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然·实然·使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2024-01-04刘有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刘有升, 丁 姣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传承不迭。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气壮山河的历史伟业,构建起了赓续百年的精神谱系。作为历久弥新的思想富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宝贵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从应然、实然、使然等三个维度推进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命题。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应然价值

党的二十大提出,伟大新征程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新时代青年肩负戮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百年奋斗历程构筑起伟大的精神丰碑,赋予青年涵养精神的强大势能。置于高校思政课视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研究旨在对高校铸魂育人主渠道的把握,首先要明晰应该发挥怎样的价值。应然价值对价值倾向的勾勒是一种方向性指引,将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结合,从思政课内容的考量到红色基因的继承再到学生精神意识培育,从课程、精神、学生三大主体挖掘精神品格的磅礴力量。

1.丰富思政课内容形态,激发精神品格的强大势能

思政课内容繁博,对其基本形态构成、有机结构呈现等元问题的深入解答,是推动该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站位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学界对新时代思政课内容的有益拓展,突破了固有形态的限制,使开放式内容框架渐趋丰满、立体。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除了包含思想观念、心理情感和行为规范内容外,“精神”特别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议题在课程中占比越来越多。精神品格有其独立形态,与思想观念、心理情感和行为规范交织,但并不能被其所涵盖。[3]“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勾勒出精神与意识、观念、思想、概念等因素之间的大致关系,即意识是精神的现实性表达,而思维是人意识的机能,通过这一机能生产出观念、思想、概念”[4],马克思关于“精神”的哲学解读强调“精神”是意识、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构成“感性实践的内在能动要素”[5]。这就表明,在思政课中对精神品格内容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内在能动因素,异于思想观念内容教育对认识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精神品格是对认识和知识的升华,表现为人格特质、行为作风。

淬炼时代新人奋进新征程的毅力,亟需激发精神品格的强大势能,在思政课内容中另辟出一片领地给“中国精神”以及其他精神,[6]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升华,使中国精神、民族风貌和时代特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二十大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奔腾着“坚定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等精神热血,将其融入思政课,能丰富课程内容形态,使鲜活的精神品格注入课程灵魂,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升华并在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2.贯通党史学习教育,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8]。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9]。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重要内容,亦是新时代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义。把牢青年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这一途径的直接性、成效性一望而知。与此同时,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相通,更要求二者在引导青年学生学懂弄通、明理明道中领悟党史的思想深度。精神谱系中的各个坐标点贯通恢弘壮阔的百年党史,是不同时期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串联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真实反映了中国从满目疮痍、山河破碎走向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伟大历史进程,彰显了百年来党和人民焕发出的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精神谱系系统化地融入思政课,突出各个精神坐标点的时代分期,回顾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使历史学习与精神领悟相融通,促使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互通共融的局面更进一步。

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赓续是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课的共同目标,第一批精神谱系中46个坐标点是红色基因的标志性符号。四段历史时期的精神泉流汇聚成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长河,所积淀的红色基因形成了巨大的政治优势和精神动力,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0],每一个精神坐标点都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长点,用精神谱系浸润思政课,感召青年学生理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1]。

3.筑牢青年思想防线,坚守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改变。[12]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有目共睹、来之不易,接续创造新辉煌需要毫不松懈地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筑牢人民防线等。“意识形态风险是全局性风险”[13]。近些年来,各种消极的社会思潮基于大数据背景、利用青年心理,以更隐蔽、更多元的方式渗透,妄图击溃青年思想防线。社会思潮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14],青年的精神面貌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思潮的晴雨阴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借助各种传播载体,引发部分青年的心理震荡。在物质生活领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物质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时代青年未曾经历物质匮乏岁月的磨砺,在功利主义的剧烈冲击下,部分青年陷入了“唯物质论”的陷阱,使好逸恶劳、穷奢极欲等不良价值观获得部分认同群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平台社交占据生活闲余,不满情绪的宣泄、狭隘观点的抒发集中汇聚于各类网络平台。处在信息洪流中的青年,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身份切换之间,无疑容易产生价值观偏轨现象。

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潜滋暗长,侵蚀着青年思想意识、腐蚀着青年精神面貌。毋庸置疑,筑牢青年思想防线,加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处在紧要关头。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描摹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等精神风貌,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让新时代青年学生真切体悟到物质资料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极端艰苦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是何其丰裕,在跨域一道道雄关险隘后留下了超越年代和地域的宝贵精神财富。置于新时代背景下,发挥精神谱系的育人功能,对引领青年精神品格塑造,纠正责任单薄、意识浅薄、骄奢淫逸等不良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然困境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一直在以文化人、精神育人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CNKI文献数据得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之前,学界致力于个体精神育人因子的挖掘,植根高校思政课和伟大精神的高度契合性,对融入的理与路进行深入探究。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正式发布之后,研究围绕精神谱系整体又紧扣部分,不断为课程建设积蓄强大的精神势能。现有文献数据不仅是研究硕果的呈现,也是对现存问题的揭示,透彻分析显露问题是突破困囿、开拓研究视野的关键。

1.整体融入单薄,个体精神融入隘口亟待跨越

运用CNKI检索工具,结合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截至2022年10月20日,在CNKI“主题选项”中统一检索表达式“精神 * 融入 * 高校思政课”(表示检索同时包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题文献),共有504篇。根据表1数据统计,发现“精神”的专门性研究占比48.21%,是此领域研究重心。由于“红色”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建设、改革实践的道路上,旨在将包含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等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也占比较大。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涵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贯通是研究另一侧重点。中国共产党构筑精神谱系的主要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5],以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为主线的研究数量同样可观(见表1、图1)。这说明,此领域研究以直接性、专门性的“精神”融入为主,以间接性包含精神因子的关键词(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融入为辅。

表1 篇名包含不同关键词的发文分布情况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清晰辨明高校思政课中精神谱系的融入现状,通过人工核查,对篇名包含“精神”的243篇文章深度分析,如表2所示。首先,部分精神的融入是研究主流。例如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第一批精神谱系的具体融入以及红船精神、南梁精神等第一批精神谱系以外的其他精神融入,聚焦探讨个体精神融入的价值意义、路径策略(见图1)。其次,精神谱系的整体融入研究寥寥无几。篇名包含“精神谱系”的文章仅5篇,占比2.06%。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于2021年9月29日发布,议题较新,研究亟待拓宽。这两个态势折射出,学界个体精神融入研究成果丰硕,而整体精神谱系的融入研究数量稀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站位总体的整体性视维,加大投入研究比重,拓深研究领域是此后研究的一大趋势。

表2 篇名包含“精神”关键词的发文分布情况

2.运力分布不均,着力重心偏倚亟待调整

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讲求融入的着力重点和运力方向,着重融入过程和机理。剖析包含“精神”关键词的243篇文章发现,现有研究呈现出融入运力分布不均、着力重心偏倚现象。此领域个体精神融入研究成果丰富,主要围绕精神谱系中的精神坐标“点”展开,是“点对点”及“点对面”的融入。将精神谱系中个体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整个面和各个点结合,整个面突出高校思政课的全部课程体系,各个点则具体到本科生、研究生的各门课程。“点”的扩散总体研究可观,但立足精神谱系整体视角的“面”,即“面对面”和“面对点”的融入研究数量偏少、亟待填补。另外,根据样本文章发表趋势可知,这种偏倚同样还体现在精神谱系的“点”与“点”之间,融入的“点对点”与“点对面”之间。如表3所示,在篇名分别包含第一批46个伟大精神关键词的发文情况中,“建党精神”相关文章共计46篇,占18.93%,紧跟其次的是凸显时代性的抗疫精神。同时,统计显示精神谱系中近乎半数的精神发文篇数为零,含括改革开放精神、企业家精神、特区精神等22个。由此看来,要扭转融入着力点分散的局面,将运力转向“面对点”“面对面”的融入,把握精神谱系整个面对高校思政课中“点”与“面”的融入,例如将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或融入其中的某一门课。同时,要重视研究空缺的部分精神相关方向,比如特区精神融入深圳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抗击“非典”精神与抗疫精神联合融入探究等。从而,把握融入研究每个力的方向和作用,激发精神谱系中各个坐标点的育人潜能。

表3 包含精神谱系中第一批46个伟大精神关键词的发文分布情况

3.实然研究不足,问题链条缺口亟盼填补

表4 关键词频次分布

运用统一检索式“实证+计量+定量+定性+案例+为例+问卷+访谈+调研+调查+实验”(表示检索包含“实证”或“计量”等主题文献),对504篇文章“再检索”,共命中62篇,占比12.30%;而思辨的理论研究占比87.70%(见表5)。显而易见,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目前怎么样”的“实然”研究是此领域弱项,现状如何、效果如何的实证研究期冀更多关注。

表5 实证研究对象发文分布情况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使然路径

如前所述,现有文章关键词数据的可视化分析鲜明显现了其研究薄弱面,拓深理论研究、增强薄弱环节,须将深入研析精神谱系与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三性一力”(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机结合,深悉精神谱系精髓要义,把握融入稳定因素,贯注融入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精悉精神谱系特征表现,联结二者关联因素,使融入兼具亲和力和针对性;洞悉研究实际情状,运用多元研究方法,增强融入实效性和实践性。

1.深悉精髓要义,贯注思想性和理论性

思想性和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应以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不足为课程站位。百年征程上各个时期的精神坐标点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各个点的精神内蕴和侧重点各异,若思政课只让学生明确46个精神坐标点“是什么”的问题,便只能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融入思政课的层次就过于浅薄,就脱离了思想性,其理论性也不足。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使精神要义的解读不停留于各个精神的表面概述,而达到深入其里的备述,是使精神谱系融入研究兼具思想性、理论性的首要问题。解决此问题,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深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把握融入稳定要素。其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主题。“伟大革命实践产生伟大革命精神”[18],实践铸成精神谱系的发端。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建党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等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特区精神等,包含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精神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其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精神谱系的真理主题。认识精神谱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挖掘精神的真理性,廓清现实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这是思政课“以理服人”的密匙。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谱系的文化主题。精神谱系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之中,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血脉。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奋斗精神。把握此点,使精神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要立足“大”观念视角,联通“大思政课”建设,以全局观念加强对精神谱系思想性、理论性的引导。“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0],在充分利用课堂、平台、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各个课堂一以贯之、平台资源渗透融通、授课教师深悉熟稔的总体把握。在建设“大课堂”方面,课堂要发挥对精神谱系的承载作用,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教学的双向互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局面,体现精髓要义寓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理论引导作用和寓于高校专业课、社会大课堂的思想感染作用。在搭建“大平台”方面,当前网络教学平台繁荣发展,高校思政课优质教育资源平台要将精神谱系纳为重要内容,以新颖、多样的方式方法呈现。在建好“大师资”方面,专职教师侧重做精神谱系理论引导者,系统地对精神谱系所蕴含的精髓要义等做系统的理论阐释;兼职教师侧重做精神谱系的思想践行者,聘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各行各业践行精神谱系的先进代表,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心灵、丰盈学生精神。

2.精悉特征表现,兼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1]。毫无疑问,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需要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概莫能外。探明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联结点是把握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理据,这就需要从整体样态和多维延展两方面入手,搞清楚精神谱系的特征表现。就整体样态而言,精神谱系百年纵贯,紧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循序展开,是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整合,也是救国、兴国、强国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的体现。四段历史时期都各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伟大精神,精神谱系并非这些精神的简单拼凑、机械叠加,而是各个分支纵横交织、有机整合,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依托百年纵贯,要明确各思政课课程定位,通观全局做到融入的精准发力、富有成效。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将精神谱系融入此课程教学,以精神谱系的整体样态为课程做有益的资源补充,印证百年历史的根本主题,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课题,从而,使历史脉络不仅是丰富史实的展现,更是历史人物鲜明精神风貌的彰显。再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将整体样态与我们党百年来实践的四次“伟大飞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融通,领会精神谱系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生根发芽、在理论中发荣滋长。

就多维延展而言,依据不同精神谱系维度展现不同。以名称为依据,不同时段的代表性精神反应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样貌,连缀起典型地域样貌、英雄模范样貌、历史事件样貌、科研攻关样貌和履践实干样貌的历史画卷。依托多维延展,例如典型地域样貌中井冈山、苏区、延安、沂蒙、红岩、西柏坡、红旗渠、大庆、特区等,吸收内化了生长地的精神禀赋;科研攻关样貌中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两弹一星”工程等,响应了时代呼唤科技创新的号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依托。联结精神谱系的典型地域样貌与对应地区的思政课建设,联结精神谱系的科研攻关样貌与高校相关专业的思政课建设等,使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更加契合、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实际更加相关。以精神内蕴为依据,展示了内蕴上精神底色的不同着墨,铸就了坚守信念、艰苦奋斗、人民至上、清正廉洁等精神底色的多维延展。譬如,着眼精神谱系内涵意蕴上的多维延展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用坚定理想信念、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内蕴启迪学生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价值判断,鼓励公民美德的践行和崇高理想的产生。关联度越高,亲和力的提升越能找到共鸣点、针对性的完善也越能找到对应点。如此,也诠释了“点”“面”融入研究的针对性,使得精神谱系的融入研究向更科学化、系统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3.洞悉实际情状,增强实效性和实践性

前述文献研究能清晰地指明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理论入口,诠释逻辑、价值意蕴等。但基于理论之上要回归现实,靠调查研究与投入实践确证融入现状、成效,以此实现研究方法上“破旧”和实践教学上力行。一方面,加大实证研究比例,找准有效性提升的基点。思辨研究仍是此问题研究的主流形式,多依赖于二手分析、内容分析、价值分析,[22]方法的局限性渴求研究工具的丰富。要将抽象的理论研究与人们的思想行为实际结合,立足现实、发现问题;要在观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搜集资料、描绘现象。“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3],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学生精神实际涵养、教师精神谱系教学认知等情况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获取一手数据,把握客观问题,把结论建立在充足证据的基础上,使精神谱系的融入研究符合实际、富有成效。对于融入高校思政课现有研究占比份额较多的个别精神开展案例分析,如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融入以及武汉等地区高校的抗疫精神融入等,通过多维度阐释、全方位分析典型案例,为其他精神的融入提供思路、方法和载体的借鉴。

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保证融入工作能付诸实践。传统的精神思辨活动,需要向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真正回归。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强调精神涵养,在辨析精神谱系的内涵意蕴、精髓要义基础上,目的是塑造学生精神品格。塑造过程前,谋划课内实践部分。总体规划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明确任务要求。对实践教学基地提前实地考察,根据调研结果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从顶层设计上加快谋篇布局。塑造过程中,保障实践的顺畅开展。发挥精神谱系物质载体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到党史实践教育基地,参观纪念馆、博物馆,亲临感受旧物对精神的诉说,激发情感共鸣;到脱贫攻坚战场、改革开放前沿,亲身见证中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另外,要让实践教学不仅停留在“参观”,还拓展到“参与”,回归社会生活、参加社会服务、锤炼精神品格。塑造过程后,评价总结教学实践活动。以多元化的形式,加强对教师指导过程和学生获得感的评价,系统地对既往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推动其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