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维度

2023-02-1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舆论话语

李 丽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当前,随着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话语权是意识形态思想领导权的实现方式,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3]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4]。全媒体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5]的原则,从话语主体、话语载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四个维度着力。

一、坚持“导向为魂”:提升话语主体的主导力和战斗力

导向是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始终紧绷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6];并强调“讲导向,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7]。然而,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主客体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如何在新的舆论格局和环境中更好引导舆论、凝心铸魂,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各类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神圣使命。

1.宣传思想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8];要引导新闻记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这就迫切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努力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工作者。

具言之,宣传思想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工作者,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二是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三是要勤学习、多锻炼,增强业务素质,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在互联网高高飘扬,让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增强敢于交锋、敢于亮剑的意识和本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9]。但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风险依旧存在,而且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亟待“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0]。面对互联网已经成为网络舆论主阵地的紧迫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站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关”[11]这一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牢政治方向。

具言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阵地意识,积极介入新媒体,真正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二是深入认识网络传播规律、网民信息接收规律,不断增强网络素养、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努力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三是坚持破立并举,敢于斗争、敢于亮剑,敢于担当,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错误,坚决与各种类型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交锋,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决当好党和人民的战士。

3.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增强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12]“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利用互联网。”[13]然而当前,“不懂网络规律、走不好网上群众路线、管不好网络阵地,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14]的干部依旧不同程度存在。全媒体时代,“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5]。因此,新征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和移动化趋势,努力把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党的领导和执政优势,提高党对网络领域的群众组织力,让主旋律、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具言之:各级领导干部,一是要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应以网络上暴露出来的意识形态问题为切入点,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努力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二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从网民的角度看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衡量标准;把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作为重要途径,牢牢掌握网络共识凝聚权。

二、坚持“移动为先”:提升话语载体的传播力和融合力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16]。新征程上,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提质增效”,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主流舆论发挥作用的资源体系和传播渠道,关键在于坚持“移动为先”“终端为重”,提升话语载体的传播力和融合力,解决“在哪里说”的问题。

1.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统一,落实“正能量是总要求”

正面宣传就是要着力用主流思想、主流舆论、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主导网络舆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但坚持正面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毛泽东指出:“扫帚不到,灰照例不会自己跑掉。”[1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斗争,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消除生成网上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18]。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决抵御错误思潮侵蚀,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

全媒体时代,提升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水平,要自觉对标对表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议题设置,不断提升优质内容供给力和舆论引导力。一是要遵循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原则,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关键,让主流成为顶流,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二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努力设置贴近群众、吸引群众、符合群众需求、反映群众诉求的议题。三是要在遵循网络传播规律、舆论引导规律和受众接受规律的基础上,聚焦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时填补网络思想真空地带,汇聚奋斗伟力。

2.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落实“管得住是硬道理”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传播力要“解决好谁主管,怎么管的问题”[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20]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需要指出的是,党管媒体,不是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而是“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21];要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一是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把党在新媒体领域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新媒体领域,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解决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对于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原则性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含糊,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三是要树立法治思维,严肃治理网络乱象,坚决守牢网络舆论阵地,努力建设天朗气清、向上向善网络生态。法治思维是秉持或遵照法律的标准、思路、精神,运用法律规定和法律知识来分析、研判、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树立法治思维,就是把法治理念贯彻到全媒体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全媒体传播内容在法律范围内展开,推动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3.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落实“用得好是真本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2]。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事实上,自中央提出融合发展战略以来,我国主流媒体纷纷开启媒介融合探索,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重视创新传播渠道,构建新型传播平台,从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主流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壮大,基本形成了网上网下一体化发展、报网端融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媒体融合进入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上下更大功夫,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解放和发展融合传播生产力。

一是要主动谋划、提前布局,抓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尤其要优先建设移动媒体,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实现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信息内容、平台终端等共融互通,最大限度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二是要用好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为网络内容建设持续赋能,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主流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出一两个“爆款”,而应强化用户意识、优化使用体验,通过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现象级融媒体精品力作。

三、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话语内容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整体重塑,但无论生产模式、产品样式、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24]当前,我国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提升话语内容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任务依旧严峻。

1.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增强话语内容的彻底性,凝聚思想共识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5]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6]邓小平指出:“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8]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9]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新征程上,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彻底性,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具言之:一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作为网上宣传的头等大事,结合重要节点、重要会议活动,利用文字、图解、音视频、直播等全媒体报道方式,推出一大批现象级作品。二是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过全媒体化视听交融的形式,着力推动这一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凝聚奋斗伟力。

2.用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话语内容的说服力,坚定历史自信和话语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我国发展方位的角度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30]这“三件大事”的经历建构起的历史认知,对时刻保持牢记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清醒和坚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中国人民对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情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新时代的十年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展开,中华大地发生伟大变革的场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感同身受。新征程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全媒体时代,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要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打造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的全媒体产品,广泛宣传十年来的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尤其是要把“三件大事”作为重大政治议题进行全媒体传播,及时化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焦虑情绪,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话语内容的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3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33]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3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35]当前,面对“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一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歪曲改革开放的历史”[36]等恶劣问题,我们不但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而且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全媒体时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话语内容的影响力,重在深耕优质内容生产,努力推出一批样态新颖、生动鲜活、言之有物的内容精品。具言之:一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觉”的育人功能,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比如,近年来,深入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具有成风化人、启智润心的独特效果。二是要坚持以史为鉴,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用承载着先进文化、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的数字文创产品引导青年在互动体验中感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重大意义。三是要直面现实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人心,用优质健康的网络作品温暖人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作更多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文化底蕴的网络产品。

四、坚持“创新为要”:提升话语方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为要”不仅仅要在理念、手段和体制机制上创新,而且要转变话语方式,在话语表述上创新,让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不仅有高度、有深度,而且有温度;让中国话语不仅在国内广为传播,而且走向世界。新征程上,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点在于,坚持“创新为要”,提升话语方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以什么方式说”的问题。

1.处理好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关系,增强话语方式的亲和力

理论话语何以重要?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7]理论话语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集中表述,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方向性、稳定性,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理论话语既是统治阶级意志和统治方式的体现,又是现实实践经验的系统化、抽象化总结。

理论话语的重要性要求其广为传播,但因其表达形式的相对抽象导致其传播难度显著增加。正如列宁所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8]理论如果不能掌握群众,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要经过大众化这个环节。全媒体时代,提升话语方式的亲和力,要处理好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关系,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把“真理底气”与“群众地气”结合起来;尤其是要把理论话语创造性地凝练成既富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人民大众的新表述,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和易于把握的大众话语,这就需要创新话语体系、切实深入群众,打造出“沾泥土”“带露珠”的全媒体产品,最大限度的提高理论话语的时代穿透力和社会解释力。

2.处理好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的关系,增强话语方式的生动性

学术话语主要是指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是由特定的价值判断、学术概念和逻辑推理构成的完整的学理表达系统,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抽象性、思辨性和完整性。学术话语是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按照一定范式所进行的学术表达,具有相应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替换问题,而是转变思维方式,对学术成果进行重新表述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如何“让学术话语上升为生活话语”,“内化为大众的思维方式,外化与大众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理解社会、说明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工具”[39]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40],自觉把个人的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

3.处理好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关系,增强话语方式的针对性

中国话语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与本土经验之上的理论总结,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是对中国理论的话语表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诋毁、抹黑,中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遇依旧存在。面对此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41];“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元首会晤、出访外交等过程中用生动的史料、巧妙的比喻,向人们讲述中国故事,拉近了世界同中国的距离。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发展壮大与世界各国的发展需要紧密相连、将中国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开启了新时代中国话语国际化的新征程,为我们提供了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典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43]事实上,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44]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同时兼顾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一是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逻辑与价值理念,突破西方的话语围猎,使中国式现代化从本土叙事转向世界话语。二是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将叙事全貌与叙事细节相统一,把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相结合,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舆论话语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