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例

2021-12-27韩笑笑于海萍刘香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低龄养老老年人

韩笑笑,王 燕,于海萍,刘香艳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41)

1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调查

1.1 样本选取

本文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在城市打工且基本不返回村庄的低龄老年人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选取高密市G村、F村、Q村作为研究对象,一是通过与村书记、热心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本村留守老人生活情况。G村、F村、Q村共1 728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342人,除了12人随子女进入城市生活,330人均在农村生活。二是从330位留守老人中选取部分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率97%,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设计主要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疾病预防、精神慰藉以及养老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1.2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通过调研发现政府在农村养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给予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20元补助;民政部投入资金在社区兴建日间照料中心;政府对农民给予种地补贴;有极少数地方还实行了新村改造,帮助农民上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老人部分面临的问题,但农村留守老人人数多,经济投入大,仍面临很多困境。

1.2.1 经济收入低,生活负担重。农村人均土地少,人均土地不到0.13 hm2,每亩每年纯收入不足800元。打工是低龄老人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但受限于当地没有工商企业,老年人年龄偏大,技能低等因素,就业和再就业难度较大,少数人靠打季节性短工增加收入,收入有限。一般而言农村老人一年的收入约6 000元,平均500元/月。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还需要偿还因子女上学、就业、买房、结婚等所欠债务,大部分留守老人度日艰难,生活负担重。

1.2.2 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发生率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生理衰老、身体机能逐渐弱化是一种自然现象[1],但农村老人一辈子劳累,身体不同程度落下病根,风湿病、腰肌劳损、关节痛疼等疾病普遍存在。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有两怕:一怕失能,失能后无法挣钱,连累子女;二怕生病,虽然国家实行了农村医保,看病报销的比例高,但由于收入低,自身多少还要承担一部分,许多老年人小病拖靠,大病不得已才去医院。此外,被问卷调查的194位留守老人中,住过院的有34人,常年服药的有109人,有51人暂时没有疾病且从来没有做过体检。

1.2.3 精神关怀缺乏,权益保障淡薄。受经济方面制约及认识的局限,造成了实践层面上对农村老人精神关怀、权益保障方面缺乏重视。子女长期在外务工导致的聚少离多、农村活动场所的缺乏以及自身文化素养较低,使留守老人生活单调。调查显示,多数高龄留守老人希望子女可以通过电话表达出对自己的关怀,能够常回家看看;希望村集体可以修建活动场所,满足精神需要。此外老人对自身合法权益也缺乏清晰认识,如G村刘姓独居老人面对在外务工子女不予经济赡养时束手无策,不了解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可见老人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1.2.4 自我养老水平低,机构养老不健全。留守老人各个方面的支持力主要来源于自身。通过调查显示,老人衣食住行娱等各项活动均显示出自我照料能力的日渐不足[2],生活水平不高。此外,如果需要入住托老院,农村目前的托老院只能提供低水平的一日三餐和住宿,并不提供护理照顾,这种低收费的养老院平均每月1 000多元,但由于建设手续、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许多面临关闭的局面。如果入住更高级的养老院,则每月需要二千至四千元,费用较高,农村老人一般不会选择入住。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高密市政府就致力于打造“高密特色”乡村建设,突出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养老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高密市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发带来新机遇,比如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县级敬老院建设,打造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互助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补助政策,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等一系列实施意见[3],这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1 加强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老人再就业

纵观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因此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产业,吸引企业入驻,鼓励当地青壮年就近、就地工作,支持农村低龄老人再就业至关重要。高密农村地区由于人均土地较少,靠种植业无法满足生存需要,因此大部分家庭以外出打零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这种收入来源方式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存在工作不稳定等风险。为此一方面对于种植业可以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大棚经济,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地作物,依靠老人丰富种植经验,聘请低龄老人工作,提高农村老人收入;另一方面针对居民外出打零工现象,村集体可以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引进企业入驻农村,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吸引农村年轻劳动力返村工作,低龄老人再就业,使留守老人不再“留守”。

2.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农村留守老人健康状况不容忽视。针对农村老人患病率高问题,最急迫、最重要的事情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一是政府加大补助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医疗护理方面的人才进入农村服务,解决农村医护人员匮乏问题。二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制定向农村老人倾斜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三是对于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将集体资产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老年专项基金,或者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募集资金,主要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治病、体检、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四是村集体应运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引导老人关注自身健康,帮助老人预防疾病。

2.3 加强公益社会组织建设,满足老人精神文化娱乐需求

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首先要解决有人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娱乐的问题。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可由共青团、妇联牵头因地制宜建设信息化、智慧化平台,设立公益服务电话,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留守老人,如果有精神文化方面需求时,可以拨打公益电话,通过链接社会上热心公益组织,定期由公益组织下乡为老人开展娱乐或者文化活动,满足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同时社会公益组织也应经常开展下乡活动,积极宣传有关老年人的法律权益保障相关知识,帮助留守老人维护权利。二是由村集体自发成立老年人服务小组,成员主要吸纳无工作的妇女或者有能力的低龄老人,由他们陪伴高龄老人,满足农村高龄老人陪伴需求。三是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由专业社工帮助老年人组建社会支持小组、老年人娱乐小组,满足老人基本精神需求。

2.4 加强农村托老机构建设,完善农村自我养老

现依靠传统家庭养老已无法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因此加强农村托老机构建设及完善农村自我养老至关重要。托老机构建设方面,一方面针对已建好的托老机构可以不断完善设施建设,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另外一方面,对于未建设托老机构的农村地区可以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兴建托老机构,引导农村养老产业发展,此外对于政府主导的托老机构,应定性为公益性,收费标准要低,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留守老人,解决青年人的后顾之忧。自我养老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常见的养老模式是自我养老,这种养老模式下由于老人各方面的支持力完全依赖自己或者配偶,致使生活质量较低,因此在老年人自我养老的基础上发挥村民或者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旦无行动能力的高龄老人有需要,如购买物品、送医等服务,可以由低龄老人帮助购买,上门服务。因此探索在自我养老的基础上探索农村互助养老道路必不可少。

3 结语

高密市农村地区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因此养老压力挑战较大。借乡村振兴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关键问题是经济问题,但如何改善农村经济,还需要深入研究。以苏州市辖县中的许多村为例,他们实现了住房集体免费提供,养老集中供养的目标,他们的核心做法是坚持做大做强农村集体企业,用集体企业收入养活全村居民,这种做法至少从目前阶段看具有一定成效,但如何做强村集体经济,做大村集体产业,还需要根据每个村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低龄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村改居社区低龄老人社区参与问题研究
——以Z市S社区为例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