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现状审视和提升路径

2023-02-12胡皓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群体数字素养

梁 钦, 胡皓冰

(1.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 200240; 2.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2],以此推动数字技术变革、助力数字社会纵深发展。青年的数字素养是其在数字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3],深刻影响青年的用网诉求和用网表现,决定其能否在数字空间开展高质量数字活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态势。

因此,阐明提升青年数字素养的价值要义、厘清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现实状况、研究青年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路径,对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价值要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重组社会结构。在此背景下,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对于互联网的迭代更新、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提升当代青年的数字素养是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价值观念、言行举止与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数字文化等息息相关。包容开放、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赋予了青年新认知、新体验,要求青年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以顺应其动态运作、推动其向好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对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的进步要求广大青年成为具备丰富数字知识、掌握全面数字技能的复合型数字人才。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有利于青年增长数字知识、强化数字技能,帮助青年更快、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发展,不断塑造青年成为先进而富有活力的数字人才。另一方面,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对互联网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9岁的青年网民群体占比为14.2%,在总体网民数量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网络参与行为显著。[4]青年群体作为推进网络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重要的网络信息生产者、网络服务消费者与网络技术推动者,对网络建设与发展、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贡献潜力大。而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可以为青年数字意识的形成、数字知识的掌握注入活力,在提高青年数字能力的同时为数字网络发展带来实效。

2.提升当代青年的数字素养是推进数字社会持续深化的重要力量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社会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变迁的总体走向。人们的生产生活因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而发生改变,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同样会受到人们个体行为、群体互动的广泛影响,如更新技术、搭建平台、共享资源等。就青年数字素养与数字经济的关系来看,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社会的数字化变革过程中,不同行业领域开启了数字化赛道,并在其各个发展环节创造数字化岗位,产生数字社会新型用人需求。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能够促进青年与数字化岗位相匹配,增加高质量数字人才储备,满足各行各业对创新型数字人才的需求,从而激发数字生产动力,提高产业数字化水平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从青年数字素养与数字社会的关系来看,提高青年的数字素养为数字社会良性互动增砖添瓦。在青年的思想道德层面,青年的数字伦理教育是有效提升其数字素养的重要因素,通过增强青年的数字道德伦理,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数字社会中产生新兴事物,推动建设公平公正、绿色健康的数字社会生态环境。在青年的行为交互层面,青年作为数字社会中的活跃群体,与互联网联系密切。在互联网中,青年的信息发出、传导与接收的频率高、范围广,青年数字素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青年的个体行为,促使其在数字社会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推进社会个体间、群体间以及个体与群体间的有效互动,弥合社会的数字鸿沟,激活社会的数字生活潜力。

3.提升当代青年的数字素养是强化数字公民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

伴随数字社会持续深化,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智慧便捷的生活方式,人们习惯于借助网络参与社会事务,运用数字化手段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逐步加入数字公民行列。青年群体学习能力强,对于外界信息敏锐度高,对于新工具适应性强,其数字意识的萌发、数字知识的获取、数字能力的提升更加显著直观。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不仅推动青年从数字原住民转变为兼具数字意识、知识、技能与伦理的合格数字公民,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持,对于社会公众在数字社会中的身份转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5],青年作为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推进青年数字素养水平的提高,为全体公民的数字素养培育开辟新地。将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作为青年培养的重要切入口,与网络强国战略、数字中国建设相契合。此外,率先在青年群体中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工作,能够为提升社会公众数字素养的重大工程积累经验,形成重视、锻炼、提高个人数字素养的社会风潮,为强化数字公民综合素质提供保障。与此同时,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数字素养,间接激发社会公众提升自身素养水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青年”相关的政策、事件,尤其是与青年的培养教育相关话题往往能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关注,青年数字素养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容易引人关注并在社会起积极的带头示范效应,带动社会公众主动接受数字素养的教育,自觉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做出努力,继而带动数字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现状审视

作为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与数字网络联系更为密切,在数字社会的参与更为活跃。青年群体享受着数字时代的红利,也不可避免面临着网络社会的未知风险。为进一步探析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现状,本研究于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份的十余所高校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由此进一步探析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真实状况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其中,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80份,有效率为94%。根据调查结果,就青年个人的数字素养现状而言,其数字素养的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青年的数字安全意识、数字知识积累、数字实践能力以及数字道德伦理等方面。

1.数字网络接纳度普遍较高,数字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在数字社会中,网络已然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难以分割的部分,青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开展交流、在线学习及远程互动,互联网为青年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不断造就青年的个性行为,而青年对于互联网则有着较高的包容性。一方面,青年熟识数字网络且使用网络的频率高、范围广,将互联网的变化更新视作常态。经调查,近97%的青年认为其与数字网络密不可分,42%的调查对象日均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长达至6小时。另一方面,青年富有好奇心、热爱尝试,新型数字软件、网络产品的出现容易激发青年的探知欲,使其主动了解、体验互联网新事物。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五分之四的青年愿意尝试不同的数字产品、接触新兴数字工具,由此看出广大青年对于数字网络接纳程度高,适应性强。

然而,青年的数字安全意识在当前阶段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存在制约其掌握应有的数字风险抵御能力的可能性。就内生因素分析,青年群体的社会认知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个人数字安全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从青年的成长状况看,青年所处年龄阶段正值其生理与心理成长时期。青年对于事物的认识较为青涩片面,其认知能力需要深入锻炼。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的数字认知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个人的网络警惕性与信息甄别能力。从青年的个人经历看,青年的社会阅历单薄,加之青年自出生便与网络紧密联系,对互联网有较高的信任感,面对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以及间接接触的其他网络用户,警惕性不高,未健全个人网络安全意识。[6]就外在因素分析,一方面,社会对于数字安全的科普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相比于老年人群体的网络安全教育,当前针对青年群体的数字安全科普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对于青年的数字安全教育建设尚不全面,普及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根据调查数据,93%的调查对象接触过不良信息,接近四分之三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的数字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调查过程中,多名青年指出自己有过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险些受到网络诈骗的经历。尽管青年对于数字网络的认识程度较高,但其数字安全意识有待提升,并且青年的网络安全保障不够充分,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恶意泄露等事件,危及其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

2.信息获取渠道掌握多元,数字知识积累仍为单薄

依托新型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突破了时空限制。对于青年而言,其获取外界信息与各类知识变得更为便捷,所掌握的信息获取渠道越发多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青年广泛获取信息的数字设备种类丰富、选择多元。整体来看,手机是青年群体最广为使用的设备,借助手机上网并参与网络活动最为普遍。此外,青年群体还可选择台式、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装备作为个人获取信息资源的工具。二是青年接收多元信息的网络平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基于不同数字用户的应用需求,网络平台的建设呈现出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鲜明特征,产生了数字新闻平台、数字阅读平台及线上办公平台等功能各异的网络平台。青年可通过搜索筛选、浏览下载等方式在不同网络平台获得所需信息,一定程度上惠及了具有信息获取与交流需求的青年群体,同时拓宽了青年的信息接收与获取渠道。

但是,青年群体所掌握的多元信息渠道仍难以完全促使其深度获取数字知识并进一步将其所接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沉淀。一方面,青年的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状态。数字工具在信息传导具有快速便捷的特征,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技术设备获取信息,而这一层面的方便也造成了青年在信息获取完整度层面的不便。长期接收大量松散、碎片的信息,容易导致青年形成碎片化思维模式,造成青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进行深入思考等问题。问卷数据显示,接近90%的调查对象会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通勤时间浏览信息;此外,多数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便捷的数字工具而较少通过报刊、杂志等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青年的数字知识汲取缺乏系统的学习体系与专业的培养教育。运用数字技术的前提在于了解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然而,新媒体时代下,青年所能接触的信息海量庞杂,难以凭借直接高效的方式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从青年的自发性学习角度分析,青年对于数字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大多分布于日常零散的信息接收过程中,如在空闲时间通过知乎、小红书等应用平台学习如何利用电子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从社会及高校的数字知识传授层面看,专业化的数字知识教育尚未普及,青年缺乏接受数字教育的正式渠道,数字知识的掌握略显片面。在接受调查的青年中,约三分之一的群体具有乐于接受系统化数字教育体系的倾向,部分青年认为其接受到的数字教育不够全面、专业。

3.参与偏好倾向碎片阅读,数字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字参与过程中,由于不同群体的年龄、特性以及经历等存在差别,群体的行为偏好各具差异。从青年群体的数字参与偏好来看,受信息接收碎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年在参与过程中倾向于快餐式阅读。调查数据显示,37%的调查对象表明个人对于微时评、短视频有着更大的兴趣,24%的调查对象表示其对于内容量大的网络信息缺乏一定的耐心。青年不仅喜好浏览精炼短小信息内容,还习惯在琐碎的时间段登录网站、阅读信息。这一偏好容易导致青年的数字行为止步于“看”,使其无法真正做出行动参与网络更新与数字社会发展。换言之,青年群体的数字实践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青年群体的技术软件操作能力存在一定空白。在数字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逐步呈现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趋势,公众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与数字软件参与社会活动。总体而言,青年对于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设备软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面对新出现的政务类、社会型数字设备与软件系统,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与系统提示较快上手。据统计,78%的受调查青年能够独立学习使用“随申办市民云”“浙里办”“苏服办”等政务软件。但是,50%的青年对于诸如Spss、Stata等专业性分析软件掌握不足,数据统计、信息分析等数字运用能力较为欠缺。数字运用能力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年数字素养的提升产生阻力,也不利于数字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的数字创新能力面临瓶颈。青年碎片化阅读的数字参与偏好影响着青年数字再造与创新能力的开发,青年对于所接触到的数字内容,缺乏梳理汇总与重构再造的意识与技能,而更多地做出重复性行为与模仿动作。与此同时,青年专业化数字技术操作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导致其在面对数字难题时无法凭借个人能力及时解决,还会造成青年难以参与数字产品的研发、数字资源的开发等数字活动,为其最大限度参与推进社会数字化进程设置了一道门槛。

4.辨别批判思维发展正当时,数字伦理教育尚需加强

青年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塑造阶段,青年对事物的态度看法尚未定型,不论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还是其辩证性思考方式及批判性思维模式的造就,都具有极高可塑性与发展潜力。这也意味着现实社会、网络世界所存在的外部变量会对青年的人格、思维、观念、想法的发展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在虚拟与现实盘根错节的数字社会,愈发彰显出培养广大青年信息甄别能力与数字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信息的超负荷”,认为人们欲在变化激烈、新奇动荡的环境中做出有效合理的决定,则需处理更多的信息。然而,人的信息接收、处理与记忆能力是存在界限范围的,一旦外界信息超出了人体的承载限度,便会对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与行为决策产生负面作用。[7]如今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已然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就个体层面而言,一是青年要面对大量的外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识别、接收与消化,在这一过程中超量的信息便有可能迫使其快速对信息做出回应,缩短了思考与决策的时间,不利于培养青年的独立思考能力。据统计,34%的青年认为自身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会产生烦躁、消极的情绪,15%的青年表明信息负荷情形下会干扰自身的决策行为。二是面对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青年群体有限的视野与阅历难以帮助其分辨好坏对错,甚至会受到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从而致使个人立场摇摆不定,朝着错误方向发展。[8]五分之一的青年认为个人观念及立场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社会层面来看,在提高青年数字素养的工作中,由于教育经费、资源以及人才队伍有限,高校及社会其他群体更注重见效明显的知识型、技能型教育,对于青年的数字伦理层面的培育相对缺乏重视,缺少全面的数字伦理教育体系,忽视青年的数字思维与数字伦理道德观的培养。

三、当代青年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针对当前青年数字素养现状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青年数字素养的培养导向、革新数字教育课程、搭建数字实践基地并以思政教育反向赋能青年数字素养的提升工作,促使青年增强数字安全意识,增长数字知识,提高数字实践能力并以高度的数字责任感与道德感参与数字社会建设。

1.规范青年培育导向,夯实数字安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9]。切实增强青年数字安全意识、提升青年数字安全知识与技能,关键在于把好青年数字素养培育“龙头”,系好青年数字安全教育的第一颗“扣子”。进一步而言,需要规范青年数字素养培养导向,明确青年数字素养发展目标。强化青年的数字安全意识,不仅应当规范数字社会生态环境,还需要突出青年的数字安全教育。

一方面,明确提升青年群体数字素养的发展目标。在政策设计上,将提升青年数字素养的育人任务培育纳入数字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在政策落实中,各级政府统筹推进,加强对于数字素养教育的支持力度,联合高校、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合力推进数字素养教育工作。此外,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可以基于数字素养的不同维度构建测量指标,以量化方式完成数字素养测评工作,关注青年的数字素养发展变化趋势。另一方面,重视青年的数字安全意识培养。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做好网络安全的外部保障。同时,对青年进行数字安全教育,使其由内生发数字安全意识,开拓自身的数字思维与思考方式。在社会环境方面,推动建设规范化数字社会生态。良好有序的数字社会生态需要公民的数字素养加以支撑,而数字素养的提高亦需要清净规范的数字社会生态提供保障。具体包括:立足青年数字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专门针对青年学生数字安全保护的规章制度,多方协同共织数字生态安全密网。在青年教育层面,突出强调青年群体的数字安全教育。提高数字安全教育在青年群体的普及率,促使青年认识到数字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其掌握保障个人数字安全的方式方法,为青年进一步学习数字知识与技能奠定基础。

2.革新数字教育课程,夯实数字知识学习

充分掌握数字知识,建构数字素养理论知识体系是提升个人数字素养的关键环节。青年数字理论教育的革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结合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明晰数字人才培育要求,又要把握不同个体的数字素养学习需求与数字知识吸收能力。

第一,要做好摸排工作,了解基本情况。高校通过对全体学生进行数字知识相关的结构化测试了解不同个体数字知识掌握现状,亦可随机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调查青年的数字知识积累状况,对青年的数字知识查漏补缺,为数字教育课程改革做足准备。第二,需发挥品牌效应,打造精品课程。推出有特色的数字素养理论教育课程,结合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如财经类高校结合数字消费知识推出品牌课程,政法类高校可推出互联网法律相关的特色课程,将数字知识与不同学科相结合,激发广大青年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依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落实因材施教。一方面,结合青年群体数字素养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数字知识基础教育,开设掌握门槛较低的入门级数字理论课程,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大数据分析入门教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概论等普适性课程,增设有关数字政务、数字文化等贴近青年日常生活的公共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接收学生的学习反馈,对课程做出适时调整以保障数字通识课程的育人成效。另一方面,针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深化专业课程培养内容,纵向延伸数字知识教学深度,提高专业课程的精细化水平,推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专业性,增强数字社会的人才力量。

3.搭建数字实践基地,重视数字技能培育

全面提高青年的数字素养,不仅需要重视其数字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数字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广大青年的数字技能培养,提高其数字实践能力,促进青年数字素养全面提升,将个人数字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提供数字实践机会。一方面,与政府、医院等公共部门进行合作,结合“智能政务”“智慧医疗”等民生服务数字化改革项目,积极开展青年数字化志愿服务活动,既能够让青年了解数字化改革进程,熟悉数字化设备的相关操作,还能够在提升个人智能设备操作技能的同时奉献自我,服务他人。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对共建,搭建青年数字实践基地,推动青年的数字素养教育从课本迈向现实。于青年而言,能够近距离接触互联网企业,体验数字产品,得以将所学应用于现实场景,进一步加深对于数字素养理论知识的印象并增强个人动手能力。于企业而言,协同培养具备良好数字素养、熟练掌握数字技能的青年学生,有利于其挖掘数字人才,为满足数字化岗位用人需求增添动力。其次,开展数字软件实操教学,创新数字实践活动。针对青年对于专业性较高的数字软件运用不熟练等问题,一是可以增加软件实操类课程,最大化利用学校的信息教室、多媒体设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软件操作教学,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数据统计能力。二是可以在课外举办相关讲座,对青年的数字操作能力做进阶培训,同时联合各大高校,共同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信息安全大赛等数字竞赛,以此提升增强青年的数字技能。此外,及时更新数字设备与技术软件,为学生的数字技能培育兜好底线。最后,建立智能设备体验中心,投放不同种类的数字体验设备,展示各种类型的智能设施,优化青年数字技能教育条件,鼓励青年深入了解数字产品的软件功能与程序构造,通过切身体验与实际操作,锻炼青年的技术设备应用能力,缓解青年数字知识与数字技能掌握失衡问题。

4.思政课堂反向赋能,突出强化数字伦理教育

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堂的变革创新带来了新机遇,为思政教学扩大教育平台、汇集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高效赋能思政课堂。而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广大青年认清现实、辨明是非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帮助青年直面互联网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观点与思潮,从而使其坚定正确的思想立场,反向赋能青年数字素养的提升工作。

其一,着重关注青年的辩证思维与批判能力,提高青年的思想理性。网络为现实社会延伸出一块虚拟区域,个体在互联网中的行为举止所受监管力度变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体道德感与责任感,网络用户可以隐藏在网络背后随意散布谣言、发布不实信息。[10]而判断辨别能力尚未成熟的青年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容易随意跟风甚至迷失自我。故而,结合思政教育提升青年思考辨别能力至关重要。核心在于强化青年的辩证思维训练,通过理论传授与实践锻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促使青年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立正数字素养之根基,坚持至纯至真之品性,不为虚假的数字信息蒙蔽双眼,能够在无尽的信息流之中保持理性、辨识良莠,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其二,重点聚焦青年的网络道德素质水平,提升青年数字伦理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融汇古今,引入真实案例带领青年直面数字伦理的现实问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引导青年在数字网络中讲求诚信和道德,提高青年自我约束能力,增强青年行为的合道德性,使青年得以自觉遵守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

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为青年创造无限机遇,又对青年综合素质能力,尤其对数字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可聚焦于数字安全意识的培养、数字知识的传授、数字实践能力锻炼以及数字道德伦理的强化。规范青年培育导向、强调数字安全教育,革新数字教育课程、夯实数字知识学习,搭建数字实践基地、重视数字技能培养,以思政课堂反向赋能强化数字伦理教育,为加快推进数字社会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培养储备力量。

猜你喜欢

群体数字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