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高校党史教育的历史演变、经验总结与现实启示

2024-01-04熊平安崔艳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党史思政

熊平安, 崔艳艳

(上海商学院 教务处,上海 201400)

党的发展史,是党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和政府始终将党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毛主席在1938年就告诉我们:“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因此,梳理建国以来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实践探索,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新时代下高校党史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与完善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于从思想、政治、行动上提升高校师生的自觉意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建国以来高校党史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2]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当下任务与时代挑战,我们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照三个历史时期,高校党史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初创探索与曲折发展、恢复重建与渐成体系、系统布局与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1.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8年12月):初创探索与曲折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高等院校的党史教育主要通过“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等课程讲授,以毛泽东思想为主线,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初步形成党史知识体系与党史研究专业队伍,高校党史专业开始设立,党史学科建设初步萌芽。

(1)1949年-1957年,高校党史教育的初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史专业就一直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经过不断发展、建设、完善,逐渐形成体系,开设专门课程,建立独立的研究机构。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针对专科以上学校出台公共必修课管理方案,明确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3门课程为文、法、教育及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这一阶段党史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中国革命,有力地推动了高教领域对党史的学习与研究。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初期,便组建了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并率先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华编写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系统的中国革命史教材,为后续党史教育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1951年,第一部党史简明读本《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出版,成为当时学习党史的权威教材。1953年,高教部指定何干之负责主编示范性教材《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该书于1954年出版后被高教部正式规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新民主主义论”被改为“中国革命史”,以基本史实及毛泽东经典著作为载体,以讲授毛泽东思想,分析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了解政治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到1956年9月,初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方案,高等教育部印发专门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先后顺序,这一阶段高校党史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中国革命史”。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历史系,下设中国革命史专业,招收全国高校首届中国革命史专业本科生300人,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设有党史本科专业的高校。党史学科专业开始朝着系统化正规化发展,开始从一门政治理论课程走向系统培养专门人才之路。

(2)1958年-1976年,高校党史教育的曲折发展 由于国内外政治大环境的影响,1957年后高校党史教学遭到中断。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只学习一门课程——“社会主义教育”,该课程以中宣部指定的毛泽东的论述为主要教材。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共党史系,成为高校党史学科建设的“工作母机”。1959年,高校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教育部将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重新调整为“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教育”四门。“中共党史”课程名称首次出现。特殊时期开始后,高校思政课逐渐放弃了以往的系统学习,高校党史教育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和体系。

虽然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但这一时期党史教育依然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取得了部分显著成绩,为后续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地基础。如“中共党史”课程的确立,《中国现代革命史》等一批党史教材的出版,何干之、胡乔木等一批中共著名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诞生、党史学科的发展等。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共产党良好的群众基础与建国初期党史教育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亲身感受社会实践、小组共同学习等党史教育形式密切相关。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12月-2012年11月):恢复重建与渐成体系

(1)1978年-1985年,高校党史教育的恢复重建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即78方案),在各高校恢复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程,同时,面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另增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3]“78方案”意味着高校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上的恢复与重建,高校党史教育重新踏上课堂舞台。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门意见,首次对思政教育进行统筹与整体把控,明确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升级及毕业的依据,对高校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有了更正确和更清晰的认识。同年7月,《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印发,对教师队伍、教材选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纷纷提上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史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开始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纷纷强调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一时期,经过重创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正轨,高校党史教育也随之得到加强。[4]

(2)1985年-2012年,高校党史教育的渐成体系 党的十二大之后,为更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高校党史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制度与方案快速调整与改革的时期。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5]198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整体部署。[6]之后,党和政府相继颁布了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德育大纲等系列文件,并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高校党史教育的阵地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一阶段,党史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先后实施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85方案)、《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98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党史学习教育课程也从之前的以“中共党史”课程为主,不断更名演进,陆续被“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代替。

“85方案”开始实施后,高校思政课改革正式提上日程,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改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教育课程”即“两课”的形成。这印证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进而“中共党史”课程也被“中国革命史”代替,课时调整为70节。与50年代相比,85版的“中国革命史”仍以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为线索,但加入了其他各革命阶级及其他党派的政治主张与活动,视野更开阔,史料更详实。

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历史,为进一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宝贵经验,“98方案”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成为高校党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党史教育以“毛泽东思想概论”进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以“邓小平理论概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使学生熟悉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至此,正式形成了普通高校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系和思想品德体系在内的“两课”教学体系。这一阶段,高校党史教育内容日益丰满,党史教育课程体系逐渐稳定,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为代表的一批党史教育专著与教材陆续出现,成为当时乃至今日党史教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05方案”将大学本科思政课必修课程正式整合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8]这一方案意味着高校思政课程已形成较为完整契合历史规律的课程体系,并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一阶段党史教育主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述,主要内容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等,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史实、社会现象等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理解与判断,更加坚定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决心。

这一阶段,党史本科专业与党史学科研究日益繁荣。1978年,湘潭大学历史系、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2000年后,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开始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开展与建设。党史本科专业的恢复与发展,为党史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本硕博档次分明的人才培养路径基本形成。2010年,全国有党史博士学位点19个,硕士学位点86个,在专业教材、课程体系、教研机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9]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应“重视开设党史专业,整合相关教研力量,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10]党史专业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党史学科建设的基础,为党史学科建设走向科学化、学术化、规范化注入了动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2012年11月至今):系统布局与纵深推进

(1)新时代以来党史教育的系统布局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论述党的建设时,进一步将“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纳入党性教育的内容。[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史教育进行了系统布局与谋划,将党史教育提升到共产党人“必修课”的战略高度。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2]此后,党史学习教育经历了从单独的党史学习逐渐丰富为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学习教育。高校党史教育以学校党委为领导,通过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等各个职能部门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此起彼伏,蔚然成风,党史学习教育开始朝着常态化、长效化发展。2022年3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再次强调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的重要意义,并将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作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要求,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开始强调学习对象的全面性与广泛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与鲜活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2年9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明确提出在法学门类下新增“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至此,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学习教育理念、内容体系全面形成,党史教育朝着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党史学科建设实现质的改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人才培养开始具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学理支撑。

(2)高校党史教育的纵深推进 在此背景下,《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8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等纲领性文件陆续颁布,全国各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系统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逐步构建了系统完整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联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加快构建出台专门意见,其中强调理论武装体系的重要性,要求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并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引导师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将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13]进一步明确“四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大学生应知应会的职责、使命。2021年4月,针对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中的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专门通知,再次申明“四史”学习教育对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觉悟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必修课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深化、有机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鼓励高校开设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思政课程”等。党史教育以更加突出的角色渗透到高校各门课程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

表1 建国以来高校党史教育课程演变的主要历程

二、高校党史教育的经验总结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史教育历史演变的系统分析,不难得出的一个结论是:高校党史教育的开展始终坚持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指导下,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依托,并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核心内容与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百年党史是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根同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必修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我国发展的各方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导推动国家发展是我们党的特色和看家本领。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5]而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因此,从高校党史教育的历史演进来看,尽管建国以来,高校党史教育课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多次调整,但党史内容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构成,党史教育始终以不可或缺的角色存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广大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更是当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历史观,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的必由之路,有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史,认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时代机遇。

2.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全方位呈现党史内容的根本保障

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具有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统一性。教学目标层面,党史学习教育旨在通过党的百年奋斗史,使学生对党的历史熟悉理解并具有正确的认知,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践行在实际行动中。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达到铸魂育人成效的关键,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能够看清事情本质,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与党史教育在目标上高度一致。教学内容层面,党史发展历程贯穿于高校思政必修课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主要表现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融合,党史资源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党的奋斗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融合,党的优良传统与革命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融合等。[16]因此,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历史发展轨迹上一脉相承,在内容体系一一契合,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丰富和扩充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更有利于充分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学深悟透党百年历史上的重大成就与经验,汲取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以史明智、以史鉴今。

3.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践源泉

党史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丰富的推动,是党的领导人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党史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相辅相成,本质上是实现以史育人、以史感人、以史服人效果,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党史教育的发展与演进,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议通过了中共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并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推向新高度,带来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一轮高峰。

生动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同时为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源泉。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学校以及当地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地等党史教育案例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强调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层面的结合。如“‘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7]“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8]等。将党的故事、人物事迹、奋斗历程等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将党史学习教育从课内搬到课外,搬到社会生活中,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和实践与红色资源相结合的党史教育活动,既能弥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教灌输,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政治高度与实践广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

三、 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现实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党史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高校思政课实施党史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也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融合创新,紧跟党史学科建设发展趋势,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党史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1.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育人”大工程

党史教育的历史演进表明,高校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结合已经从最初高校思政队伍与专业教师两个层面上升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具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践等层面的规律性、必然性、统一性。而作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有力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和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此,形成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合力,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系统的、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洗礼、精神熏陶,满足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党史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育人工程,需要高校在思政工作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打造全时空全时段的育人环境,既要自发形成也要有意为之。具体而言,需要做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四个结合:既要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也要在党课、团课、主题班会、实习实践等活动中有机融入党史教育;既要利用好线下红色资源,也要组织好线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形成“互联网+党史教育”育人体系;既要充分调动校内资源,也要合理利用校外博物馆、实践基地等红色资源库;既要充分认识百年党史中蕴含的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故事,也要培养学生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

2.探索构建党史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总和,包含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校党史教育一直以来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社会实践展开。近年来,党史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育人模式、体制保障等方面都获得了质的提升,开设党史专业的高校也逐渐增多,部分高校也开始陆续设置与中共党史相关的选修课等。然而,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2021版、2023版的高频次修订可以看出,党史教育课程的每一次调整都与党史教育内容的扩展与党史理论成果的丰富密切相关。随着党的历史的不断发展与党的理论成果的不断丰富,党史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越来越突出,仅仅依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党史内容的渗透将难以满足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难以满足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需要,因此,党史教育应以“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为契机,站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品质与创新发展的高度,构筑符合自身发展特性与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也符合百年来党史教育的发展规律。

3.多维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党史学习教育贵在坚持,是需要长期开展的持久工程。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需要我们以党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构建等多方面为抓手。

(1)学科建设 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学科分化加速与学科综合加强的矛盾趋势,中共党史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既要精通历史也要关注现实,具有社会学、经济学的知识功底。党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共党史专业的发展,近年来也孵化出中共党史党建学、党内法规等交叉学科,但基本是独立设立的,整体发展比较薄弱。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项目的开展,党史学科建设应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更利于高校源远流长地开展党史教育。

(2)师资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思政育人成效的关键,思政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过强的专业素养,更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熟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实践史与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专列党史课程,接受党史专业教育的教师相对较少,隔行如隔山,大部分思政教师对党史知识的掌握较为有限。因此,急需弥补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工作师资队伍不足,相关专业性培训缺乏的短板,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全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党史师资队伍。

(3)体制机制 党史教育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为社会奉献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学生实际本领的增强上。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体制机制,促进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把党史教育成效转化为学生干事创业的动力,成长进步的激励,同时强化激励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党史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理论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