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的思考

1997-02-02赵成文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1期
关键词:宏观哲学马克思主义

赵成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毫无疑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以下简称“哲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一、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所谓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是指在充分考虑高校学生接受理论教育的特点和哲学教学特点的条件下,使特色理论适当教学体系化,从而结合进目前高校的哲学教学体系。

这种“融进”,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系统化的特色理论教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来形式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讲话、谈话,这种形式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所以,通过多次或反复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原著,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谈话,党政领导干部都能够逐步理解和把握特色理论。但是,对于高校的普通学生来说,由于经历、思维习惯、理解能力以及时间和精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直接用邓小平同志的讲话、谈话来对他们进行特色理论的教育就会有较大的困难。使特色理论教学体系化,然后融进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这样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从理论根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需要等几个方面来深刻、系统地理解和把握特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特色理论通过“进课堂”、“进教材”,进而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头脑。“进课堂”、“进教材”只是手段。是形式,进思想、进头脑才是目的和实质。其次,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及时反映时代特征,能够不断地总结、概括和吸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在于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回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特色理论的融进,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增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无比的生命力。

二、特色理论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与特色理论两者在体系中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特色理论得以形成的宽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特色理论的思想基础。所以,在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应占据基础地位。而特色理论则主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还需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亦即用怎样的指导思想来组织和建构这种融哲学基本内容和特色理论于一身的哲学教学体系。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应该成为新的哲学教学体系建构和组织的指导思想。而传统的哲学教学体系,其宗旨在于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在于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于“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所以,在表述方式上它处处体现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体现着对立阶级在政治、思想、经济上的不相容的一面。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指导思想,那么特色理论所体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精神就会被湮没。新哲学教学体系应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这样,新教学体系的功能就比传统的哲学教学体系有较大扩展。

三、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的模式构想

特色理论融进哲学教学体系可以有许多方式或模式。本文着重讨论两种模式,即渗透式和融合式。

1.渗透式。渗透式是指在不对传统哲学教学体系或特色理论表达方式做较大调整情况下,把两者的基本内容结合在一个教学体系中的模式,它是特色理论进课程、进教材的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也是特色理论融入哲学教学体系尝试的最初和过渡形式。

渗透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以哲学教学体系为主的渗透式。在这种形式中,传统哲学教学体系的内容和理论结构不须做较大调整,而只使特色理论的有关内容向相关的哲学教学体系的内容渗透,或称为“对号入座”。例如特色理论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容向哲学教学体系“认识论”中的渗透,特色理论中的“对外开放”的内容向哲学教学体系“普遍联系”和“内外因关系”中的渗透,“改革是动力”的理论向“社会基本矛盾”中的渗透,如此等等。在这里,“渗透”在操作上表现为把特色理论的有关内容作为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创新。(2)以特色理论为主的渗透式。在这种形式中,特色理论的内容和顺序不须做较大调整,而使哲学教学体现的有关内容向特色理论中渗透,如哲学中的生产力理论向特色理论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论的渗透,哲学中的“社会意识”理论向特色理论中“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渗透,如此等等。在这里“渗透”在操作中表现为把哲学的有关概念、原理作为特色理论相关内容的理论依据和理论解释。

2.融合式。融合式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基础内容,以特色理论的基本思想作为主导内容而使两者结合成新的哲学教学体系。融合式一方面要求按照特色理论的基本思想来阐释、扩展传统哲学教学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求按照哲学教学特点使特色理论中的基本思想体系化和逻辑化。

“融合式”又可以分为“宏观融合式”和“宏观、中观融合式”两种模式。

“宏观融合式”是指传统哲学教学体系和特色理论在宏观层面上的结合,亦即融合后的哲学教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宏观性质不变。所谓“宏观性质”是指哲学概括程度所达到的普遍性、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的“最一般”也就是“最普遍”的和“宏观的”。该模式在操作中要求用前述的指导思想和特色理论对传统哲学教学体系中概念和原理进行具有宏观意义的扩展和调整。例如,对于哲学基本问题,传统的哲学主要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讲它们之间的不相容的一面、排他的一面,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哲学党性”的概念,以此来强调对立哲学派别之间的不可调和性,这种理论上的处理方法反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时代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而在“宏观融合式”中,则

需对这种理论处理进行扩展,即一方面要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对立和斗争、互相排他和不相容的一面,同时也要讲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相互同化和相容的一面。哲学的党性也是这样,一方面哲学的党性要求排他性,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哲学的党性又要求与对立派别的相容性。

“宏观、中观融合式”是指融合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在宏观层面,有一部分内容则向中观层面扩展。在这里“中观”是指概念、原理的概括,抽象程度只具有经验科学层次的普遍性或应用哲学层次的普遍性。当我们考察哲学的表现形态时,可以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可以认为是理论哲学,而类似法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人生哲学、经济哲学等哲学分支学科则可以看作是理论哲学在不同领域用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向中观层面的扩展也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原有的宏观概念和宏观原理增加中观性质的解释和界说。如发展概念,传统哲学体系把它界说为“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种界说概括性和抽象性较大,是宏观解释。把它向中观层面扩展,首先既保留原来的合理界说,同时增加新的解释。发展在现实中也指事物构成要素的质的扩张和量的增加,发展与生存同等重要,发展与机遇关系极为密切。在社会领域,发展是指经济发展,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把“发展”不仅界说为新生事物的产生,同时也界说为原有事物的扩张和增大,这种界说比较接近现实,属于中观解释,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现实中的经济发展。“翻一番”、“翻两番”、“上新台阶”等,这些都是发展。而传统哲学仅仅把发展界说为新生事物的产生,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好象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发生质变才是发展。第二种方式是建立必要的中观概念和中观原理。如,国情的概念和国情分析的基本方法;社会发展基本阶段的概念和基本观点;机遇的概念及其对发展的意义;和平与发展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改革的概念和改革也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制度合作可能性和条件;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国两制的历史前提和意义;人权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等。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宏观哲学马克思主义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