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常德桃花源为例

2021-12-27朱艳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耕桃花源研学

朱艳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1 概述

1.1 农耕文化

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基础。民居建筑、劳动工具等有形的农耕文化元素,节事习俗、农事活动等无形的农耕文化元素,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农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蕴,渐渐被遗忘的农耕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而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是对土地的尊重,亦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冲击,面临着失传危机。因此,在当代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的价值,并让农耕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中重获新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2 研学旅行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中华文化也在无数游学历程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时至当代,研学旅游成为一种新时尚。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文件,提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发展来的新模式,它在古代游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新方式。研学旅行具有传统旅游的一些共性,同时又不同于传统旅游,有其独特的特点,一般而言,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该贯穿一些适宜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研中学,寓学于趣,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1.3 农耕文化与研学旅行

农耕文化作为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如何保护农耕文化?如何传承农耕文化?如何利用农耕文化?成为新时代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将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能让远离乡村生活的学生们亲近自然,体验农事之乐,深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在感受农耕文化魅力的同时达到知行合一、寓教于乐的研学目的,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课程了解传统文化,让农耕文化焕发生机的同时丰富了研学旅行产品。

2 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热度不减,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有些学校出现了“研”、“学”不统一的问题,研学旅行的出发点是于旅中研,于行中学,应做到两者的统一;有些研学旅行产品以农业观光、农业采摘为主,走马观花式居多,体验性活动较少;有些研学旅行产品流于表面,没有深度开发,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鉴于此,以下将以湖南省常德桃花源为例,探析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产品的价值和路径。

3 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产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常德桃花源作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 600多年前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迹地,在其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可以充分发挥桃花源景区的发展优势,丰富桃花源研学旅行产品内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影响,通过旅游和农业的结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无可替代的瑰宝,将农耕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农耕活动的同时,将文化性和趣味性充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3.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体验农耕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当下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很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过于重视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高尔基曾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劳动何来健康的体魄去学习,没有劳动何以饱腹无寒?通过以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身处真实的农村环境,在良田美池中亲近自然,在“锄禾日当午”的体验活动中深切体会粮食得来不易,结合景区讲解,了解二十四节气,知农时农事,在汗水中体会劳动最光荣的乐趣,领悟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3.3 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研学旅行本就是以年级,以班级,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学生通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农耕体验活动,共同劳动,共话农事,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同心合力,团队精神的力量,通过集体食宿、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 农耕文化融入常德桃花源研学旅行课程的对策研究

4.1 教材和研学课程相结合,探访心灵桃花源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如是写道:“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在前置课程中让学生再次熟悉《桃花源记》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从课本中的桃花源耕种场景走进真实的桃花源中耕种劳作,加深对课本中原诗句的理解,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在绿水青山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和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天道酬勤,力耕不欺”的精神,走进自然,闻书香,耕心田,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绘画、报告的形式描绘理想中的桃花源,探访心灵桃花源。

4.2 结合研学基地特点,开展特色研学项目

结合桃花源景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恬静的自然风光,可开展一些特色研学项目。如徒步桃花源景区秦谷路线,其中有一葱郁茂密茶林,在前置课程中,可让学生先了解茶树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茶叶的加工过程,茶道的发展历史等,课程开展过程中,可让学生深度体验茶林项目,并将茶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开展体验活动。在采摘茶叶,揉捻、烘烤茶叶加工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采茶的乐趣,又了解了茶叶制作的过程,增长了见识。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融入茶文化元素,如探寻茶文化由来,了解品茶之道,沏茶、敬茶礼仪等,中间可以任务卡的形式填词茶文化诗词,让学生在实情实景研学过程中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研学活动结束后,可要求学生针对此次茶林体验,以日志或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体验心得。

4.3 天工六艺,民俗手工,村落场景中体验原生态

深处世外桃源,体验“往来种作”的乐趣。在天工六艺坊中体验陶艺、扎染、桃源刺绣,在谷王殿附近体验打糍粑、手工制糖、手工磨制豆腐等,所到之处,均有专业大师示范、讲解,让学生深层次感受手工的魅力。在村落场景中观看自己亲手制作的成品,学生在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意义的同时,提升了劳动热情,有利于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4 加大景区宣传,打响农耕文化研学品牌

桃花源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山水秀美,但当前对其价值的挖掘还远远不够。“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然不适合当前时代。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桃花源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桃花源,参与到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中。如当前桃花源已经联合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合力推广桃花源景区,让大众在《向往的生活》等节目中看到了桃花源的美景美食美宿,对桃花源田园生活更加向往。后续可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加快把桃花源建成富有文化底蕴的知名旅游景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桃花源农耕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中来。

5 结语

繁重的学习之余,学生到常德桃花源开展研学旅行不失为一个上佳之选。这里有怡然田园风光,一片安乐祥和,身处其中,体验农耕活动,出点力,流点汗,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这是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应有之意,让学生在感受农耕文化魅力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研学旅行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农耕桃花源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再造“桃花源”
农耕旧事十二韵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桃花源记》
研学之旅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