。概括地说,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民族精神的现实存在和历史嬗变就是通过共性与个性、融合和相斥、古往和现今、承袭和创新等一系列的张力运动而实现的。在我们对民族精神的考察中,值得人们特别关注的是民族精神的世代继承。离开世代的相袭相革,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就是一句空话。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自为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延与每一代人或每一时代人的民族意识是否张扬、民族主体性是否确立、民族主动性是否具备等联系密切。正因为此,在世界历史上才有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缺失、相续与中断等性质和情形截然不同的事情发生。

离开了每一代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关爱,民族精神就无法发扬光大:离开了每一代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呵护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无法世代不绝地传递下去。在这里,认同和关爱是前提,呵护和培育是落实。因此,民族精神的血脉不绝、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在于每一代人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呵护。反观历史,遍察世界,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站在时代的高度,应对民族的现实课题,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数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作为弥足珍贵的种子和财富,把它们置于当代的民族土壤之中,浇水、培土、滋养、呵护。民族精神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血脉相沿。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它们共同凝结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手中传递、延续。当今天的我们-21世纪初的华夏传人——肩负历史重任,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时候,如何理解先人传下来的精神,特别是如何理解和把握、凝结和提炼出民族精神的文化与精神系统,如传统美德、价值取向等,就成为所有问题的关键和中心环节。

中国的传统美德与价值取向的内容和范围很大很广,不同的人对此也有不同的概括和理解。从面对现实、弘扬传统、培育精神的思路出发,我认为,传统文化和精神中的这样一些内涵值得我们充分地理解和格外地关注:诚信为本的社会行为观、以义取利的道德价值观、和而不同的族类和谐观、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兼济天下的历史责任观、乐天守道的终极道义观。

诚信为本的社会行为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分别是两种美德。诚,古人解释为真实无欺;信,解释为语言真实。诚和信的共同点,也是其中的真谛就是:真实。诚信,简言之,诚,真实也。儒家历来非常强调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道,人之道也。”孟子也说:“诫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他们从天人台一的高度确定了诚的无上地位。《中庸》进一步说明了诚的深意:“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成为儒家的终极人生原则和道德追求。在现实的层面上,他们要求人们“反身而诚”、“明善诚身”。也就是说,要反省自身,将内心深处的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以此作为“顺亲”、“信友”、“获上”——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他们还把诚作为政治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在位者取信于民,争取民心。

以义取利的道德价值观。孔子最早规定了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模式。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更明确地表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对孜孜追求称霸天下之利的粱惠王说:“亦有仁义而己,何必日利?”西汉的董仲舒更说得绝对:“正其道不求其利。明其谊不计其功。”儒家也追求利益,但他们更注重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深层利益、精神利益和人文利益,所言虽有时略嫌迂腐,然以义取利、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模式基本确定,它深刻地制约着民族的主流价值追求模式。

和而不同的族类和谐观。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西周末的史伯在与郑桓公的谈话中将和解释为以他平他,而同则是以同裨同。他认为,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则明确地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苟子主张以礼治国。他认为,礼的功能就是要以造成不同和非齐为条件而最终达到社会整齐和统一,所谓“维齐非齐,不同而一”。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追求一致,在一致的范围内维护差异,这才是和谐。这种从社会群体间的差异中寻求统一与和谐,所追求的才是一种真正的统一与和谐,是现实的统一与和谐。这是社会的辩证法,这是高超的智慧。

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强调个人心性的修炼,提高道德操守和综合素质,促进人格层次的提升,这是中匡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理念。孔子提出修德,他以“德之不修”为自己的忧虑,并经常警示自己。孟子深入一层地推出“尽心、知性、存心、养性”的系统修养方法。《大学》更进而提出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微而宏、由小而大、由个体而天下的社会管理系统论。同时它明确地指出,在这个大系统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个人的修身养性就被置于人的社会、政治、道德活动的核心地位。它以人之主体性的高扬、人文之关照的设定为人们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人的人格和人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兼济天下的历史责任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们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感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令后人为之动容、为之心向往。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推行仁道于天下、引导万民于正造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孟子毫不谦恭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还说,作为一个士人,要穷不失义,迭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载更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如此兼济天下、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的耀眼瑰宝。

乐天守道的终极道义观。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民族筚路蓝缕,历尽坎坷,无论在何等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都能冲破险阻,走向辉煌,靠的就是豁达乐观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守道不渝的意志。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所讲的也是这种精神;孔子的学生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其中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以此达到“不动心”,他提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主张“居天下之正位,立天下之正处,行天下之大道”,所言还是这样一种精神;后来的程朱理学家们把这种精神归纳为“孔颜乐处”。正是这样的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动力。

作为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失去了民族精神,无异于失去了民族存在的根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文化,凝结成独有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经历着严峻的挑战,民族精神面临着考验。中西文明之间激烈冲突,异质文化之间错综相交,特别是当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全球一体化浪潮风起云涌。如此的世界,文化民族化和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张力己摆在世人的面前。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腾飞、走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背后,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民族文化的失落或者缺失己經不是纸上的理论争论,而是伸手可触的眼见事实。那么,民族精神的高扬就是需要全民族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来做的一项事业。

民族精神要高扬,然民族精神只有经过一代代人的培育才能高扬。我们必须直面时代的挑战,切中现实的课题,契合民族复兴的主题,弘扬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整合和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在这里,弘扬是手段,培育是目的;弘扬是前提,培育是结果。没有弘扬,培育将是一句空话。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运行机制全面转型、社会规范新旧交替、改革事业方兴未艾的时候,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光的理念和信条。

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诚信为本的社会行为观,继承先人讲求诚信的优良传统,树立诚信观念,建立诚信社会: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以义取利的道德价值观,批判地继承儒家的义利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讲求人文精神;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和而不同的族类和谐观,像我们的先人所讲的那样在差异中追求一致、在统一中容纳差异,建立真实的和谐社会:我们尤其耍大力弘扬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观,加强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的修炼,讲求人本主义,张扬高尚人格,形成求人格之层次、论精神之境界的社会风尚;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兼济天下的历史责任观,讲求社会责任,提倡推己及人,树立高远的志向追求;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乐天守道的终极道义观,坚持道义和理想,磨炼个人的意志,培养健康的心态,锻炼坚韧的毅力,坚持道义,矢志不移。

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无以计数,我们民族的精神万古流传。诚信、重义、和谐、修身、同济、乐天、持志、守道……无数闪闪发光的字眼,标识着弥足珍贵的理念、原则、信条、规范,它们是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现代化多媒体上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这些财富的价值,我们要在中小学和大学的书本里、课堂上大声地宣示这些财富的内涵。我们要反复地、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呐喊,向全世界呐喊,形成群体共识,造成社会氛围,树立人格模范,落实行为模式。历史赋予我们以如此的重任,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当仁不让,勉力而为之。

猜你喜欢

弘扬培育民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MINORITY REPORT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