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要旨与实践理路

2023-02-12冯淑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耿 品, 冯淑萍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信中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所作所为,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1]这是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提出的期望,也是对高校“大思政课”提出的要求。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重大意义、逻辑意涵、实践要求,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对于推进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科技小院既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也是一种校地合作新路径,更是青年成长成才新载体。科技小院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1.切实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成效

“大思政课”建设的原则在于: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学校思政课、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科技小院践行了这一原则,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资源,推动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促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断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

科技小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思政小课堂通过理论讲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社会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2]为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互动,科技小院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围绕学生的成长困惑与青春迷茫,主动开发教学资源,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科技小院坚持“学前驻村实践”“学校理论学习”“科技小院再实践”相结合,形成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3]学生通过一线的、鲜活的实践,在亲身感受、自我感悟中深化对时代和“三农”的认识,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技小院坚持多方联动协同,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工作格局。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4]需要多主体密切配合、多方面协同发力、全过程持续推进,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首先,科技小院促进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多学科融合、学习体验融合,在科技小院建立与运行的背后,是学校、政府、企业、农村、农民、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各方力量在明确协同过程中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切实推进协同工作的开展,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凝聚力量。其次,科技小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驻村过程中了解“三农”现状,明确工作、科研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科研与执行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总结与写作能力。再次,科技小院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机制,科技小院立足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将学习与实践搬到田间地头,在学校、政府支持与企业推进中,学生将科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实践闭环,也是科技小院运行机制的体现。

2.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

“自找苦吃”是指在艰苦的条件、复杂的环境、繁重的任务下,广大青年直面艰辛、苦难,敢于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在经历摔打、挫折、考验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自找苦吃”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年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而且有助于广大青年提升本领、充盈内心、淬炼精神。

科技小院是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精气神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科技小院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鼓励学生深入农村调研,为学生驻扎农村、农业生产一线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农民困惑问题、农业生产问题,围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技术创新与应用模式创新。[5]学生在主动服务“三农”的同时,提升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科学研究、农业服务的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科技小院的学生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环境的挑战、工作条件的挑战、精神毅力的考验,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在吃环境的苦中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在吃生活的苦中练就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吃劳动的苦中练就过硬的自身本领,在吃心志的苦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于学生而言,“自找苦吃”并不是白白吃苦,而是在吃苦中练就担当大任的“宽肩膀”和能成大事的“真本领”。

科技小院是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精气神的关键支撑。一方面,科技小院促进了学生精气神的转变,学生在学习、实践、创新中更有激情、更有能力、更有担当。从初到科技小院时的“被动吃苦”,到在实践中的“自找苦吃”,学生对于“苦”的感受不断深化,“自找苦吃”并非被动吃苦,也不是盲目吃苦,更不能因苦而止;而是将“苦”转化为成长进步的阶梯,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力量,深入感受由“苦”所带来的“甜”。科技小院学生精气神的转变恰恰反映了学生扎根村屯解民生的为民情怀、立地顶天治学问的科学追求、自找苦吃砺意志的奋斗作风、立德树人兴“三农”的报国担当。另一方面,科技小院厚植了学生的“三农”情怀,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农民生活现状、农村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意义;在自我感悟中战胜苦、改变苦,勇于以“自找苦吃”换取“农民少受苦”,在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中厚植“三农”情怀。于学生而言,“自找苦吃”并不是为苦而苦,而是在吃苦中收获,在奉献中成长,更是在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6]

3.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小院作为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解了乡村振兴人才之“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输入了青春力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34岁的青年仅占乡村人口比例的20.3%,[7]青年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科技小院的建立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科技小院通过向农村输入高校教师、学生,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科技小院的学生在服务农民中,突破技术关、生产关、效益关,促进农户、合作社、企业和县的农业生产升级,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其次,科技小院的学生通过参与开办农民党校、建立宣传队伍、优化村级组织体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满足基层党建需求,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再次,科技小院的学生通过传承农村历史文化、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农村休闲文化、丰富农村现代文化、协助制定村规民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自信。最后,科技小院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绿色种植高效环保、绿色种养循环减排、绿色食品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环境安全,助推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科技小院不仅培养了学生,而且促使更多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引才”重要,“育才”更重要,科技小院在为乡村振兴输入青年力量的同时,也为乡村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新农人”。首先,科技小院通过建立、展示示范方,做给农民看,让农民体验技术对于增产增收的作用,增加农民对技术的兴趣,完成农民由“个人经验”向“科学实践”转变的第一步。其次,科技小院通过科技长廊、科技胡同等开展科普宣传,讲给农民听,帮助农民进一步了解技术应用成效,增强农民对技术的认同感。再次,科技小院通过田间指导、农民培训等,让农民切实理解技术应用的成效,敢于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科学实践。此外,科技小院的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基层治理,不仅与党支部书记共同规划管理,而且创新开展基层村务工作,提升村干部现代化基层治理能力。科技小院通过转变农民的生产理念、手把手教会农民技术,切实解决农民的困惑,提高农民的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壮大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为乡村振兴培养主力军。

二、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旨

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鼓励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强调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

1.乡土中国:科技小院拓展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

乡土中国是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感受基层发展脉动、感知农村真实现状、感触农民切身需求的前沿一线;也是科技小院落地生根的丰沃土壤。科技小院作为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性尝试,不断拓展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

科技小院拓展了传统课堂的外延,将校内的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其他类课程结合起来,激发了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增强了校内课程的“思政功能”,拓展了校内思政育人的空间。一方面,科技小院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高校“大思政课”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超越。科技小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关照,促进了“三农”理论与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实现了教学内容上的横向贯通,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科技小院本身即是思政课,科技小院注重与高校的历史传统、特色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育人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深入浅出的育人成效。科技小院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育人资源;作为高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一环,科技小院延伸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课程空间,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育人路径,提升了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成效。

科技小院推动了高校打开校门,将校内的资源与校外的资源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校内课堂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拓展了校外育人资源空间。一方面,科技小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学校、政府、农村、企业的资源调动起来,将学校、政府、企业、农村的力量凝聚起来,促使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科技小院打破了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三农”之间的壁垒,充分共享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师资力量,实现了校内校外两种平台、各类资源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成长机会,为学生练就实践本领提供更多指导帮助。通过校内校外资源力量的聚集,不断挖掘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深度。另一方面,科技小院促进了校内“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运用理论、深入实践、服务社会,感悟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激励学生树立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这体现了高校“大思政课”多课堂协同的育人优势。

2.人民群众:科技小院增添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

人民群众是推动科技小院建设的力量源泉,也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师资力量,更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的“重要考官”。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善于以人民群众为师,有助于解锁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成功密码。

从价值导向来看,科技小院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科技小院坚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站稳人民立场、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科技小院的学生认真倾听农民呼声、真情关心农民疾苦,主动走到农民身边,深入农民、融入农民,了解农民的生产问题、生活问题,把农民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科技小院的学生坚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田间检测、实时跟踪,与农民一起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寻找对策。以务实的精神,以最质朴、最真实的行动,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将惠民生的事情办实、将暖民心的事情办细、将顺民意的事情办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从实践导向来看,科技小院坚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科技小院的学生只有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到田间地头,才能从广大农民身上“取真经”,获得“活知识”,掌握“真本领”,激活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一方面,学生把科技小院当作“课堂”,把农民群众当作“老师”,保持向农民群众学习的心态,主动拜农民群众为师。在科技小院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们管得住性子,经得住检验,经常进农家、访农民,把向农民群众学习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虚心向农民群众请教,学习农民群众的考量、学习农民群众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把科技小院当作“考场”,把农民群众当作“考官”,时刻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否将农民面临的问题分析透彻,是否寻找到科学化的解决方式,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够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始终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科技小院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3.乡村实践:科技小院打造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

乡村实践是科技小院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深入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更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课堂。科技小院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为高校“大思政课”搭建了实践基地、提供了实践平台、丰富了实践育人元素、完善了实践育人新体系。

科技小院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小院不仅是一堂知行合一的专业课,也是一堂启智润心的思政课,更是一堂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沉浸式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教学理念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解决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在育人体系中的功能。科技小院坚持与高校“大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科技小院将校内各部门与社会各力量对接融合,形成“课堂—校园—社会”全链条实践育人的培养体系。同时,科技小院能够促进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深入社会生活,在科技小院中了解国计民生、回应时代召唤,在实事求是中解民生、治学问,引导学生在科技小院中上好“思政教育必修课”“‘三农’认知必修课”“劳动实践必修课”“文化自信必修课”“科技创新必修课”,促使学生在科技小院中增强社会认知、体验自身发展、强化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科技小院丰富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元素。科技小院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大思政课”充分挖掘了科技小院中的思政育人元素。高校“大思政课”立足国内与国际、贯穿历史与现实、联动理论与实践,在科技小院这一实践育人平台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科技小院将农村文化融入育人工作中,积极宣传党建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乡村历史文化、乡村亲情文化,这既是科技小院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也是高校“大思政课”文化育人的过程,不仅积累了文化育人的丰富元素,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科技小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积累典型案例、教学素材,这些实践案例、素材,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朋辈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育人元素,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再次,科技小院有助于推进高校建设特色“大思政课”,随着科技小院的不断建设,育人经验更加丰富,育人模式更加完善,这也有助于开发以科技小院为主的高校“大思政课”优秀示范案例、高水平示范课程,为高校特色“大思政课”建设贡献科技小院的智慧、科技小院的声音、科技小院的故事。

三、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理路

以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坚持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1.站位要高起来,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的特色优势

站位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场问题,即站在哪里;二是高度问题,即站得多高。站位高起来,需要我们明确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是否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否从全局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的特色优势。

提高政治站位,不仅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而且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牢把握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农爱农为农兴农的深厚情怀,而且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小院学生的关爱与肯定,同时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期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核心内涵、实践要求,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重要的政治任务。站在什么高度,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来看待,从“国之大者”的大视野来看待科技小院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确保科技小院建设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突出特色优势,不仅要理解好、把握好高校“大思政课”的显著特点,而且要依据学校特点、结合科技小院情况,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大思政课”。科技小院要深入融合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等带有思政育人元素的理论知识,[8]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始终,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学科内容,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科技小院要进一步融合学校、农村、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不仅要在理论层面教育学生、说服学生,而且要在行为层面引导学生、改造学生,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贯穿始终,深入推动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力量的有效凝聚。进一步突出特色,还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夯实组织保障,切实将科技小院的鲜活案例、典型故事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品牌课程,打造高校“大思政课”的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2.质量要强起来,推动高校“大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二是要解放思想,坚持“破”“立”并举。质量强起来,需要我们思考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是否守高校“大思政课”根本任务之正,是否守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规律之正;能否破除旧观念、旧做法,运用新联系、新规律。

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即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遵循科学的育人规律,协同各方的育人力量。首先,守立德树人之正道,这是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将高校“大思政课”理念贯穿科技小院建设、运作的全过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积极回应学生培养的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守基本规律之正理,这是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遵循,需要我们深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规律、科技小院育人规律,促进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再次,守协同育人之正解,这是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举措,在全面把握“大课程”“大平台”“大师资”“大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校内思政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融合、校内各部门资源与校外资源融汇、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融智,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效果。

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要坚持创新,即丰富发展育人内容,迭代更新育人方法,多维探索育人模式。首先,科技小院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从科技小院中观察、汲取、吸收高校“大思政课”的有效教学资源,将鲜活的案例与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体系,转变教学话语导向与话语方式,将理论讲活、讲透,讲出生动性,讲出情怀感。其次,科技小院更加聚焦学生个体,在精准把握学生的独特性、需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大思政课”,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不同的育人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在共性育人方法与个性育人方法交织中,提升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再次,科技小院从早期的科技帮扶,到后来的产业兴农,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致力于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创建乡村振兴新样板。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小院的育人模式也需要从单向维度向系统多维转变,进一步搭建立体化育人模式,不断完善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育人体系。

3.技术要用起来,促进高校“大思政课”的扩容提速

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高校“大思政课”能够聚合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学资源,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更加形象、生动、趣味。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过程中,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其中,能够不断激发高校“大思政课”的内在活力。

通过数字化技术促进高校“大思政课”资源汇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一方面,梳理课程教材体系、教学知识点,并将其形成高效精准的数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教师对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以透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增强高校“大思政课”的学理性。通过数字技术来讲深理论精髓、讲清现实实践,为师生实现思想沟通、价值观引导扩容提速。另一方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数字化,这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也是教师应尽之责。在教师数字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通过5G、VR、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9]通过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推动科技小院教学场景可移动化、可视化,促使枯燥的理论变得“新奇”“鲜活”“真实”。教学方法的数字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材和鲜活的课堂中,感受行走的“大思政课”,从而增强高校“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数字化技术激活高校“大思政课”融合创新,还要注重“回归学生”的发展逻辑。在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技术元素和育人元素之间的关系,牢记育人初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实现对科技小院学生的时实关注,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等,描绘学生成长轨迹,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学习需求,科学设计高校“大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增强高校“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在“大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同。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为科技小院的学生提供可共享的优质学习资源与服务,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确保了身处不同环境的科技小院的学生能够平等地获得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机会和渠道。此外,在积极推进高校“大思政课”数字化的进程中,在积极实现科技小院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完善高校“大思政课”数字化赋能体系。

4.队伍要活起来,激发高校“大思政课”的磅礴力量

教师队伍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升高校“大思政课”质量的重要保障。于科技小院的学生而言,在这支教师队伍中,专职思政课教师是“主力军”,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是“生力军”,其他兼职教师是“协同军”。激发“大师资”的活力,不仅要形成师资队伍协同合力,而且要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

高校“大思政课”的“大师资”之大,不仅在于其构成力量之大,更在于其协同力量之大。一方面,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科技小院在坚持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基础上,积极聘请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三农”行业先进模范等作为育人师资,[10]同时主动向农民群众请教,积极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科技小院学生的成长成才引路、指向。另一方面,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进一步协同各方师资力量,建成“横向联通、多方联合”的育人共同体。这就需要立足育人内容、课程体系,确保各方力量集群结对,夯实教学协同力;立足育人现状、主要问题,引导各方力量聚焦目标,锻造研究协同力;立足实践空间、实践能力,促进各方力量有序配合,增强实践联结力。在推进各方力量“同向”“同思”“同讲”“同研”“同行”的过程中,建构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大体系,奏响科技小院协同育人“大合唱”。

高校“大思政课”的“大师资”之大,不仅在于其学问之大,更在于其人格之大。一方面,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需要坚持潜心治学,牢记其教书育人的使命。科技小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师资队伍进一步思考如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如何在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为学生树立榜样,塑造好“大先生”应有的形象气质;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切实关注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人民所需,肩负起“大先生”应有的担当。另一方面,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需要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在培养与培训中提高工作素养。科技小院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严把师资准入关,严格遵循“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明确师资的选聘范围、选配标准、工作职责等;要注重师资培训关,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明确培训标准、培训要求;要把好师资考评关,制定具有科技小院特色的考核办法、考核方式,并科学运用考核结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