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逻辑·经验: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探析

2022-01-06

创造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国民经济现代化

刘 鸣

“五年规划”①“一五”至“四五”这段时期的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本文除特别标注外,一般统称为五年规划。主要是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国家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战略擘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接力完成了我国由积贫积弱到取得“两个历史性成就”的伟大跨越。之所以有如此成效,就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总是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采取环环相扣、逐次推进累积的方式,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规划始终坚守的主题,揭示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并总结其宝贵经验,对于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期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有着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主题: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强调,要通过若干个五年计划把我国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③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39.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提出,要继续为“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懈奋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基于此基础上的民族复兴,既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同时也是贯穿历次五年规划的主题。历次五年规划始终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沿着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四个现代化、基本实现小康、总体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说,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

改革开放前的五年计划,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视作建设现代化和振兴民族的关键所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寄托了全国人民要求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愿望,其重心即在实现工业、农业、轻工业、运输业、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上,努力改变我国百年来经济落后的现状。“二五”计划沿着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道路继续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而奋斗。“三五”计划提出,要坚决贯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构想,努力提升国防科技水平,有步骤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而奋斗。“四五”计划则提出,初步建成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个五年计划,坚持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为主导,综合提升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的五年规划,沿着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构想,提出基本实现小康、总体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分阶段目标继续向前奋进。“五五”计划作为国民经济拨乱转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纲要草案中强调,要继续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努力建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五”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基本实现小康打下打牢基础。“七五”计划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准。“八五”计划要求,在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走的基础上,推动现代化建设步伐继续向前迈进。“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走战略目标。“十五”计划强调,要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走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奋斗。“十三五”规划纲要则指明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通过对这几个五年规划中心内容作出的整体梳理,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后的历次五年规划,从为小康打基础、基本实现小康、总体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

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主旨进行提炼后(见表1),可以发现表面上各自独立成篇的五年规划,却始终贯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当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次五年规划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沿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断推进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表1 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主旨

二、逻辑:以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终极目标而进行的闭环累积式推进

从一般意义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规划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样本,但是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五年规划史来看,历次五年规划在目标设定、结构体系、实施范围等方面又是一个前后衔接、不断推进的整体。从总体上看,五年规划的演变过程体现出目标与路径的一致性、组织与实施的整体性。从具体内容看,历次五年规划目标层层递进、结构体系与时俱进、实施范围不断扩充,其根本逻辑就是为完成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事业而不断进行闭环累积式推进。

(一)历次五年规划目标层层递进

“现代化首先是工业化”①张金才.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历史演进[J].党的文献,2019(06):97-101.,五年规划的起始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提出,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五”计划在“一五”计划目标完成后,制订出巩固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扩大集体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的目标。“三五”计划在此基础上拟订出扩大国防体系建设规模,展开我国整体工业布局,为第四个五年计划创造良好条件的目标。“四五”计划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促使社会主义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五五”计划意在前期几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巩固农业基础、优化轻工业结构、逐步实现生产机械化。“六五”计划提出,在实现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前提下,增加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供应,调整重工业生产结构,为“七五”计划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七五”计划强调,要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八五”计划提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效益。“九五”计划接着提出,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体系,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十五”计划提出,要夯实后十年发展基础,拓宽国民收入渠道,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完善民主法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继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促使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十四五”规划纲要着重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层层递进,其背后的逻辑就是通过前一时期五年规划为后一时期五年规划蓄力,后一时期五年规划立足前一时期五年规划发力,从而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二)新中国五年规划结构体系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围绕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标,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体系,集中体现在五年规划牵头单位、规划名称和职能定位的变化过程中。一是五年规划牵头单位发生过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由专门部门或工作会议筹划拟订初稿,中共中央给出指导意见,国务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具体细化相关工作草案,最后提交人大或人大工作会议审议表决。“一五”计划负责牵头的机构首先是中财委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简称,成立于1949年7月,由原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和华北财经委员会组建而成,由陈云任主任,薄一波任副主任。(参见《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页)。和国家计委③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简称,1952年11月15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议予以增设,高岗任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参见《人民日报》,1955年11月17日第1版)1998年改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仍称国家计委,2003年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之后由周恩来领导,陈云具体负责的中央经济工作小组完成计划定稿。“三五”计划由国家计委牵头,从1964年起着手进行编制,接着由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七五”计划主要由国务院着手进行编制,“十二五”规划草案则由发改委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成为五年规划组织工作的牵头单位,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从牵头单位变化过程看,五年规划从起初附属于特定经济部门或机构的经济工作计划,到逐步上升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规划,其背后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逻辑。二是五年规划名称有所更改。“六五”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首次在计划名称中增添“社会发展”的字样,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加注重兼顾社会民生发展。从“十一五”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正式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由“计划”到“规划”的演变,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计划性色彩趋于淡化,宏观性指导逐步成为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特征。三是五年规划职能趋于综合。“一五”计划时期,主要强调的职能是服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指引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方向。《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规定“五五”和“六五”期间,要在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但在“十一五”规划报告中,则提出将建设“和谐社会”理念融入规划中,强调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④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25.。“十二五”规划又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3-7(01).。“十三五”规划在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6-3-18(01).的方针。可以看出,新中国五年规划的主要职能,从主要聚焦经济领域转变到综合关注经济和社会领域,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民族复兴事业。

(三)新中国五年规划实施范围不断扩充

改革开放前的五年计划中心任务即改变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领域的落后面貌。“一五”到“五五”计划实施范围就相应集中在建立广泛的工业国防体系、初步改造农业技术、发展交通运输业、沟通城乡物流、加强科技文化卫生投入等方面,力求通过完成这些任务逐步改变我国整体落后面貌。处于社会主义建设转轨阶段的“六五”至“九五”时期,计划实施范围主要放在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对外开放、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发展高效益的工农业、对企业进行体制改造和技术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壮大、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环境保护力度等领域内。进入新世纪后,五年计划重心则放在综合提升各领域现代化水平,逐步构建起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之中。“十五”到“十二五”时期提出,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度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快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等领域中。“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五年规划实施范围重点聚焦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促进区域发展协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夯实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等领域里。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五年规划都有着明确的实施范围,通过划定各阶段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闭环累积式推进,从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础。

三、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规划制定的基本经验

五年规划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有必要总结其基本经验,从而为更好地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提供有益思路。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制订五年规划的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基本策略;统筹兼顾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发展的主要原则。

(一)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规划的各项工作,离不开党中央提纲挈领绘蓝图、统筹全局把方向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五”计划报告中明确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直接领导下编制完成的。”①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615.改革开放后的“九五”计划报告中提到,国务院“根据中央制定的《建议》指示,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编制了计划纲要草案”②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72.。“十五”计划建议特别指明,要“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关键在党”③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91.。“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党对五年规划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决“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④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3-13)[2021-6-18].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htm.。历次五年规划之所以能够做到在宏观层面指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方向,在微观层面保证各项规划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自始至终从党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出发,把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贯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之中,有条不紊地将各项规划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历次五年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各项规划内容。“一五”计划强调要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参考苏联等国的建设经验,制订我国的五年计划。“二五”计划报告中提到,长期计划的编制应根据我国工业化要求和各方面实际条件,“实事求是地规定各项指标”,并且要适当保留余地。⑤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573.“三五”计划编制期间,薄一波就曾谈道:“编制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符合多快好省要求的长期规划,是计划工作主动权所在。”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04.“六五”计划报告提到,计划的制订既借鉴了过去的建设经验,也分析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现实状况。“七五”和“八五”计划报告中也都提到计划的制订,评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保证计划内容符合客观实际。“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对规划的跟踪评测,当有突发因素导致计划偏离目标时,要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报请人大常委会予以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提出,地方制订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并且要做好中央与地方规划的衔接工作。“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强调,要通过市场主体自主实施规划中的相应指标和任务,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上所述,立足基本国情,尊重客观规律,是确保历次五年规划能够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同向而行的重要前提。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五”计划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最终的目标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①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646-647.“六五”报告提到,计划的制订实施要“使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②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376.。“十五”计划纲要强调,必须将“持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目的”③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G].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08.。“十四五”规划则着重强调,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才能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真实心声、回应人民群众核心诉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权益,这也是保证历次五年规划始终符合人民群众期待和要求的一项重要经验。

(四)坚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基本策略

历次五年规划工作,始终坚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对建成先进工业国的期盼,同落后农业国间的现实,构成了当时国内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一五”和“二五”计划的中心任务即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而不断奋斗。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产生的差距又构成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六五”和“七五”计划于是提出,增加社会消费品供应,扩大对外贸易,搞活国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后,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产生的落差。“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为补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着重强调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使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可以说,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着力破除制约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主要瓶颈,构成了历次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一项基本策略。

(五)以统筹兼顾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发展为主要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规划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项战略关系认知与把握的历史演变,这一演变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迁表现出高度的契合”④赵华.我国历次五年规(计)划的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191.。“一五”计划报告强调,五年计划不仅是工业的计划,也是农业和其他所有经济部门的计划。“六五”计划提出,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的财政支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十五”计划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出要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强调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两型社会”,健全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十四五”规划不仅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要求各地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协同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在众多战略关系的把握与处理中,如何兼顾好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发展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坚持将这二者统筹兼顾的前提下,最终确保五年规划能够有效发挥其最大效用。

四、结语

纵观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可以看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制订并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了新征程,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个五年规划,始终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汇集全国各族人民力量,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和“助推器”。五年规划绘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各阶段所要完成的建设目标,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稳步向前发展,为我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石。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必定还会在今后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国民经济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资源错配的多层次识别、分解与比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视角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从五年计划发展历程看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对党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反思——以云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