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2021-12-27虞小强贺智辉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农民

虞小强,贺智辉

(陕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1 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思想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农民“恋土”情节严重,对土地有较强的依赖性。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保障功能,是农民就业、生活的保障。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非农就业较为普遍,社保制度大力实施,土地生产、保障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农民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参与流转,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此外,由于对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对其缺乏理解,导致在具体工作当中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土地自由流转缺乏正确引导,使得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产生误解,甚至有一定的抵触[1]。如担心政策会发生变化,土地流转出去后收不回来,担心土地流转收益得不到保障等,导致土地流转进程缓慢。

1.2 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低下,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展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大多初中毕业,无法对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对土地流转这一政策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部分农民内心较为排斥土地流转;二是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进行过专业技能培训,缺乏职业技能,就业能力低下。特别是土地流转出后,缺少职业技能,难以在非农领域找到合适而稳定的工作,导致农民担忧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来源,使得土地流转进展缓慢。

1.3 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

随着陕西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土地流转中出现了不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头协议较为普遍。部分农民土地流转,在村民之间进行,熟人社会的乡情意识导致对书面合同不够重视,往往是一种口头协议,缺乏约束力。二是社会流转合同有待规范。由于农民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导致对合同不够重视,合同签订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三是经营土地的权力受到损害。土地流转受让方改变土地用途、浪费土地资源,使用土地缺乏保护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板结等情况,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1.4 土地流转服务不配套

近年来,陕西农村土地流转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土地流转服务配套滞后,不能较好地满足土地流转的客观需要,全省还未形成统一的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土地流转的相关程序和规定等还需不断完善和优化,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缺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规范性,放大了农民土地流转的忧虑程度,对土地流转的规模水平和经济效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解决土地流转中服务配套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1.5 土地经营主体融资困难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逐渐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流转、集中,这些土地经营主体生产技术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然而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面临融资难的问题[2]。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进行抵押的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机的所有权等,但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户只有承包权和经营权,无法进行抵押,农用机械缺乏交易市场,流动性较弱。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土地经营主体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帮助[3]。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农村土地流转路径的完善

2.1 转变观念加强引导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土地流转工作的推动,离不开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一是要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消除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识。二是加强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农村范围内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车、宣传册、村民大会、工作人员走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意义,以及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消除农民内心的顾虑。三是做好土地流转试点工作,通过培育一批土地流转的经典范例,使农民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的发展前景和带来的实惠,提升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2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获得,可以增强就业能力,通过对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和职业农民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因此,一是教育部门应积极协同村委会、劳动部门等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个人需求开展面对面的免费的文化课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非农就业能力,助其在非农领域就业;二是进行远程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远程视频教学或线上指导,满足职业农民的各种学习需求,让职业农民能够了解到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其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3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有助于减少土地出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矛盾,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规范土地流转的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方将土地流转出去,在与接受转让的一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之后签订书面的土地流转合同。”[4]制定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赔偿责任,有助于保证流转双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减少违约现象的出现,促进农民敢于流转。二是政府部门及村委会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和浪费土地资源等现象,确保农田粮食生产的基本用途。

2.4 优化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农村土地流转重要载体,通过中介组织将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和出让方联系起来,使得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公开透明,让土地流转更加便捷,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依靠中介机构还可以使土地流转双方及时了解国家最新发布的土地流转政策和市场交易信息,保证双方信息对称,减少不必要的手续[5]。二是建设良好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6]。完善的服务平台是农村土地有秩序流转的关键,针对土地流转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上级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市、县、乡镇等部门做好机构的完善工作,将工作落实到人,避免出现没有人管事的现象。同时,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产权变更、合同的履行、流转信息的沟通、利益纠纷等问题。

2.5 完善贷款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农业管理机构不断优化和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健全土地权益、农机等的抵押担保问题,为土地经营主体的融资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使经营主体获得资金支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健全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对经营主体的贷款资质和经营范围进行实际调查,并对其资产、收益和负债加强监控,提前做好应对方案防范信用风险[7]。

3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土地流转的助力。推动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土地配置,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有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根据当前陕西农村的土地流转状况,采取转变观念加强引导,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优化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完善贷款机制加大扶持力度等路径优化措施,以此来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此外,坚持“政府为导向,农民为主体”的原则,使得农民自愿参与土地流转,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将有助于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土地农民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土地如何突破“细碎化”?——“三农”干部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营创新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强化承包经营合同管理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