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三重维度

2023-02-12刘禹辰杨文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

刘禹辰, 杨文勇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校 党建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针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在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以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保障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的关键内核,为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提供着强大的话语支撑与安全保障。

一、理论维度: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针对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进行了阐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2]理论自信是坚守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强大底气。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亟需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以更好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需要勇于对理论进行不断丰富、深化与创新,在深入实践与持续探索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好、建设好、稳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领能力与指导价值。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立场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背景下,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倍道兼行、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以及社会思潮强势渗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争夺与反争夺依然是当下的重要课题,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情势日益凸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需顺应时代发展与国情世情,致力于变革、重塑、创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模式,全方位、多层面、强有力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历史发展经验早已证实,只有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引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征程,才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难以规避的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强势入侵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蓄意谋划意识形态渗透、挑唆意识形态对立、制造意识形态对抗等现实问题,需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能力、掌控能力和领导能力,才能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利用话语霸权优势对华进行污名化、恶名化等意识形态之争的行径。我国虽始终秉持不搞意识形态竞争原则,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却不容忽视,中国不随某些国家“起舞”,也绝不容别国“胡来”。因此,在日益严峻复杂的大变局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要坚定中国制度自信、坚持中国发展模式才能无畏西方意识形态强攻之势,而关键环节便需从理论层面稳固根本,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持续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调适与完善,加强相关理论的宣传、教育与引导,适应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将相关理论的精髓融入思想与血液;要及时有效地针对各种反马、非马的错误思潮给予有力驳斥,给民众进行精神之钙与思想之元的补养,在坚持方向、坚定立场、坚守信仰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要全面贯彻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政策约束与规则管理下明确责任规则、细化责任条例,为有效、有序开展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提供保证,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规则化开展保驾护航。如此,各层面、各领域、各部门做到齐心协力、群策群力、凝心聚力,在坚固根基与稳定立场中捍卫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2.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信仰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警示我们:“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4]化解大变局下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与挑战问题是目前绝不能忽视的重点课题,对此我们需要时刻明确:理想是固守根基的基础,信仰是筑牢灵魂的保证,理想与信仰关乎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乎到党的生命力与执政力,彰显着理论思想、政治制度与旗帜道路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基于此,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保有代代传承的坚定、坚守与坚信,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中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与话语权,彰显中国制度与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因此,在道路上站稳脚跟、在旗帜上保有自信、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变局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定信念,怀揣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意志坚定、思路清晰、脚步稳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进而才能长远的、有序的、有效的建构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故此,在全球化进程与新时代发展的复杂态势中,我们要保持清晰的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信念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的理念、内涵与本质,要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道路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点,要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道路的历史规律与前进方向,在筑牢理想信仰之魂、稳固思想信念之基中全方位的、持续性的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话语支撑。

3.阐释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问题以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观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与安国兴邦的重要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念、新论断与新观点,都旨在探索中、实践中、发展中不断解决好、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现实问题: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质量发展理念、新发展观、共同富裕等富含时代价值与发展意义的战略方针,实质上都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始终以“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目标,将凝聚“遵循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发展理念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实际上,破解全人类的现实问题始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选项,亦是凝聚全球价值共识的生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要立足社会发展情势与国内外现实需求,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范、中国精神的独特话语体系来阐释、评析、叙说代表人类命运与共的话题,进行能够触碰民心、关切现实、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分析和解读。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单一的、直接的、生硬的说教灌输模式,注重采用渗透式、隐蔽式、间接式等灵活引导方法,在潜移默化、循循善诱中将中国的核心理念、社会变迁、时代发展、党政建设、民生保障等凝练为易于被认同、被肯定、被信服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式,在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前提下,让大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自愿、自觉信服;要巧妙合理的利用官方传播渠道与权威话语平台,构建政府与民众的有效对话,特别是面对一些共性问题以及相关的政治立场、战略政策、解决方案等,要进行的充分介绍与阐释,注重倾听民众心声、整合民众观点、采纳有效意见;进而在民生福祉、社会问题、经济发展等层面进行透彻的解析、评议,在以人为本、命运与共的原则上提出建设性建议、可行性对策、针对性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中解决与“人”息息相关、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历史维度:紧抓中国话语高位运行的历史契机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开启的大变局下,意识形态因素更进一步催化着大国间的对立与竞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与加强,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与夯实,关乎民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与信服。聚焦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是大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前沿阵地,应对化解风险挑战、打好防范抵御主动仗任重道远。

1.以夯实国家综合实力为话语基础,提升国际言说底气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大国间的话语博弈亦彰显了国家的发展成就及其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权力结构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基于综合实力所产生的话语影响力。近现代被列强侵略蚕食的屈辱历史造成了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长期处于被压迫被遏制的话语弱势之中,百年历程与飞速发展依然未能改变与我国实力并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地位。实际上,话语权的建构与彰显是一个历史性与长期性的系统过程,从历史维度上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正是基于历史发展连续而来的“西强东弱”的全球话语运行秩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靠掠夺与积累不仅占据了全球的资源财富,更长久占据于国际话语的高位,依靠强大的话语体系所构建的舆论场域,持续向别国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用西式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术语构建西方主流叙事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舞台占据着近乎垄断的话语权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所谓的文明优越和霸权主义的失衡格局中长期处于失语者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正逐步从国际话语体系的边缘者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即便如此,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利用意识形态渗透与文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企图建立美国价值标准统一下的资本主义天下,由此不断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打压与遏制的“分化”与“西化”战略的态势下,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依然严重迟滞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未能彻底有效地解决别有用心者的谬评、谬误、谬断等“挨骂”问题,话语影响力依旧无法与大国地位相匹配。基于此,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势必成为中国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所要面临的历史契机与时代挑战。

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夯实则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是在国际话语舞台言说的底气。现代化征程中,中国的发展成就是让国际社会理解与信服的重要前提,而认同的关键是要与霸权国家的强迫服从与被动接受不同,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发展主张无不在向世界彰显感召式、合作式、共赢式的“认同”,这是中国独特的依托国际社会的接纳与理解而日益接近国际话语舞台中央的珍贵选择。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中全面展示我国发展成就、阐释中国理念、承担大国担当、参与国际事务,用“实力”与“底气”言说中国对世界发展、人类文明、国际和平、共同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取国际信服,亦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要素。

2.以秉持核心价值观为话语特色,凝聚国际价值共识

话语重在表达与传播,而国际话语权阐述的是一国对内对外的政治理念、制度观念、文化思潮等,层层面面都基于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国际话语场域的博弈归根结底是国与国之间核心价值观的较量,国际话语阵地的争战无可厚非是人心的争夺,主要取决于一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被世人所认同与接受。这也是我国2015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后在国际社会引发舆论巨响的主要原因,“人”“共同体”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的生动体现,亦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认同和接受的重要因素,更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美好愿景的共同期盼,是具有共同性、包容性、合作性、全球性价值共识的全新理念,是旨在打破西方强大话语禁锢,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命运和诉求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现实彰显。

从历史比较的视角看,我国的国际话语态势伴随综合国力的提升方面有了一定转变,进入新时代后亦在话语建构方面做出了全面探索与多方努力,然而实际效果依然差强人意,无法匹配我国的大国地位。近几年不断凸显的地缘政治、保护主义、多元文化,更亟需重视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位置。如何打破旧的传播秩序、进行国际话语权的优化与重塑,使之与我国的综合国力相匹配,关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亦决定着中国能否以更加积极的包容姿态与大国担当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

由此,我国国际话语权应始终秉持核心价值观为话语表达的内核与诉求,“中国故事”的讲述应以核心价值观中的理念与表征作为支撑,“中国声音”的传达应以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诉求为终极目标。因此,在我国的国际话语传播中,应将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贴近全人类通用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与认知规律,要处理好价值观的普适性与差异性、包容性与冲突性、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复杂关系及现实调和,给“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更具有包容性、共存性、协作性的“中国式”解答,使“中国话”能够让全世界感受到我国始终尊重与理解不同的文化信仰、思想观念、历史传统,从而实现中国声音的有效表达与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提升。

3.以拓展话语传播体系为技术支撑,争夺国际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5]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工作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的安全与稳健。当下强大的全媒体平台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并谨慎处理全媒体领域的舆论宣传工作,才能在这个本就充满未知和变数的阵地获得主动权。新形势下,以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平台的极大拓展使意识形态话语空间呈现出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的鲜明特点,也不可避免的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控制力疲软的现实问题。面对新时代传媒业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急速转型的现状,进行媒体业的调整变革是实现传播能力与宣传效果跨越式提升、拓展意识形态话语有效空间的一个良好机遇。因此,应妥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运行适用于现今社会环境、中国国情的教育途径与宣传载体,用于培育并扩展意识形态话语空间。

当然,传统媒体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发展新兴媒体,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传统媒体的改进和变革,而是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齐头并进,在加快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将其与新兴媒体协同发展。应以书刊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为依托基础,大力运用、开发、创新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将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和新兴媒体在传播与技术等层面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另外,应将传统媒体的优势运用到新兴媒体的采录编辑、信息内容及营销体系中,扩展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平台、渠道与空间,将媒体的宣传和引导能力运用到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中,利用受众数量多、信息含量大、影响力度高、渗透能力强的品质媒体传播主旋律与正能量思想文化与政策信息,使话语空间得到全面拓展与利用。

此外,要格外重视目前社会动员能力强、互动性高、信息更新快的微信、微博、论坛、公众号等社交网络与手机客户端等即时通信平台,要积极应对此类网络平台的急速传播、海量信息、繁杂声音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平台,在坚守话语阵地并扩展主流声音的传播渠道和话语空间的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掌控好监督机制与发展体制,时刻站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与战略高度,树立新媒体平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维,牢牢掌握话语博弈中的主动权,对于网络谣言、负面信息、恶意炒作、文化攻击等网络隐患和乱像,要及时阻止、适时发声、依法处置,全面完备传播体系、监督体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以稳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阵地,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技术支撑。

三、时代维度:下好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战略棋

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全新战场既承袭着传统舆论场的规律又呈现出全新的态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需要突破传统话语权的空间局限性,要拓展国际视域的宽度与广度,需致力于布局、走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的战略棋,在彰显中国标识、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中传达海纳百川、交融互通、兼收并蓄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智慧,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与感染力。

1.整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打造中国话语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6]新时代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开放、交互等新特点,意识形态话语的传统话语体系相对滞后,难以适用于新时代的崭新情势与发展进程。因此,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丰富与完善,增强话语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提升其解释力与说服力,才能针对不断滋生的各种反马、非马的思想意识与繁杂声音给以驳斥,才能让“中国话”充满世界性、时代性与科学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7]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在秉承中国理念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中外互通、交流互动的新概念、新模式、新范畴、新表述的中国话语,使国内外的受众都能够感受到中国式的话语魅力与人类与共的话语情怀。所谓融通中外,意指中国话语、理念、故事既要立足中国国情、传达中国理念、展现中国特色,又能契合国外话语体系、思维逻辑与表述习惯合理对接、融会贯通,要致力于打造容易被国际社会理解、接受与认同的对外话语体系。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弘扬中华精神、中华文明、中国理念与中国智慧,还要秉承着中国核心价值观来与世界对话交流,着力展现中国观念、立场与主张,更要以开放、包容、合作、共享、共赢的良好姿态,以对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责任、担当与胸怀去理解与思考,要秉持拓宽视野、包容互通、兼收并蓄的国际意识,不断丰富我们自身的话语体系。并且,要围绕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新变化,将我国对外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更好的与时俱进、持续丰富完善,并在原有的学理基础上进行时代传承、理论丰富、体系创新,与不同文化进行火花碰撞、探索对话方式、建立合作关系,面向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入的角度来构建起富含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标识的中国话语体系。要通过精而合宜的中国话语体系去回击、驳斥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旗帜道路与执政体系的“刻意建构与解读”,从而赢得国际“辩论赛”的主动权。

2.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以彰显中国话语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8]当下,传媒对于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亦是国际传播、跨国对话的重要力量。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壮大媒体力量、加强国际传播、创新外宣方式是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澄清国际谣言、表达中国声音的必要手段。

中国虽然作为一个媒体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媒体强国,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战中仍然处于守势。相对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中国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而媒体的强、精、专不仅要保持数量优势,更要追求质量优势。基于此,打造引领国际的先进媒介传播技术,培养中国特色技术人才,构建中国特色一流国际知名媒体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致力于对外宣传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使国际传播的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并要注重提升国际热点事务关切,融入中国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而且,要注重不同的宣传领域应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话语模式:对国内的民众要运用中国大众所能理解的逻辑形式和话语体系以及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来进行理论阐述,对外交流与话语传播则要运用西方思维模式与表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面向国内还是国外的受众,一定要将晦涩难懂、生硬刻板的理论性与政治性话语转化成通俗的、日常的、亲民的大众话语,使民众对中国话语与中国理念容易解读、认知与接受。此外,即便纸媒等传统媒体呈现一片衰败的态势,我们依然不可轻弃之,而要善用之,诸如从海外版官方网站海外网,到“海客新闻”移动客户端以及“学习小组”“侠客岛”等微信公号,初步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重的媒体矩阵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正是新媒体时代性有效利用新旧媒体合力提升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生动案例。因此,如何跨越时代、国界与地域,综合利用新旧媒体二者的合力发力,打造一个综合性的、互补性的话语平台,是我们应该探寻与着力的关键一环。

3.立足国际视野交往以展现中国话语气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9]这实际上阐释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参与全球治理与承担国际责任,要立足国际视野、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的发展大局中,尽力而为、尽职守责的中国担当中传达中国声音、展现中国话语气派,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赢得国际舆论的支持、认同与赞扬。

首先,要立足国际视野,运用国际视角分析国际热点问题并把握对外传播规律,在传播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国际思维与国际意识,对国际学术最前沿、世界发展新情势、国际热点新角度,进行中国话语的宣传、阐释与互动,站在世界的高度去观察、分析、探讨国际社会问题与政治经济形势;以丰富的信息资讯、独到的中国视角、合理的话语技巧、清晰的思维逻辑、广阔的世界胸怀,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全面表达、清晰阐释我国的见解、发出我国的声音、展现我国的思想,让国外受众对中国话语不仅听得懂、易理解,更要听得进、愿意听,有所共鸣、感同身受,运用中国话语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了解中国。其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互动。我国所倡议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与世界梦等都是立足国际视野、彰显中国大国气派的生动诠释。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互动中,将中国的话语内涵与理论体系贯穿到对外交流、国际合作的全过程中,积极发声、适时发声、有力发声。此外,在积极与外沟通、对外交流的同时,要在时刻保持中国话语展现出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风采与风范中争取国际话语舞台上的一席之地,来讲述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传播好中国声音。如此,在国际事务的参与与交流过程中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认同中国,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总之,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要适应时代发展、适合中国国情、适宜国际情势,聚焦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创新与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稳健内生力量,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够更全面的展现中国自信、突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气派,在国际话语场域赢得更大的主动权与引领力。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