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釜底抽薪巧祛湿

2023-05-10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3年5期
关键词:土茯苓舌苔湿气

受访专家

王海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对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及关节软组织疼痛微创治疗有独到见解。擅长治疗类风湿、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颈椎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等,以及免疫相关呼吸、肾脏、消化、血液、皮肤损害,肿瘤术后、放化疗后康复及复发转移预防。

中医认为“湿邪”为万恶之源,湿邪困于体内人们便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皮肤起湿疹等情况。提到祛除身体里的湿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先清热再祛湿,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没有成效,甚至可能让湿气更重了。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祛除体内湿热。

“湿”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湿性重浊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病缠绵难愈。

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外感湿邪引起。内湿是脾虚不能运化津液,肺虚不能调通水道,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水液,导致体内水湿凝滞而成湿热体质。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要想更有效地祛湿是需要诀窍的。

1.盲目清热祛湿不可取

湿热病证关系到多个脏腑,脾胃是各种湿热病病机之根,即湿热之本在脾胃。湿性是黏滞趋下的,就像水往低处流。湿邪在人体聚集之后会阻碍气血流通,慢慢就会瘀积发热,产生阳邪和身体里的病理产物血瘀、痰液等。

一般来说,当我们体内有湿热的症状时,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方法就是清热祛湿。湿热体质易受饮食影响,所以湿热多难以调理。如果此时用了黄芩、黄连等偏凉性的药,反而会助长湿邪,形成湿热的恶性循环,难以祛除。

2. 巧用舌象判断身体湿热程度

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苔是薄薄的一层敷在舌面上的,如果舌苔偏厚,都看不到舌质的本相了,说明体内有湿邪了,一定程度上来讲,舌苔越厚可能湿邪越重。白舌苔一般代表湿气偏重,如果泛黄那就是湿气进一步发展到了热邪的程度。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导致伤阴了。

脾虚,水湿得不到运化,还会导致舌体胖大,舌头边缘受牙齿压迫后可见齿痕。

3. 湿气“缠”身会有哪些症状

湿气通于夏,夏天湿气比较重。中医认为,湿性具有重浊、黏滞、易伤阳气等特点。湿性重浊在临床症状上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健康舌头的舌质应该是淡红色,舌面上有一层轻薄的白苔,而湿气重的人通常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舌体边缘呈锯齿状。

第二,常有食欲下降、胸闷腹胀、恶心等症状,觉得食物不香甜,吃不出菜肴原有的味道。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体内的湿气伤及脾,使脾吸收饮食精微的功能降低,不能正常运化而产生。

第三,全身困重发沉,感觉睡不够或睡后不解乏,整天无精打采,懒得动弹。有些人会表现为“头重如裹”,感觉整个头部裹着东西,或像戴了一顶帽子,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记载的“因于湿,首如裹”。

第四,大便溏稀且黏,易粘马桶,排便不爽,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第五,毛发和面部容易出油或面部易长痘,一觉醒来,面部发光发亮,头发一天不洗就油腻成缕。

第六,其他诸如眼睛分泌物增多、小便淋浊不利、皮肤湿疹等,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湿性黏滞是说湿邪容易黏腻留滞,不易祛除。因此,湿邪致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胶结,较难痊愈。湿气属阴邪,容易阻遏人体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而且湿气留滞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不化水湿,从而产生或加重上述症状。

1.十年病痛折磨的“逆转人生”

王主任介绍,自己有位老患者很爱运动,却深受痛风的困扰,疼起来甚至走不了路。一开始治疗时,向来无肉不欢的患者吃了一个月的酱油拌面条,也尝试了各种按摩、喷药的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找王主任进行了2年的治疗之后,再加上自律控制饮食,终于把尿酸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内。

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不能自己给自己治病,否则容易走弯路。而且治病的过程也需要坚持和自律,身体是需要慢慢养好的。

2.治疗痛风有两种“灭火法”

治病就像灭火,扬汤止沸,虽然迅速灭火,但是容易死灰复燃,治标不治本。釜底抽薪,灭掉的火不会再复燃,但灭火速度缓慢。

王主任有一个这样的病例。去年过年期间有一个患者没有控制饮食,导致脚上的关节红肿热痛,甚至都走不了路。从理论上讲,这时应该釜底抽薪治本,但因为患者是急症,疼痛难忍,所以从实际出发,要为患者及时缓解症状,等疼痛减轻之后再进一步治疗,也就是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这样的方法对患者来说才是最有效、安全的。

在临床治疗中,标、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急症应先扬汤止沸,先治标,等病症缓解之后再釜底抽薪,也就是治本。

单纯用清热祛湿的方法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加重症状。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地祛除体内的湿热呢?王主任告诉我们,他有五字大法——湿去热自消。首先考虑祛湿,因为湿邪化解之后,人体气机才会流通,这样热邪才会慢慢消失。这也就是釜底抽薪治本的祛湿方法。

1.生活调理

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疲劳,切忌熬夜,夏季避免长时间吹空调。保持居处环境的干燥和室內空气的流通,被子、褥子、衣服应经常晾晒,不慎淋雨后及时更换衣物,防止湿气侵袭。很多老年女性为了美观而穿衣单薄,长此以往容易伤及阳气,从而影响水液运化而产生湿气。日常要注意保暖,还可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每次15—30分钟,以助长体内阳气,亦有助于减少湿气。

2.饮食调养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吃饭不要过饱,少吃肥腻油炸食品和甜食,少饮酒或不饮酒,从而减轻脾胃负担,增强脾胃运化能力,避免或减少湿邪的产生。祛除湿邪的食疗方法很多,主要体现了健脾益气、疏理气机和温阳化气三个原则。健脾益气可以使自身运化水湿的能力增强,从而从根本上调治湿气。疏理气机可以使全身经络通畅,有利于湿气的祛除,就像道路通畅则车辆不易拥堵一样。温阳化气就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材以加快湿气的发散,譬如一锅凉水,如果锅下无火,则水无法蒸发为气而散发。医圣张仲景有句名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坚持运动

脑力劳动者的体能消耗减少,且夏季多待在密闭空调房间,因此出汗较少,水液代谢的效率降低。体力劳动的减少也会导致阳气不振、气机不通,不利于祛湿。因此,可以适当进行跑步、快走、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活动,促使排汗,加快代谢,振奋阳气,从而减少体内的湿气。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不要在高温环境下运动。

4.巧按穴位

(1)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有清热排毒、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功效。

(2)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有疏肝理气、活血、通调三焦气机的功效,是湿热质人群养生的常用穴。

(3)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等作用。

(4)豐隆穴:归属于胃经,走胃、脾二经,具有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的作用。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王主任最喜欢的这一味药“土茯苓”能解决很多问题。

土茯苓和茯苓一字之差,却大有不同。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其来源、形状以及功效等都不相同。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功效是解毒、除湿、利关节,还有解毒、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等。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入药的是一种干燥菌核。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功效非常广泛,可以与不同药材配伍。茯苓主要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总的来说,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是①土茯苓能够去湿毒,而普通茯苓只能祛湿,不能去毒。②土茯苓能够清热,而普通的茯苓没有清热的作用。

王主任还推荐了轻松祛湿不伤阴的“一杯茶”和“一碗粥”。

● 土茯苓代茶饮

【材料】百合50克、桑叶30克、荷叶30克、土茯苓15克。

【方义】百合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含有秋水仙碱,可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桑叶开鬼门(毛孔),促进排汗;荷叶化湿;土茯苓可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注意】舌苔比较薄,有口干口黏等症状但又没有明显疾病的人群想要祛湿,就可以用土茯苓代茶饮来调理身体。但脾胃偏虚的人群不适用。

● 土茯苓粥

【材料】土茯苓30克、百合50克、粳米100克、萆薢15克。

【注意】土茯苓粥适合舌苔较腻、看不到舌质本体的人群服用,如果症状更严重的话要考虑用药,请及时就医。

湿热体质的调理要清利湿浊,清泄浮火。了解正确祛除湿热的原理之后,具体要如何治疗才能实现湿去热自消呢?王主任有三个绝招——祛湿三板斧。

1. 开鬼门

鬼门在中医里的就是毛孔,开鬼门即是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湿邪,也称为微汗法。

其基础方用到葛根、紫苏。葛根可解表、生津止渴、升阳解毒;紫苏可解表,行气宽中。

2.洁净府

净府指的是膀胱,中医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水道出焉”,总体的治疗方法就是利小便来祛湿。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认为,“通阳不再瘟,在于利小便,欲救阴者积极通阳。”也就是说单纯用洁净府的方法,可能会更伤阴,所以还要加一些利水不伤阴的药物。排去废水,留下津液。

其基础方用到土茯苓、萆薢、玉米须。土茯苓又叫仙余粮、禹余粮、冷饭团、中国根,利水不伤阴,可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健脾胃,药食同源;萆薢药食同源,化阴升阳;玉米须利水消肿,可以降尿酸。

3.去菀陈莝

中医讲“淤积为菀,腐浊为莝,日久为陈”。血水一体,血和水是互化的。湿重的病人往往容易有血瘀,此时采用去菀陈莝的方法,给患者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让气血流通之后,更好地去祛除湿热。

其基础方用到丹参可活血化瘀,促进气血流通。

王主任特别提醒,除了上面祛湿三板斧所提到的药材,釜底抽薪化湿饮还需要加入一味药材,名为栀子。栀子是引经药,走三焦经,加上栀子能让上面的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生栀子的清热作用比较强,有可能会影响到化湿的效果,所以此时要用炒栀子。

(编辑    王    幸)

猜你喜欢

土茯苓舌苔湿气
防治“湿气重”10方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方草寻源——土茯苓
土茯苓叶和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